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皇帝為什麼能被稱為「聖祖」?他的能力甚至讓日本人佩服

康熙皇帝為什麼能被稱為「聖祖」?他的能力甚至讓日本人佩服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但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最終,這些人則選擇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的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並且,還因為「謚號」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顯示後人對先帝的評價,所有,「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史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數不勝數,在筆者看來,「清聖祖」康熙可謂天子中的「佼佼者」。我們僅從康熙的廟號就能看出其與眾不同之處,自古以來,被追封為「聖祖」的人,雖然,生前不一定當上皇帝,但是,他必定是建立基業為後世蔭福的開國者。

按照滿清正式開國算起,康熙應該算是滿清政權的第四代繼承人,就算是按滿人入主中原後來看,康熙也是第二代。

那麼,他為什麼會被後世繼承人追謚為「祖」,而且,是「聖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肯定清楚,康熙皇帝自執政起,便做出許多豐功偉績。從他十三歲那年成功扳倒鰲拜奪回政權後,先後平定了各地藩王,將台灣重新收回到大清版圖,擊敗北方俄國侵略者,遠征新疆,治理黃河水患,減免各地賦稅,任何一件都可稱得上是偉業。康熙執政四十年後,中原人民富足,萬國來朝,清朝在世界的影響力達到巔峰。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康熙皇帝勤政治國的雄才。最後,在這位皇帝自知時日無多,打算將天下交給愛新覺羅子孫時,所作出的一系列舉措,更是展現出康熙帝的睿智。

與其他封建王朝相同,滿清統治也有由盛轉衰的歷史慣性:建國初期百廢待興,軍民萬眾一心,統治者勵精圖治開源節流,臣子為國為民秉公辦事,黑白忠奸涇渭分明。可是,時間一長,滿朝文武難免會出現貪贓枉法之輩,他們與民間奸商相互勾結,靠壓榨百姓獲取暴利。與其他官員勾肩搭背,蛇鼠一窩,瓜分國庫。

因此,到康熙五十年時,雖然,全國上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景,但實際上,卻在暗中已滋生出許多社會矛盾,這些隱患讓有識之士紛紛為之不寒而慄。

天下的衰亡,往往源自中央的腐敗,此時,康熙朝各級官員行賄受賄已成慣例。康熙雖年事已高,凡事難以親力親為,也沒精力寫一篇重振朝綱的大文章。但是,作為在政治場上沉浮幾十年,深諳官場潛規則的大政治家,康熙怎能不清楚「治國即治吏,吏壞則國亡」的道理?

在康熙看來,挽大廈於將傾的唯一辦法,就是在眾多繼承人中挑選一個正直、果斷,既有悲天憫人之心,又有鐵血手腕的皇子接管天下。這樣才能延續大清盛世,使愛新覺羅的基業長存。

其實,滿清皇族自努爾哈赤起就有一個挑選繼承人的良策,這套選擇皇儲的辦法相比於其他朝代來說十分獨特,同時,非常具有其先進性,那就是:所有成年的皇子都要開始參政,進入各部門實地學習,或前往全國各地微服私訪。在這一過程中,老皇帝會深入考察繼承人們的品行、脾氣、能力等。往往在皇子們從政的過程中,老皇帝就已有了心目中的人選。

既然,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擇儲標準,康熙自然沿用了這個辦法。那麼,康熙的兒子們在實際參政時表現如何呢?

康熙的大兒子胤礽雖貴為太子,但是,性格軟弱,表現昏庸,被康熙兩度貶謫;

三皇子胤祉心機城府頗深,八面玲瓏;

八皇子胤禩霸氣外露,不但,善於溝通朝中權貴,更加善於籠絡人心,朝中許多舉足輕重的大官都被八皇子招攬,就連九、十、十一皇子都站在在八皇子的陣營中,當時,輿論都認為八皇子是繼承人的不二之選。

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人品出眾,均為俠義之士。但是,這兩位皇子勇武有餘智謀不足,雖能帶領大軍馳騁疆場,但卻無法在政治場上發揮作用。並且,康熙的皇子們關係十分複雜,十四皇子與八皇子之間的關係最為微妙,雖相互依靠,卻又在暗地裡勾心鬥角。

這裡,與其他兄弟們相比,四皇子胤禛並未參與到任何政治集團中,特立獨行顯得格格不入。

胤禛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形象十分恐怖,這位四皇子在面對貪腐案件時鐵面無私,對貪贓枉法之徒毫不手軟。許多貪官污吏栽在胤禛手中,在無形中胤禛已將文武百官得罪個遍,大夥都稱其為「活閻王」。

對於各位皇子的表現,康熙心中自有一桿「公平秤」,他認為:四皇子和十四皇子是最值得託付的人選,只是,很難做出最後選擇。

為了敲定繼承人,康熙找到唯一以布衣身份出現在御書房的桐城派學者方苞先生,並向其請教:「諸子皆佳,惟四子與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繼大統,朕殊難決斷,望先生一言以決。」方苞先生不愧為當時罕見的奇才,他並未正面回答皇帝的問題,而是借下廚暗喻道:

