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

中國法制報道網海南訊(林虎):「就我所知道的關於偉大的含義,就是人們通常難以到達並極力企及的上善作為成就,而對平凡的理解,則可以詮釋為簡單和直接的人事作為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平凡成就偉大這一類的事情發生,同時也不乏偉大被平凡所詮釋的故事。智慧的沃土因為勤奮的耕耘,會結出被喻為永恆的果實。在歲月無痕,四時有序的自然世界裡,這果實被賦予了名為真理的稱謂。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裡,人們始終在理智與夢想的碰撞中,印證著真理的本質。人類的追求與渴望,也因為有真理的指引而一次次升華著人類的情感與社會的文明。我想這就是經典始終被人們珍視的原因。」中國傳統國學大家曹和標先生在與媒體互動中坦然表露著他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參悟心得。「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談孔子肯定是談不下去的。在傳播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時,《論語》這部中國傳統國學經典任何時候都是繞不過去的,它基本上看來就是一部由孔子的學生們整理出來,孔子在日常生活與從事教育和社會活動時的言行語錄,但是這部傳統文化經典對華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實際影響至今都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形容。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過,在我著述的《論語正義》未出版發行之前,我可以肯定地講,國內外學界對《論語》的理解尚未達到正解孔子思想學術的高度。在此,我要聲明的是,我對自己此時的表述負全部責任並絕無聳人聽聞意思。」中國傳統國學大家曹和標先生進一步闡述著他對傳播推廣中國傳統國學經典的學術見解及思路。「其實由古至今的兩千多年以來,我們對《論語》的解讀和詮釋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凸顯出經典本身的文化精神要義,試想如果不能正解孔子的思想學術精神又怎麼能凸顯中國傳統文化及民族文明的上善精神呢?現在,我著述的《論語正義》已經很好地彌補了這一學術缺陷,我想這對中國傳統國學經典的傳播及推廣是具有絕對積極意義的,這應該是一個平凡作為詮釋偉大精神的現實範例。以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經典內容里的學術實例來驗證一下偉大與平凡最上善的交融。」曹和標先生一邊真誠坦露著他的學術精神,一邊緩緩地翻開了手中那本他著述的《論語正義》。以下,是曹和標先生對媒體記者就《論語正義》正解傳統文化經典學術範例的實錄。總而言之,如果不能正解孔子的思想學術精神,那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學術領域裡的高、大、上分值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傳承,還從何而談?在傳世的中國文化經典《論語》中,記載著孔子對教育的憂慮與提示,他說道:「只有你自己的孩子是最難教育的,因為他們具有類同於小人一樣的習氣。由於你對他們的親近和關愛,他們就難免會表現出對你缺乏敬意和放縱自己作為的習性。倘若你對他們要求嚴謹和限制他們消極的作為,他們就會不顧現實地來埋怨和抗拒你的意願。」這個表述的原文記錄在《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經典本身的內容顯示,這段話是孔子本人表述的。但是,後世的學者們對於它的傳統解釋基本都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與他們親近些,他們就會對你放肆而無禮。你如果疏遠她們,她們就會對你產生怨恨。」這樣的解法彷彿是接近「真理」了,人們由此推論孔子歧視女性、人格缺失,理由是因為這樣的見解傳承已經超過2000多年了,關於孔子與《論語》的「曠世謎冤」就此生成。在漫漫歷史長河裡的封建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從《論語》這本書里獲得了知識、飯碗、職位、權利,甚至有些膽量大的還一度從形式上擁有了天下,主宰著他本人之外的所有人事和社會秩序。其實,這些人對孔子言行作為的真實內涵,又有多少真正的領悟呢?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後世的不少名家大師們、包括近現代學術專家們都在他們的「《論語》棋局」中「信心滿滿無比釋懷」地落子定義:儒家思想里的歧視婦女部分,是其學術思想部分的糟粕,應當予以批判,而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應當對此負責!因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他學術思想里的聚光點之一,「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這個思想觀點,可以說是孔夫子的學術「污點」場面上看這是不需要爭論的了,因為這也已經是傳統學術思想界里最普遍的基本定論。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

