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危機逼近,美軍成傅作義固守平津「定心丸」

危機逼近,美軍成傅作義固守平津「定心丸」

文|周明

遼瀋戰役開始後,傅作義感到了正在日益逼近的危機,必須儘早定奪平津的決策,便命令其參謀人員擬定作戰方案。1948年9月華北「剿總」的參謀人員提出了三個方案:第一方案適時放棄平津等城市,全軍退往綏遠;第二方案是放棄承德、張家口、保定,以一部控制北平,主力集中守天津、塘沽,確保出海口;第三方案是在必要時將傅系部隊撤往綏遠,讓蔣系部隊集中於天津、塘沽,以便各自行動。

傅作義徵詢各兵團司令和軍長的意見,大多傾向第二方案。實際上,華北國民黨軍只有兩條出路,要麼守要麼撤,而撤又可分西撤綏遠和南撤江南兩種。傅作義是不願南撤江南的,因為一來其嫡系多為綏遠人,很難將其帶往江南;二來他深知蔣介石的為人,雖然眼下被蔣介石所器重,握有華北地區軍政大權,但畢竟不是蔣的嫡系,一旦離開起家的根據地,寄人籬下,不可避免將受到排擠甚至吞併。相對而言,西退綏遠是比較可行的,既可帶走自己的嫡系部隊,又可擺脫蔣介石的控制。但西退綏遠也有困難,只能帶走他的嫡系,帶不走蔣系部隊;而且綏遠地廣人稀,物資匱乏,補給困難,難以維持大軍的長期生存;再者與西北的馬鴻逵,雙方還有矛盾無法合作。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傅作義是不會西退綏遠的。對於傅作義而言,最理想的是守住平津,盡量擴充實力,爭取美國的援助以待時局變化。而美國對蔣介石已失去了信心,為維護其在華利益,轉而扶植地方實力派,傅作義則是美國比較中意的人選。為此美國做出了直接援助傅作義的決定,並於1947年7月向傅作義提供了價值1600萬美元的戰略物資,11月又提供了一批武器彈藥,1948年1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海軍繼續留駐青島,並採取步驟以武器接濟華北方面仍與共產黨作戰之中國部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傅作義固守平津的信心。

1948 年 10 月,北平郊外,國民黨軍傅作義部官兵正在積極備戰。

11月5日,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傅作義一起就華北的戰略決策進行磋商,何應欽提出了南撤方案,並轉達了蔣介石有關南撤後委任傅作義為東南軍政長官的意見。但傅作義不為所動,表示固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堅持固守平津,不到萬不得已不應南撤。蔣介石對於華北的撤、守決策,也非常矛盾。一方面徐州地區的決戰即將開始,倘若徐州失守,解放軍就會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地區南京、上海,所以急需向徐州增兵,而當時的全國戰場上,只有傅作義所部是唯一還能調動的機動兵力,因此蔣介石是很想將傅部南撤,加強徐州地區的兵力。另一方面,放棄華北,不僅在政治上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民心士氣打擊極大,而且如何將數十萬部隊安全撤出也是難題,從陸路撤,要經過連綿千里的解放區,其間還有黃河天險,成功的把握極小;從海路撤,一來沒有足夠的船隻,二來渤海的封凍期即將開始,時間上也來不及。所以考慮再三,最後蔣介石還是採納了傅作義的意見,決定堅守華北地區,採取「暫守平津,控制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十六字方針,以一部守北平,主力確保天津、塘沽的出海口,以便在必要時經海路南撤。也就是說,蔣介石即使是「守」,仍然是以主力控制海口,一方面等待時局變化,一方面還是準備著從海路撤出,是一個可以隨時準備海運南撤的部署。

這次去南京,對於傅作義來說,是一次相當嚴峻的考驗。如果拒絕南撤,只要有一絲表現出議和的意思,就很可能被蔣介石扣留在南京。所以傅作義在會上慷慨陳詞,一副堅決主戰的姿態,因為傅作義很清楚,他比蔣介石還能多一張牌,那就是和共產黨停戰求和,保住自己的地盤和利益。但無論哪一條,前提就是必須守住平津。不過同樣是「守」,蔣介石的重點在塘沽的港口,而傅作義的重點在平津。

傅作義

從11月中旬起傅作義開始調整部署,縮短戰線。11月2日放棄承德,11月22日放棄保定,兩地的守軍第13軍和第101軍撤向北平;11月27日放棄山海關,11月29日放棄灤縣,兩地的守軍第86軍和第87軍分別撤往塘沽、唐山。這樣傅作義集團4個兵團,12個軍共42個師(旅),約50萬人就擺在東起唐山,西至柴溝堡,長達500公里的狹長地區,形成了一字長蛇陣。具體部署為:第一防區(張家口防區),以1個兵團,2個軍共7個師又2個騎兵旅守張家口及柴溝堡、宣化地區;第二防區(北平防區),以2個兵團,5個軍共14個師又1個騎兵旅守北平及密雲、通縣地區;第三防區(天津塘沽防區),以1個兵團,5個軍共16個師守天津、塘沽、唐山地區。35軍為機動部隊,部署在丰台。傅作義的總部在北平中南海。從這種兵力配置上可以看出傅作義並未按照蔣介石提出的主力集中在天津、塘沽、唐山地區的要求,而是將他的嫡系部隊17個師部署於北平以西和平綏路東段,以確保其西撤綏遠的退路;蔣系部隊25個師部署於北平以東和北寧路平津唐段,以確保出海通道,同時也可以作為抵禦東北解放軍進關後的第一道防線。這種以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為重點所構成的一字長蛇陣的部署,充分顯示出傅作義的良苦用心,當形勢不利時,傅、蔣兩系統部隊各奔東西。

這樣的部署表明,傅作義心裡始終沒有放棄西撤綏遠或南撤江南的打算,雖做出了固守華北的決定,實際上是「驚弓之鳥」,隨時準備進行戰略總撤退。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人無法忘卻的經典,曾被美國搞得停產,現白手起家強勢回歸
蘇聯對抗美國的「莫洛托夫計劃」實行的怎麼樣?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