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不為人知的人口遷移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不為人知的人口遷移

在我國近代史上,一共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運動,分別是「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但是具體的時間,卻並不是清朝末年,而是從明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小規模的人口遷徙,清朝末年,甚至是民國時期才發展到了巔峰。

闖關東

「關東」指的就是山海關以北的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東三省地區。

所謂「闖關東」,一個「闖」字就已經顯示出了其中的兇險。確實是生活極度貧困,沒有生路的人,才會想方設法的到山海關外謀生。

但是清朝一直將關外、東北地區當做是「龍興之地」,甚至是清朝覆滅時的一條退路,不允許進行移民開墾。因此,晚清到民國時期才是最大規模「闖關東」的時期。

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闖關東」的人群大部分是山東、河北地區,甚至因此在東北地區產生了很多的「山東村」,保留山東地區的語言、風俗習慣。

走西口

「西口」指的是「口外」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長城以北,內蒙古地區。而山西「殺虎口」則是「走西口」的必經之地。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關外,也就是蒙古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從來沒有漢族農耕文明試圖開發這裡。

但是清朝時期的隨著人口的增多,和大規模乾旱導致的饑荒,迫使走投無路的難民走出中原地區,走上去「口外」草原上謀生的道路。

「走西口」大多數是山西、陝西、河北地區的難民。「走西口」當然是一部艱苦創業的奮鬥史,但是在現代,我們可以光榮的說,這是漢民族開發大草原的光榮史。

下南洋

「南洋」指的是東南亞地區的大片海島、半島,這裡的大片土地都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土壤極其肥沃,是漢族人民心目中的寶地。

但是「下南洋」就意味著漂洋過海,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也極度依賴於造船業的發展。因此,一直到鄭和下西洋,探明了航路之後,才慢慢的興起。

能夠不顧兇險,走上海船的大多數都是活不下去的難民,甚至是明末清初明朝的遺民,一直到民國時期下南洋的華僑已經高達數百萬人,而這些華僑的後裔已經多達幾千萬。甚至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在「南洋」地區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而「下南洋」的主力人口是廣東和福建地區,現在也成為了著名的華僑之鄉。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公元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在金國的悲慘遭遇,實屬應該

TAG:歷史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