蕭嫻:學書法「需要痴情」 !
蕭嫻(1902 - 1997),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嫻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里;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為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歷時一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歷時最長、觀眾最多的書展之一;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
記 錄
由於幾千年的「男尊女卑」世俗觀念的消極影響,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有成就而又能享名海外的女性書法家,實可謂鳳毛麟角。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書法創作上有極高聲譽,且兼治繪畫、詩詞、印章之學,又能在書法教育方面作出探索與業績者,20世紀的書壇當首推久居南京的蕭嫻。
藝術需要痴情
我有圖章一方,曰「庖丁」。庖丁者,做飯人也。飯,天天要做。一天不做飯,全家口腹難飽。字,也當天天寫。書家常不下筆,社會便少一種精神食糧。所以雖是閑章一方,意思倒有三重:一要自視平凡,二要勤奮努力,三要有益於社會。
書藝在我國歷史上,早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稱為書學。它涉及廣泛的領域,幾乎牽動整個文科的知識。因此,學習書法不僅僅要練字,還得以更多時間認真讀書,讀得越多、越廣越好。不讀書,就沒有內含神韻的書卷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學書也是一樣。
1973年春節,蕭嫻(左二)與林散之(左三)、高二適(左五)、錢瘦竹(左六)、陳大羽(左八)等合影
氣質,不容忽視。氣質不是一時可以學得,而是逐漸養成,要經歷長久德育和智育的熏陶。氣質對於書藝,猶如土壤之於植物。同等的陽光雨露,鹽鹼地無從播種,貧瘠地無望豐收。土壤可以改良,人的氣質也可變化,必須以無窮毅力,不稍間斷其熏陶的工夫。
我國自有書學以來,就有個優良傳統,即書文並茂。試看歷代書家,無不精通文學。南京自東吳以來,書家輩出,是我國著名書都之一。從帝王將相到革命先驅,凡能書者皆能文。有些書家,如謝靈運、謝眺、謝道韞等,倒是詩名蓋了書名。所以,80 年代開初,我便力倡「在文學基礎上辦書學」。書學離了文學,便成梁上君子。
蕭嫻書法
讀書,高尚的情操,多樣的藝術愛好,都是所謂書外工夫,都有賴於又有助於生活體驗。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書藝遂有長進。這是書家向生活汲取的範例。唯其據有知識,乃能發生聯想,汲取有成,不期然而然也。
碑帖之爭,由來已久。我傾向於臨碑而讀帖。帖因翻版,屢翻屢壞,往往失真。碑乃石刻,刻賴書丹,縱使瀝剝,風神猶在,真跡可尋。為免於傷軟失神,初學者應求諸碑。學草書者,或當別論。其實,南既有碑,北豈無帖?況帖固有善本,碑亦有惡翻者。所以,南海先生暮年,深嘆時光不足,否則,先生將熔南帖北碑於一爐而冶之。
1991年蕭嫻致沙孟海信札
選擇碑帖,全憑個人愛好。正如婚姻,必有愛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人的情趣有高下,選擇便有高低。碑帖也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我以為,從漢碑入手,比之從唐碑入手,似乎稍勝一籌。漢碑,上承篆籀,下啟楷行,實是學書者首當攻克的關塞。
也有臨寫厭了,不再想寫的時候。此刻何妨暫時放下,潛心讀書,得便時泛遊諸藝,包括翻閱種種碑帖。直至又渴望寫字之時,執筆奮書,常有進境。創造性遺忘,有助於記憶,創造性停頓,也有助於發展。正如縮回的拳頭,打出去更有力。寫不好硬要寫,那是蠢人。
蕭嫻硃筆批改學生臨《曹全碑》作業
古人要求嚴於擇師。回首書海飄零,一生唯二師焉。其初是先父,其後為南海先生。世人但知我的行書有康體,而自我感覺,榜書類康師,小書往往依稀先父。投一師而筆下無影形,豈非徒托空名,空占門牆一席地乎?我亦主張多師多友,凡有一得、一長的都是我師友,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此才能博採眾長,以為己用。書中可以有許多古人今人,而又絕不雷同於他們面目,這就叫書中有我。
我從前好古琴,故以「枕琴室」名居處。雖不擅操,卻可發引清趣。學過國畫,作小幅梅花。也刻過圖章,無非移篆於石。叵耐家務紛擾,此調不彈久矣。然則書畫同源,形聲通會,自信書中未必無餘音餘韻。一切學書者,不僅要工文學,也要游諸藝,否則,下筆每見枯窘。
1986年蕭嫻題寫的《交通安全報》報頭原稿
學書者務必脫略名利。名利之貪心萌發,藝術之真趣頓失。沒有殉於藝術的操守,藝術斷無成就。藝術需要痴情,名利場窒息一切藝術。
書藝果然精絕,得享盛名,誠然是天道酬勤,不得與兜售惡札而沽名者作同日語。然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家亦當引為警惕。
內容源自@書法超市,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