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磨課」不過關被調離教學崗位,課程把關誰說了算?
新學期來臨之際,湖北某高校卻有5名授課教師面臨「被停課」的窘境,原因是他們在「磨課」活動中未通過評審。
從2018年10月起,該校609名教師不論職稱高低,全部接受「磨課」。
所謂「磨課」,相當於是一次公開課,教師按標準備課、上課,其他老師聽課提意見,教師根據意見進行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磨」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進提高的過程。
該校人事處從全校名師中遴選了50餘名組成「專家評審團」。
每一位教師接受「磨課」時,有2~3名專家聽課,課後專家點評、談話並提出改進意見。
去年,教育部印發《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對加強本科教育再次「加碼」。該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磨課」就是該校落實教育部精神的舉措之一。
按照該校「磨課」測評要求,教學內容需做到「重、難點突出」「理論聯繫實際,案例典型」「課堂思政」「介紹學科發展前沿信息,先進生產技術」「布置的習題水平較高」等。而教學方法則要求熟練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互動好、精講水平高等。
此外,該校還設置了多個「一票否決」項目,例如「授課過程出現知識性錯誤、政治性錯誤、科學性錯誤」「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教學日曆不一致」「課件製作太差」「上課鈴響,沒有完成課前準備」「衣著不得體」等。
「我們的磨課是全覆蓋。通不過磨課檢驗的,決不能上講台。」該校紀委書記說,這是為了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負責。
到目前為止,該校已「磨」597人,其中一次性通過494人,兩次或多次通過98人,未通過5人,另有12人因休假、外出培訓等原因而未參加「磨課」。
該校教學質量處處長介紹,5位沒通過「磨課」的教師,下學期將轉崗去做實驗員或行政人員。後期如果他們通過努力達到要求,還有機會重返課堂。
據了解,這5位教師的問題普遍不是出在態度上,而是「茶壺裡裝湯圓——有貨倒不出」,講課語言不流暢、講述不生動、所舉案例過時。
「磨」出來的好課?
在大眾普遍的概念里,「磨課」常常見於中小學的課堂,自去年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要求以來,各高校對教學質量的把控也越發嚴格,一些高校開始把「磨課」作為教師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徑,甚至還把結果納入教師年終考核,與工資、考核等級、職務晉陞等掛鉤,是年輕教師是否能上課、上講台的資質認定。但有老師卻存在質疑:好課真是「磨」出來的嗎?
有高校老師認為,磨課就像Teaching Rehearsal(教學綵排)。當老師要去參加課程評比時,他可能已經為這樣一堂課進行了精心地包裝。相較於執教老師上的第一堂課,經過幾次上課(可以被視為一次次的教學綵排),最終呈現的課堂可能已經面目全非了。課程的重點、中心是學生,而不是老師的才藝展現機會。說回來,雖然教育是一門藝術,但這門藝術應該是天然去雕飾的藝術,不是磨出來的,如果只能磨,那它就只能待在博物館裡了。這種經過精雕細琢的課,並不能代表一個老師真實的教學水平。
當然也有從「磨課」中深深受益的青年老師表示,自己為了和95後學生拉近距離,課堂上生拉硬拽了很多段子,雖然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畢竟學生並不知道自己所講授的知識是否與系裡整體教學目標一致、課程內容是否能為更高級課程打下基礎等。而「磨課」之後,專家教師和同伴教師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的改進建議讓自己收穫很多,現在已經探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
對於「磨課」,《中國教師報》曾刊文表示,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一位優秀的教師,當別人問他用多少時間準備好課時,他的回答是「用了一生的時間」。結合教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持之以恆地「磨課」,並注重經驗的積累和成果的推廣,對教學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磨課而「磨課」,不磨也罷。
如何做好教學的同行評議?
作為「磨課」中的關鍵環節,如何讓同行更好地加入到教學評價中是成敗關鍵所在,事實上,一些國外的大學在了解學生評教的局限性後,也意識到了同行評議在教評過程中的必要性。密西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對同行評議有著一套詳盡的評價方案,這套方案起初出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幾位教育專家之手,目前被廣泛使用。
該同行評議方案建議,學校應該安排至少兩位實力相當的老師到被教評的老師課上觀摩並打分,並且這樣的觀摩應該有兩次。具體的實施方案為:
1.首先建立同行評議委員會。由委員會協調安排,為待教評的老師指派兩位評審員。
2.兩位評審員與任課老師初次會面,確定兩次課堂觀摩的具體時間。任課老師還需向兩位評審員介紹課程的教學目標,提供教學大綱、輔助教學工具、課上閱讀材料等,三人還要就同行評議表格上的各項教評要求或指標達成共識。
3.兩位評審員在預定的時間裡進行第一次課堂觀摩,之後他們需要獨立填寫手上的教評表格。緊接著,兩位評審員再次約見,就表格上的各項打分達成一致意見,若對某項指標的打分產生分歧,則取兩位評審員給出分數的平均值。按照上述步驟,兩位評審員進行第二次課堂觀摩。
4.在學期末,兩位評審員需向任課老師索要全部課程講義和教學材料,獨自審閱後依據學校預設的評分標準給教學材料打分。與課堂觀摩打分的方法一致,評審員先是獨立評分,之後兩人探討給出一致結果。最後,兩位評審員就課堂觀摩和材料審閱的結果出具簡要報告,遞交至同行評議委員會。
5.同行評議委員會的負責人要根據兩位評審員的報告內容總結出任課老師的優點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兩位評審員確認無異議後,發放到任課老師及其所在院系主任的手中。任課老師若對教評結果有異議,可以向同行評議委員會提出申辯。
6.被同行評議的任課老師、兩位評審員以及同行評議委員會負責人進行三方會談,共同探討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者制定的同行評議教評過程或許聽起來有些複雜,不過細算下來每位評審員只需要7小時就能完成全部過程。這7小時內所需達成的事務為:兩次與任課老師會面(教評前溝通與教評後會談)、兩次課堂觀摩、三次評分討論會。對於評審員來說,時間成本並不會太高。
註:本文綜合整理自人民網-湖北頻道、長江日報(ID:whcjrb)、麥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