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選擇」決定未來走向,正是這些國家的選擇,最終為世界帶來災難

「選擇」決定未來走向,正是這些國家的選擇,最終為世界帶來災難

軸心國,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這個名稱則是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之後不久,他對外發表了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

可以說,歷史是由無數的抉擇構成的必然結果,二戰時期,軸心國在每個節點上做出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未來的走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二戰中的那些「蝴蝶效應」。

首先、就是「軸心國好同盟條約」。1940年,意、日兩國外交大使前往德國柏林,與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簽訂了軸心國同盟合約。根基穩固的義大利、如日中天的德國、蒸蒸日上的日本,三大世界列強達成共識,妄圖瓜分世界。

在三國簽訂合約之初,蘇聯同樣希望能融入到軸心國的圈子,作為軸心國的「東道主」德國欣然應允。同年十一月,雙方外交官在柏林展開會談,經過兩天的討論後,德方擬定了一份蘇聯參與軸心國的條約。由於,條約中的不利條件太多,十天後,蘇聯政府修改了條約草案,提出一份新的修正後的版本。

希特勒認為:蘇聯人缺乏誠意,所以,並未回應蘇聯政府重新擬定的條約。隨著雙方外交陷入僵局,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德國與蘇聯在東歐地區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多,隨著兩國的摩擦日益增加,開戰已成定局。雖然,1941年雙方針對邊境問題以及貿易問題作出協商,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並未緩解冷戰,德國與蘇聯的外交關係逐步惡化。

其次、蘇聯與日本簽訂的互不干涉條約。蘇聯政府眼見與德國和談無望,所以,將目光投向東亞島國日本,希望在蘇聯與德國兵戎相見時,身為軸心國的日本不插手東歐戰場。

蘇聯與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主要內容為:一是,蘇聯與日本要致力於維護雙方之間友好和平的外交關係,相互承認對方的領土不容侵犯;二是,條約的任意一方若成為其他國家的戰略目標時,另一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不加以干涉。

雙方簽訂中立條約時,與此同時蘇聯與日本對外宣稱:「蘇聯要承認日本人建立的滿洲國的合法性,並且,保證對方的領土完整性,日本則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蘇聯人之所以會安撫日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政府已經意識到東歐戰爭不可避免,在雙方大規模交戰時,若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從亞洲入侵蘇聯,那麼,蘇聯必會陷入兩面夾擊的窘境。

所以,為了避免後院起火,蘇聯政府只能委曲求全,與日本人和談。

再者、就是那個吹響德蘇戰爭的號角——「巴巴羅薩計劃」。雖然,希特勒缺乏對德國陸軍將領的信任,但是,德國陸軍將領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巴巴羅薩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入侵蘇聯的行動代號。

這一計劃是德軍總參謀部首席軍需部長保盧斯草擬的,保盧斯在整場入侵行動中負責指導德國陸軍作戰。1940年8月,納粹黨與蘇聯政府之間的關係逐漸交惡,此時,德軍高層秘密制定了一份名為「奧托」的行動計劃,在12月又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英譯Operation Barbarossa)。次年六月,按照計劃的方案,德軍對蘇聯展開進攻。

德國陸軍按照計劃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分兩路火速推進。由於,事發突然,蘇聯軍隊準備不足,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領土全部淪陷。

其實,「巴巴羅薩」是羅馬皇帝一世的綽號,德國人借用腓特烈皇帝「紅鬍子」之名,希望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全面取勝。在「巴巴羅薩」計劃運行之初,德國陸軍憑藉高機動性在蘇聯西境所向披靡,重演了西歐戰爭中的閃擊神話,成功拿下半個東歐地區,並且,一舉殲滅了幾百萬猝不及防的蘇聯紅軍。

不得不說,「巴巴羅薩」計劃是戰爭史上最出色的戰略之一。但是,隨著戰線不斷推進,德軍逐漸遇到了阻礙,受到嚴寒、補給等問題的鉗制,德軍最終被蘇聯紅軍阻擋在莫斯科郊外,這個導致,這場堪稱德國戰爭藝術的「巴巴羅薩」計劃最終破產了。

可以說,「巴巴羅薩」計劃的實行,使德蘇雙方在東歐展開一場長達數年的博弈。在這場較量中,幾千萬人付出了生命。這場長達數年的戰爭,最終,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痛的災難之一。

1940年初,德國軍隊在西線作戰期間大獲全勝,擊敗了強盛的法國,成為歐洲大陸名副其實的霸主。此時,納粹黨在東歐的最大威脅並非負隅頑抗的英國,而是幅員遼闊國力雄厚的蘇聯。納粹的所有政策都是圍繞希特勒的「生存空間」概念進行的,所以,侵略蘇聯是納粹黨稱霸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希特勒認為:蘇聯地大物博,是「雅利安」未來發展中最好的根據地。在西線作戰的過程中,德國雖然取勝,但是,德軍在這場戰爭中消耗了大量戰略資源,德國經濟已呈下滑趨勢。希特勒意識到這一問題,迫切希望通過入侵、掠奪等方式獲取資源恢復實力。

