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今天起,我就只配穿128塊錢的連衣裙了

今天起,我就只配穿128塊錢的連衣裙了

打開淘寶,輸入關鍵詞「連衣裙」,這個橙色軟體給你推薦的小裙裙都是多少錢的?

別被微博上一大票曬搜索結果截圖的人嚇到,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一名在電商行業從事多年的博主在微博上透露了電商圈的「潛規則」:不找淘寶好評率低於98%、滴滴低於4.8、搜索「連衣裙」時,客單價低於128元的女朋友,因為「同時滿足以上三條的人,難伺候」。

他接著補充表示,「連衣裙客單價低於128」其實有一個很扎心的含義,即在這個消費區間的人群實則是被淘寶系統打上了「低價人群」的標籤,經過對其種種行為的分析之後,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

何謂「低價人群」?按照@風中的廠長 的說法,這個群體中有較高比例的人會投入更多時間在討價還價、售後問題、退換返現上,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商家的運營成本。

而按照馮大輝(@Fenng)的說法,你只需在淘寶里搜索「連衣裙」這個關鍵詞,看第二條和第三條商品的平均價格,就大致能知道淘寶給你定的標籤屬於什麼價格區間了。

這幾條微博迅速掀起洶湧的「晒圖「浪潮——均價從100多到3000多的連衣裙,你都能在微博上看到。晒圖者可粗略分為「我果然是個貧民窟女孩」、「高客單價就是我本人」和「我一個男生該怎麼參與到這場討論中」三個類型。某種程度上,曬出自己的搜索結果也成為了同類之間尋找認同的方式,甚至於「炫富」手段。

之所以需要參考第2、3條商品的價格,是因為第1條商品為直推廣告。有人在評論區說,第2、3條結果是平台匹配給品牌的免費流量,第4條則是從你的購買歷史裡推薦。綜合而言,按照這個略顯簡單粗暴的測試方法,你被淘寶賦予的「消費能力」標籤,大致來自於你所瀏覽、購買的同類商品價格的平均值。

當然,也不少網友懷疑這是一場有預謀的營銷——在二月末這個「春姑娘已經到了街拐角」的時間點,自己搜索完連衣裙後就愜意地一頭扎進淘寶逛了一個小時,無法自拔。

「千萬別找你媽那樣的女朋友」

26日晚間,淘寶針對這一熱點話題做出了回應。據新浪科技報道,淘寶方面表示,壓根不存在128元這條線。淘寶負責演算法的小二解釋道,個性化推薦的初衷是滿足用戶多樣化和實時變動的需求。用戶的偏好不是靜態的,演算法難就難在要滿足用戶多樣化場景下的需求,以及購物的差異化需求。

虎嗅聯繫到博主@風中的廠長,他表示,「128元」這條客單價的線不是官方的劃分,而是行業里的段子。至於除了128元外,其餘價格檔位具體怎麼劃分,屬於淘寶內部的演算法機密。

淘寶方面的回應中還提到,一個背幾萬塊LV的用戶,也會有關注性價比的需求,也會買很實惠的紙巾、一兩百的衣服。如果根據一款商品的價格,就對用戶簡單打低價標籤,是沒有辦法解決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淘寶的系統是建立在大數據、實時計算等複雜技術體系下的AI系統,是對用戶多元化、動態需求的理解和預測,不是簡單的標籤邏輯。」

的確,需要明確的是,支撐「演算法」絕不僅僅是單一的消費數據,形成「標籤」的依據也必定來自多個維度:比如手機號、住址、姓名等基礎數據,購買類別、客單價、購物頻次等消費數據,瀏覽商品的類別、瀏覽時長、對於淘寶直播等其他內容的偏好……這些數據,都可以勾勒用戶行為,最終描繪出用戶畫像。

回看一下最初的那個「段子」吧——

在我們電商行業,找女朋友有一條不為人知的鐵律。

不能找淘寶好評率低於98%,滴滴低於4.8,搜索核心詞連衣裙,客單低於128的…

以上三條同時滿足的人,難伺候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千萬別找你媽那樣的女朋友」。

這麼說可能略顯絕對,但仔細拆解一下每一條吧:淘寶好評率低於98%,在賣家眼裡,說明這個人「事兒多」,收貨以後更容易對貨品不滿意,滴滴低於4.8也同理;客單價低於128元,一方面體現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則如廠長所言,這類「低價人群」容易提高賣家的售前售後成本,在講價、售後、返現等流程上「磨嘰」,而客單價高的人,賣家的售前售後成本就可能相對低些。

這三條所勾勒出來的畫像難道不是正好和許多人的媽媽完美重合了嗎?她有的時候顯得「摳摳嗖嗖」,你也對她的摳門與磨嘰多般抱怨。

但你也得清楚,自己房子的首付還是她辛辛苦苦半輩子省下來的。

階層焦慮是永恆的敏感點

問題的重點在於,這個段子隱藏著的邏輯包含歧視意味嗎?

電商從業者們的確頭疼於那些為了幾塊錢動輒跟你講上半個小時的價的人,那些「沒收到貨天天催快遞、收貨以後拚命找產品瑕疵」的人,段子之於他們而言是吐槽宣洩的方式。但那些對穿著沒什麼要求的人、習慣節儉的人、囊中羞澀的學生黨們,更沒什麼錯。

整個事件中更令人感到不舒適的地方在於充斥評論區的順從、比較與尋求認同。

甘願放棄合理維權方式的人將「從來不留中差評」和「從不麻煩客服」視作標榜自己的理由;搜出來上千塊錢裙子的人得意洋洋地曬出結果;甘於鑽進鄙視鏈條的人迅速把自己擺好了位置……

是的,演算法把每個用戶都挑選出來、分類放好、打上標籤,商家可以通過標籤來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對待,被標籤化的用戶卻在評論區孜孜不倦地比較彼此的標籤,想努力「提升客單價」。

大數據給出的邏輯如此蠻橫,大多數人們的直接反應卻都是「我可得不能當低價人群啊」,在這樣的蠻橫邏輯面前低頭順從,毫不抵觸。

對於階層的焦慮的確是人類永恆的敏感點,精準掐住這份焦慮,就像是掐住了蛇的七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魔性燕郊
雷軍終於想明白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