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南懷瑾:修行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南懷瑾:修行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行住坐卧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

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裡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裡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哪裡?

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



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是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

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裡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

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註,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

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



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凈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布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

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

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拚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幹什麼!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捨?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

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

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





  • 《地藏經》隨喜助印,培福消業



  •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 富貴的人,有富貴的心和嘴巴



  • 你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 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




  • 念地藏菩薩名,度一切苦厄



  • 念地藏菩薩名,諸不如意事漸消除


點擊↓閱讀原文↓


在這裡許願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一禪 的精彩文章:

【02.05】每日一禪:新年 吉祥
莊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TAG:每日一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