隨著蘇聯與德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衝突日益嚴重,希特勒認為:入侵蘇聯既能解決東歐地區的困境,又能獲取大量戰略資源,這是納粹德國的唯一出路。與希特勒不同,大部分德軍高層理智的認為,開闢東歐戰線雖然能夠獲取大量資源。但是,在德軍推進的過程中勢必會承受巨大的損失,總體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德軍高層的提議被希特勒全盤否決,希特勒堅決認為:佔領蘇聯會給德國戰爭機器帶來良好的影響,希特勒覺得當蘇聯淪為德國領土後,駐紮在東線的德軍可以解除動員,緩解德國境內勞動力短缺的現狀。

烏克蘭可以為德國本土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食品,而蘇聯人則會成為免費的奴隸勞工。此時,英國憑藉地理優勢負隅頑抗,德軍若能攻陷蘇聯巴庫產油田區,就能為德國取得大量石油資源,有了這些石油資源德國的海軍實力將會突飛猛進,藉此攻佔英國指日可待。

可以說,在希特勒眼中,攻佔蘇聯付出的損失與收穫的回報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最終,利益驅使希特勒無視屬下的勸告,執意進攻蘇聯。

由於,蘇聯與日本已簽訂合約,所以,斯大林對德軍有恃無恐。在雙方爆發戰爭之前,斯大林一度高估了蘇聯紅軍的實力。雖然,蘇聯高層均認為德國有進攻蘇聯的可能性,但是,斯大林太過迷信蘇聯紅軍的力量,對面臨的危險視若無睹。

德軍入侵蘇聯初期,邊境上的蘇軍並未進入戒備狀態,甚至,在戰爭爆發後也沒及時反擊,而是向蘇聯政府請示後才做出回應,延誤了戰機。雖然,4月10日斯大林下達了全線戒備的命令,但是,並未發揮太大的作用。

對於德軍的入侵,斯大林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倘若,德軍發動入侵,德國人引以為傲的重裝甲師團必會被蘇軍的機械化部隊阻斷,緊接著德國步兵便會受到烏克蘭地區蘇聯紅軍的包抄。在化解了德軍的攻勢後,駐紮在南方的蘇聯紅軍可以直接攻佔波蘭,徹底粉碎希特勒的野心。

最後、日本空襲美國的珍珠港事件。1939年,野心膨脹的日本政府起草了兩個作戰方案,以滿洲國為根據地的日軍兵分兩路,從南北兩側進行進一步入侵,擴大軍國主義在亞洲大陸的領土。虎視眈眈的日本人覬覦蘇聯遼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作戰方案中關於「北上」的作戰計劃便是為西伯利亞「量身定做」的。

同年五月,日本人按照原計劃,從海拉爾向北推進,對蘇蒙聯軍發動試探性進攻。這場戰爭進行了四個月,雙方在地理環境複雜的荒原中激烈交火。由於,日軍狂妄自大戰術落後,在蘇聯紅軍手中吃了大虧,「北上」的計劃也被蘇聯人粉碎。

由於,北方戰線失利,日本政府逐漸將目光投向南方,希望奪取更多戰略資源,為日軍征服世界儲備資本。此時的南海尚有許多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的南下計劃平添許多阻礙。在這些殖民國中,美國的殖民政策與日本的侵略方案背道而馳,這也致使雙方在東亞地區發生許多摩擦。

為了給日本人一些教訓,美國終止了對日貿易,不再向日本出售石油等戰略資源。少了這些戰略資源的日本海軍無異於崩潰,沒有了石油的日軍船艦根本無法發動。為了保證侵略計劃的正常運轉,日本人不惜鋌而走險,在1941年末發動了珍珠港事件。

在這場入侵中,日軍大獲全勝,以摧毀珍珠港作為對美國禁止雙方貿易的回答。當然,這場自不量力的偷襲,最終,給日本政府換來慘痛的代價,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發表了《開羅宣言》,自此,日本與美國的交惡間接導致日軍征服世界計劃的全線崩盤。

現今,我們拋開這些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不談,軸心國似乎有著明確的戰略分工。德軍仰仗著強勢的陸軍進行「巴巴羅薩計劃」,而日本則靠著強大的海軍橫行夏威夷。從戰術角度來看,軸心國征服世界的計劃似乎是有備而來的,或許,這正是德、日雙方狼狽為奸的原因。

參考資料:

【《巴巴羅薩計劃》、《法國戰役》、《珍珠港事件》、《開羅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靠多爾袞?他若不投靠清軍,自己肯定是小命難保
「殺盡貪官」也許可震懾一時,但這起不到根本作用,治貪猶如治荒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