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用真實信息去紀念戰爭,而不是將它裝點成英雄主義
《紐約時報》本周報道了澳大利亞戰爭紀念博物館擴建的新聞,該館將得到 3.5 億美元的政府撥款,開闢新區展示國家最近參與的海外衝突。該計劃的批評者認為,管理者意在「凈化澳大利亞參與現代軍事衝突的歷史,以使發兵中東看起來合理合法」。
超過 3 萬名澳大利亞士兵參與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戰,現在還有 1600 多名士兵仍在中東服役。幾乎每個學生都要被學校安排來參觀紀念館,他們將被教育澳大利亞如何通過參與重大的現代戰爭逐漸擺脫英國的陰影。這還是個軍事英雄主義作為基本國策被大肆宣揚的地方,導覽會充滿英雄情調,也能緩和人的情緒。
至於發兵中東是否明智、佔領計劃是否奏效則不重要了。展覽剝除了最黑暗的註腳,省去了兩場戰爭中愚蠢的部分、被肆意浪費的鮮血、平民死亡和當地持續的反抗,它只專註於一個功能:為逝者哀悼、頌揚那些犧牲,但是並不在乎真實的信息和反思。
政府喜歡讓戰場故事簡單明了,不過 NYT 發問,這是教孩子認識戰爭的最好方式嗎?
也是在同一天,NYT 的「戰爭」板塊刊出了「尋找受傷的海軍陸戰隊士兵」的報道。這篇報道聚焦了一位知名照片主角的身份糾錯。那張經典越戰老照片展示了一位因傷昏倒在坦克上的海軍陸戰隊士兵,人們幾十年里一直在討論他到底是誰,最流行的說法由馬克·鮑登(《黑鷹墜落》作者)在 2017 年的《順化 1968:越戰轉折點》里提到,他描述了這場發生在順化的戰鬥,錯誤地指認其為從越戰中倖存的一等兵 Alvin Grantham。他的說法後來也被各種新聞和紀錄片引用,甚至出現在了博物館裡。
在那段栩栩如生的描述中,作者寫 Grantham 如何被自己的同伴用香煙包裝中的玻璃紙堵住了胸前的貫穿傷,又是如何從坦克上撤退、如何驚險地逃離了被誤認死亡放進裹屍袋的命運。他的倖存經歷頗有些「拯救大兵瑞恩」的風範,是值得慶祝和歌頌的,是堅持不懈的戰鬥、好運和自救結合的典型例子。
然而那並不是他。雖然 Grantham 的經歷完全真實,但這位坦克上的年輕人實際上是一等兵 James Blaine,他因槍傷死於順化的街道。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和英雄主義情節,Blaine 死得很快,在被拍下時已經失去了行動能力。他所擁有的只是短暫而過早結束的生命,可是就連這點都被剝奪重寫、被包裝成了和事實完全相反的故事。
「這帶來了精確性和身份的問題。是新聞記者的職責重要?還是寫一個積極向上的戰爭故事更有吸引力?而這也讓我們思考,紀念戰爭的某些動機真的是在尊重死者嗎?」
這也被認為是文化創傷的效應。在越戰結束如此之久後,越南的迷霧終究擴展為了信息的混沌和模糊。當一位知名的非虛構作者、一位戰爭攝影師和一家博物館同時把一個信息搞錯時,你不由會想多。在這個錯認事件里,只有完全不站在愛國立場上的英國記者和英國攝影師,才保持了中立的判定。
這種錯認可能和美國從越戰持續到伊戰至今的「拒絕」情緒有關。也許好好回顧戰爭實在讓人難以忍受,所以人們無比期待看到一個充滿希望、角色倖存的快樂結局。鮑登告訴 NYT,無論 Grantham 是不是坦克上的人,他的故事都是有意義的。這也許是真的,但不能為「故事強於真相」辯護,尤其是在當今這個信息扭曲的時代。
題圖來自 John Olson/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
※冰島在未來 5 年要捕殺 2000 頭鯨魚,即使也賺不到什麼錢
※Beats 和 NBA 推出聯名款耳機,三星做了一款可拋式滅火器 | 乙方日報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