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有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是58歲,遠遠低於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69歲。「40歲前以命博錢,40歲後以錢買命,中國高收入人群老得快,這與他們的生活節奏過快、精神壓力過大、無規律的生活方式有關。」鍾南山惋惜道。「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就在於身體的健康最終取決於健康的生活習慣,而這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輕傷之後立即下火線

「疲勞過度的人在追逐死亡」,談及李媛媛、叢飛、高秀敏、傅彪等人英年早逝的現象,鍾南山的語氣滿是惋惜。他分析道,現在的中青年人往往以為自己年輕,身體好,便輕視健康,身體出現異常狀況的時候通常都不太重視,往往到了問題嚴重的時候才去醫院。他十分反對宣傳精英分子「輕傷不下火線」,強調精英分子是寶貴的社會財富,應該好好保重身體,這樣能為社會作更大貢獻。他建議大家在健康問題上應早防早治,以免空留遺憾。「工作就像一隻皮球,掉下去還會彈起來,不必過分在意;而健康就像一個空心玻璃球,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復了。」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分饑寒、七分飽

如今人們收入越來越多了,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吃得越來越好了,但是健康卻越來越少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富貴病」也隨之而來。解決這些疾病,健康飲食很重要。「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七分飽最健康」。

鍾南山還介紹了一個他曾做過的實驗,「每頓都吃得很飽的老鼠比不完全吃飽的老鼠短命30%」。不僅要有科學的飲食習慣,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常見病,鍾南山還提出了「早防早治」的策略。身體如有不適,一定要及時檢查,把病患扼殺在萌芽期。像抽煙史超過10年這樣的高危人群,更是要提高警惕。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腫瘤喜歡孤獨的人

鍾南山介紹說,人體健康有五大基石,分別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早防早治。其中,心理平衡最為重要。

這是因為正常人體內每天都會產生3000個癌細胞,而同時,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又有眾多「自然殺傷細胞」專門負責對付癌細胞,使其剛出現就被及時殺滅。但是,研究表明,這些「抗癌勇士」的戰鬥力與情緒休戚相關,樂觀、自信等良好情緒能激發它們的戰鬥力。因此,腫瘤喜歡找孤獨的人。所以要學會心理平衡,若想身心松,三樂在其中: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心情鬱悶易得癌症

鍾南山說,在人體健康的五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為重要,同時也是很多白領和企業家最難做到的。他分析說,心理平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正常人體內每天都會產生3000個癌細胞,而同時,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又有一些「自然殺傷細胞」專門負責對付癌細胞。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整天處在憂慮、懼怕、貪求等不良情緒中,體內「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就會下降20%以上,抵禦腫瘤細胞的能力也就大大減小了。「因此很多孤獨、憂慮、經常心情不好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為此,他告誡正在為事業「搏殺」的精英們,一定要學會保持心理平衡,要確立追求的目標,但卻不能對自己太過苛求。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從中尋找積極因素,從而達到新的心理平衡。

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什麼很低?

2005年初,《南方周末報》刊出署名文章,說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58歲,比全國人口平均壽命低十餘歲。這的確令人費解,報道上述消息的作者自己也認為:「書生這樣短命,已經無法用常識來解釋。和民工比,不能說他們活得太累。和下崗工人比,不能說他們壓力太大。和8億農民比,他們幾乎是養尊處優。」如果從廣義理解,官員、大款等社會精英幾乎都是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醫療保健條件、生活條件和自覺意識程度,遠比一般民眾優越,怎麼會相對短壽?這確實「無法用常識來解釋」,因而我根本不相信這一傳聞。但因不掌握人口存歿統計數字,只能對那樣的流行說法一笑置之。

近日(2005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刊出張田勘的文章《知識分子平均期望壽命並不低》,很有說服力地解釋了人們的疑問,駁倒了知識分子群體短壽的錯誤傳聞。文中有根有據地指出: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任課題組長的調查,始於2004年7月,集中了國內人口學、統計學、公共衛生、社會學等領域專家學者的工作,今年得出結論,我國的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為:男性77.8歲,女性81.7歲。比照我國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得的全國人口的平均壽命71.4歲,其中男性為69.6歲,女性為73.3歲,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預期壽命高出普通人群8年左右。」

我以為,這個結論才接近事實。也巧,近期我指導自己的碩士研究生進行了一項研究,即《中國古代作家概況分類統計》,有關數據證實了知識分子從來就不是短壽的群體。我們根據近年流行的幾種文學史,將書中列有姓名的作家簡歷列出,計有661人,其中明確得知生卒年的有458人,平均壽命為61.99歲。分期統計如下:先秦兩漢20人,平均58.4歲;魏晉南北朝45人,平均56.4歲;隋唐五代79人,平均57.7歲;宋代82人,平均63.6歲;金元29人,平均67歲;明代77人,平均64歲;清代126人,平均63.4歲。而據《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記載:「專家們根據史料推算,我國歷代人民平均壽命:夏商時不超過18歲;西周、秦漢為20歲;東漢為22歲;唐為27歲;宋為30歲;清為33歲;解放前為35歲。」可見作家們的平均壽命,幾乎高出總人口平均壽命的一倍,這怎麼能算短壽呢?至於文人即知識分子中的醫士、隱士、方士、畫師等,平均壽命更高。

討論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問題,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為有關方面更重視發揮老年知識分子的餘熱,提供製定相關政策的基礎。同時,更是為了糾正養生觀念的誤區,即認為沒有自覺意識的群體更長壽的錯誤結論,增強人們自我保護、自覺養生的正確觀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如果鄉音都死去了
陽江豆豉的美味之憶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