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家族樹與佛跳牆

家族樹與佛跳牆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姚任祥

兒女大了,所有的活動都得配合他們的時間表,女兒姚姚放假回台灣,年前就得回學校,於是,我們姚、任兩個家族、三代二十人加上姚姚的美國同學柏康共21人,提前於尾牙這天在我家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

兩個家族 三代人 30種菜品

酒水催生這頓聚餐的,就是姚姚。我們兩家結親二十多年,常有各種親族聚會,全員到齊吃團圓飯可是破題第一遭。大概也只有姚家這個長孫女請得動三代人挪出時間同聚一堂。為了應景,我準備了42個紅包,裡面裝著巧克力金幣及一句對聯,上聯的紅包放在茶盤裡,下聯的紅包分別放在餐桌的21個位子上,每人入座前先拿茶盤裡的紅包,再去餐桌找下聯,找到即是自己的位子。這找位子的過程也很有趣,立即把聚餐的氣氛炒熱了。

本文作者姚任祥是珠寶設計師,她是京劇名伶顧正秋和台灣前「財政部長」任顯群的小女兒,建築師姚仁喜的妻子,三個孩子的母親,著有《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已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柏康不會中文,他的對聯最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其他的對聯都是具有深意的吉祥話:「鼠去牛來辭舊歲,龍飛鳳舞慶新春」;「喜看大地鶯歌燕舞,笑迎農家馬壯牛歡」;「尋常無異味,鮮潔即家珍」;「紫米川鹽樣樣不少,甜香酸辣味味俱全」……

這麼多人聚餐,我們並沒有叫餐廳外賣:除了我公公的日式紅豆麻糬是買現成的,其他端上桌的餐點都是各人在自家廚房精心做好的。任家帶來宜興砂鍋、上海式梅乾菜扣肉、砂鍋魚頭、獅子頭、紅豆松糕、烏魚子、紅燒蹄膀;姚家帶來了客家式梅乾菜扣肉、素什錦、清炒時蔬、冷盤、潤餅、車輪、台式咸年糕、滷肉飯。(我丈夫)仁喜做了他的招牌西班牙海鮮飯,我做了南京糯米糰子與佛跳牆,我家三個孩子做了南瓜濃湯、台灣甜年糕、炒板條及胡蘿蔔蛋糕。柏康則做了義大利千層面。加上各房帶來的日本清酒、葡萄酒、陳紹酒、梅子酒,吃的喝的近30樣。我公公說著日語,我母親說著吳儂軟語,孩子們說英文國語,我們中間這一代則一口標準國語。

東方與西方、外省與本省,三代人「混」得好盡興。

聚餐之前,我特別把剛在電腦里完成的家族樹列印了一張貼在餐廳牆上,樹上共有兩個家族八代321個人名,趁機讓孩子們了解家族的生命源起與各人的成長密碼,並增補遺漏之處。這可愛的家族樹,在電腦里可放個人簡介、照片、通訊資料,還可加上各人想跟家人說的話、生活近況、工作成果或作品、讓家族成員不管在何處都能上網點擊進去分享。(仁喜的哥哥)仁祿將把這棵家族樹放到他的博客,也讓所有親人隨時增補,相信它會不斷長大,樹葉越來越茂密。

家族裡偉大的平凡人

以前過年,我們家和姚、任兩家的長輩總是分開吃團圓飯。我公公姚望林先生祖籍福建漳州,出生於桃園,這一年83歲,是來台灣的第六代。 1926年他出生時,台灣是被日本佔領時代,讓他成為「日本國民」,八歲入公學接受了六年日本初等教育,又讀了兩年高等學科,後來他考入台北商工專修學校,畢業後他考入台灣銀行總行營業部工作。公公青年時代經歷了太平洋戰爭,並曾被日本政府徵兵,好不容易抗戰勝利回歸為「中國籍」,卻又於1947年親歷「2·28事件」的打擊。但他從不激進,辛苦地賺錢養家,以微薄的薪水成就了兩個孩子的高等教育,讓他們在極度自信自在的環境中成長,追尋各自的夢想。

我的婆婆——仁喜的母親在仁喜大四的時候不幸病逝,我們稱她是 「天上的阿嬤」。在我心目中,她與我公公都是最偉大的平凡人,他們把每個孩子教養得各具特色又各有成就:仁祿從事創意設計,仁喜從事的是建築設計,仁恭專長於燈光設計,唯一的女兒明芬則是基督徒。

姚仁喜(1951年12月6日-),台灣建築師,出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1975年畢業)、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碩士(1978年畢業),1985年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〡大元建築工場」,在台北與上海分別設有辦公室。

公公與仁喜的繼母住在台北汐止,每次我到他們家,他們家的電視大多停留在NHK,我也因此得到一些最新的日本資訊。公公的日文比中文好,他喜歡寫俳句,他80大壽的時候,兒女們特別幫他出版《我的和歌日記》。

我家的背景和仁喜家是非常不同的。我父親任顯群(1912年~1975年)是江蘇宜興人,母親顧正秋(1928年~2016年)是南京人。他們分別於1949年之前來到台灣,我父親做過「台灣省財政廳長」,任內發行 「愛國獎券」並創設沿用至今的統一發票制度。我母親出版過《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等傳記,年長的一輩對他們的故事都略知一二。

任顯群、顧正秋與次子任志明(左前)、幺女任祥(右前)。

因為父親早逝,母親與她的兩個姐姐從小就跟著外婆從南京移居上海,經歷過日本進攻上海時的恐懼,走在路上也常被日本兵刁難,後來又聽說南京大屠殺的慘劇……只要說起日本人,我母親與阿姨無不咬牙切齒:「沒有人性!」前幾年傳出日本想篡改侵華歷史,報章雜誌大加批判,母親又在我與仁喜面前大大數落了一番日本人。事後我打電話給她: 「媽媽大人,您說得都對,但您別忘了:我的公公可是半個日本人喲!」 她才突然想起,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忘了。」