「這是陛下您的家事,身為臣子的我不敢多嘴。然而,天子家中沒有私事,天子的家事就是國事,所以,臣不得不多嘴。臣有兩個辦法替陛下解憂:一是、治理國家就像是炒菜,廚師的火候和用料直接決定了菜品的好壞。如今,天下的火候已弱,味道也不夠,需要一個能夠使用旺火且敢用猛料的廚師;二是、在選繼承人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皇子本人的能力外,陛下不妨考察一下皇孫的能力,倘若,皇孫的能力出眾,那麼,至少能保證大清三代盛世!」

聽完這番話,康熙爺恍然大悟,拍著腦門說道:「朕清楚了!」

那麼,康熙究竟明白什麼了?他最終的選擇又是誰?當然是既懂得旺火猛料又生下聰明能幹皇孫的四皇子胤禛了。既然,繼承人的人選已敲定,那麼,康熙在所剩不多的生命中,再次以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短時間內做出一系列舉措。

康熙並未將其親信安插在重要部門,也沒將某些軍官封為大將,而是在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火速抓捕了與八皇子有勾結的封疆大吏,並罷免了一眾投靠八皇子的官員。這在無形中剪掉了八皇子的羽翼,使胤禛上位後無後顧之憂。

與此同時,康熙還將原本在朝中位高權重的大臣官降一級,不但,各省督撫慘遭降職,就連朝中頗受重視的馬齊、張廷玉也未能倖免。朝中百官自然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對康熙大規模貶官的行為議論紛紛。官員們私下都說:「康熙爺時日無多,臨駕崩前精神錯亂。」

其實,朝中已有明眼人看出,老皇帝這是在為胤禛鋪平道路,胤禛上位後,可以及時施恩於老臣。這樣的心機可謂用心良苦,禪精竭慮。

針對八皇子的支持者九門提督隆科多,康熙下達了兩道內容完全相反的詔書:

第一道詔書是將隆科多提拔為上書房大臣,由其負責宣讀康熙的傳位詔書;

第二道詔書則是隆科多依附權貴,篡改詔書,立即賜死。

這兩道詔書中,康熙對隆科多的處置截然相反,一道可以令其位極人臣,另一道則可使他家破人亡,隆科多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已陷入「一腳天堂一腳地獄」的尷尬境地。第一道詔書康熙頒給了隆科多,第二道則作為密詔頒給了張廷玉,並且,命令張廷玉若隆科多篡改第一道詔書便將第二道詔書公諸於眾。

隆科多身為掌管京師防務大權的重臣,被康熙硬生生的從八皇子陣營中扯出,還讓隆科多死心塌地的擁護胤禛。一旦隆科多為胤禛所用,那麼,胤禛繼位後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搞出逼宮之類的政變。退一步講,若隆科多篡改詔書擁立八皇子,那麼,張廷玉亦可按照密詔指示將其除之而後快。

康熙卧病在床後,趁著短暫的清醒將胤禛召進內宮,將金牌令箭交到胤禛手中,並囑託胤禛:「立時將被軟禁的十三皇子胤祥放出,由胤祥接管兵部。」

這又是康熙的智慧!

眾所周知,十三皇子常年混跡行伍,在軍隊中口碑極佳。此外,胤祥自幼喪母,胤禛始終對其呵護有加。二人不只是血濃於水的兄弟,更是生死不離的政治同盟。此時,由十三皇子接管軍權後,除了能保證胤禛順利上位外,更是替胤禛今後的統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從表面上來看,自從太子被廢后,康熙皇帝最喜愛的就是十四皇子胤禵。在康熙彌留之際,胤禵始終守在甘肅前線上,替父親平定叛亂。作為一名父親,在彌留之際肯定會將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叫回床前做訣別,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康熙卻忍痛割愛,命令十四皇子胤禵「無聖旨不得擅自回京」,當然,這裡所說的「聖旨」既包括康熙這位老皇帝的也包括胤禛這位新皇帝的。在此期間,胤禵三番兩次以父皇病危為借口希望回到京城一探虛實,屢次被康熙拒絕後,仍未放棄。

由此可見,胤禵也是覬覦皇位的一份子,誰不想為自己能夠繼承大統而努力一下呢?直到康熙駕崩,十四皇子都未能得償所願,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為了政權能夠順利交託給胤禛,康熙寧願放棄與小兒子的生死決別,縱觀古今王者何人能做到?

這裡,我們拋開個人喜惡不談,康熙不愧為古今罕見的大帝。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揭秘千古一帝康熙臨終前的傳位真相》、《謚號那些事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太荒誕,想建一座新城於是一把火燒了整箇舊城,頓時哀嚎遍野
這是一位千年不遇的名將,戰鬥力不在白起之下,曾讓秦國差點亡國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