我平時很少看電視,每次去母親家一定會看到幾位固定的電視名嘴侃侃而談。那時我就會想起公公家的NHK畫面。

顧正秋與師父梅蘭芳。

我母親與我公公年齡相仿,不同的成長背景養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 1985年我與仁喜結婚時,由於雙方習俗與禮數的不同煞費周章。我倆最後協議:你處理你那邊,我打理我這邊。

團圓飯桌上的佛跳牆

我公公曾告訴我姚家從福建移民到台灣的故事,充滿了轉折和啟示。尤其是族譜的家訓「善為傳家之寶,深信因果報應,力行布施忍辱」,更讓我了解他那平凡的家庭,為什麼能教養出有禮貌又有創意的兒女。我母親常對人誇獎仁喜這個台灣女婿善良又孝順,也常告誡我這「花頭多」的媳婦不要嚇壞了人家。這麼多年來,我與仁喜秉持著「他不嫌我油膩,我不嫌他清淡」的生活哲學,彼此尊重和包容。在團圓飯的餐桌上,客家梅乾菜扣肉微酸,上海梅乾菜扣肉微甜,各有特色。同樣是米做的台灣年糕與紅豆松糕,都有著過年吉祥的味道。南京小糰子與日本麻糬並列一盤,也一樣地受歡迎。我同時觀察到,下一代因為沒有文化包袱,幾乎是全盤通吃,他們的收穫最多。

這頓團圓飯我決定做佛跳牆,也有著相互包容的象徵意涵。

好吃的佛跳牆的原則是需要讓每一種食材保留自己的個性,但又可以汲取別的食材的精華,製作的食材也因人而異。我是以魚翅、鮑魚、婆參、魚肚、乾貝等海產為主軸,配以雞、羊肘、豬蹄尖兒、虎皮鴿蛋、冬筍、火腿、香菇、豬肚等等。這些食材都需要預先分別處理,或發或泡,或蒸或煮或炸,過程極為繁瑣,總之是要去其腥濁油膩之氣。然後放入陶瓮加上雞湯,密封后放入更大的鍋中以小火燜蒸六個多小時,讓味道相互融合。整個製作過程前後三天,呈現出來的是既厚重又清淡,美味難以筆墨形容。

整個聚會說說笑笑,孩子們還表演節目助興。最後,每個人單獨指著家族樹上那片自己的葉片照相留念。我因為忙於上菜,等親人走後才坐在這棵樹前好好地喝了一碗佛跳牆,成員各有獨特才華,當聚在一起時,卻是這般的濃郁芳香,而又清淡有味。

佛跳牆的做法

佛跳牆誰都會做,我花三天做出來的,長的樣子跟幾十分鐘做出來的可能是一樣的。可真的喝下那湯時,就會知道工夫在哪裡。

講究的佛跳牆,材料應以海產為主:刺參、鮑魚、魚肚、乾貝,接下來才是雞、羊肘、豬蹄尖兒、鴿蛋、冬筍、火腿、香菇、豬肚、骨頭湯等,外加蔥、姜等。

佛跳牆的基本原理是要把不同的材料分別進行處理後,最後再用相生相剋的火候伺候著。歷來都是用陶制的酒罈作為容器,這一點是務必要遵守的。

發刺參先用清水浸泡刺參一小時,清洗乾淨,之後用小火燒煮,記住一定要小火,保持水溫在 60 到 80°C,每半小時換一次水。這樣的動作要 12 小時以上。千萬不要讓刺參碰到油,否則刺參會化掉的。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人也會用「水流答滴」的辦法讓水龍頭滴一夜,也就是一滴水進去一滴水出來,如此來發參。

發鮑魚鮑魚的發制時間是用清水發三天之後,再在滾水中煮沸約五小時。大火煮時要墊竹底。熬它的汁為高湯中加入姜與紹酒水蒸。

發魚肚魚肚是要用油發的,首先將魚肚在油中浸透,將油浸的魚肚和油一起倒入鍋中,小火慢慢加熱。魚肚靠油的溫度慢慢發起,油發後的魚肚浸在溫水中半小時,變得鬆軟起來,之後即可使用了。

發乾貝乾貝放到溫水中泡發,之後放入已發好的鮑魚的碗中,加入熬好的湯與金華火腿再蒸。鮑魚蒸的時間要比乾貝約長三四倍。

冬菇與冬筍冬菇要選高檔花紋的,發好後備用。冬筍越多越好,拍開來,過油變成金黃色。這兩樣都是清香鮮嫩口感與氣味的來源。

虎皮鴿蛋鴿蛋要小心剝,保持完整的表面,與金華火腿先一起蒸,之後油炸後就叫做虎皮鴿蛋了。我喜歡把它放到一整碗的最上面。

羊肘羊肘是羊體膻味最弱、油腥最少的部位,卻是跟海味最搭配的材料,氽燙後備用。

豬腳、豬肚與雞氽燙過水後,連同羊肘,與除了刺參與鴿蛋以外的東西下陶鍋中,加入骨頭清湯,密封后,放入更大的鍋中隔水加熱。鍋底要墊上毛巾;水需要很多,中途要加水也須是熱水;如果能用炭火來燜煮是更理想的。小火燜煮六小時是必須的。刺參放下去約兩個小時,再放入虎皮鴿蛋在上面。

佛跳牆的料都是分別處理,再經過長時間的燜煮,讓味道相互融合,最後呈現出來的人間美味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2/3月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姿勢決定你是誰?「高能量姿勢」讓你自信力up up!
唱反調的領導者才吸引人?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