這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裡,早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的「毋庸置疑」的結論。既然是傳統,那我們現在一起來回顧一下「前賢名家」們對關於孔子歧視婦女的「《論語》學習心得」:1、東漢安帝時司徒楊震(59-124)上疏:「……《春秋》貶之,以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遠之怨,實為難養……」(這是一個公開表示「女人與小人共性一致」觀點的前賢高人,這應該是一個資料上可查的開始。)2、南北朝時期皇侃(488-545)的《論語義疏》曰:「女子小人並稟陰閉氣多,故其意淺促,所以難可養立也。近之則不遜者:此難養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則其承狎而為不遜從也。遠之則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遠之,則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這是一個完全同意「女子是女人,女人與小人難養」觀點的儒士名流,並且動情地寫下了個人心得。)3、北宋邢昺(932-1010)在其著述的《論語註疏》中表述道:「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所以難養者,以其親近之則多不孫順,疏遠之則好生怨恨。」(這位大師斷定女子與小人「無正性」的決心和力量我們已經看到了。)4、北宋朱熹(1130-1200)《論語集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近、孫、遠,並去聲。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庄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這個大儒名家不簡單,讓後世的學人成了「女人與小人難養觀點的鐵杆粉絲。」,令人「敬仰」。)5、明清之際的王船山(1619-1692):「唯妾媵之女子與左右之小人,服勞於上下之所養也,而養之難矣。」王船山在「女子」之前加上定語「妾媵」,特指的意思更為清楚,邏輯性更強。主旨釋義出於朱熹集注,這是當時的通解。明清之際科舉考試均以朱熹之論為衡定,《論語》章節中「女子」立論更為特指主流。(王船山不愧是一代宗師,為了「捍衛女子與小人難養」的觀點,果斷地在「女子」前面加上定語「妾媵」以更強的學術邏輯把「女人與小人一樣」的官司辦成了「鐵案」,學識與勇氣令人嘆為觀止。)6、清儒戴望(1837-1873):「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義,故為「難養」。」(據學界認定,清朝人在古文經典的訓詁考據上是歷朝歷代做得「最好」的,但是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可以證明他們「沒有那樣的能耐」,只不過浪得虛名而已,大儒戴望也同樣沒能倖免。)7、康有為(1858-1927):「女子」本又作「豎子」,今從之。「豎子」,謂仆隸之類;小人,謂人之無學術行義者,兼才臣昵友而言。豎子、小人多有才令人親愛者,然遠近皆難,故不易養,惟當謹之於始,善擇其人。(康有為膽子很大,直接表明「女子」可以叫做「豎子」而且不需要理由與證據,其學術變革精神令人「讚歎」。)8、在漫天討伐聲中還是有學者堅守著邢昺疏和朱熹集注的解釋,如錢穆(1895-1990)就說:「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視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稱養。待之近,則狎而不遜。遠,則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齊家之一事。」(錢穆在中國吃過饅頭,在外國吃過麵包,所以他很紳士地告訴大家「女子小人指的是家中仆妾」並且進一步解釋道「妾與仆相似」,我個人認為這是屬於學術臆想範疇的定論。)9、楊伯峻(1909-1992)《論語譯註》:「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楊伯峻先生的譯註也沒能走出學術思想的傳統桎梏,仍然把女子與小人對等了起來,忽略了在小人的群體里本身就包含了男人的事實,令人遺憾。)10、現代心理學、邏輯學家陳大齊(1886-1983)認為:《論語》此章「女子與小人」前有「唯」字,表明「女子與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稱,因此當指「有些女子與小人」。抓住一個「唯」字,就為孔子洗去「輕視女性」的罪名,這是陳大齊作為一個現代心理學家在《論語》研究上的創舉。(陳大齊是著名的心理學、邏輯學家,他認為只要仔細研究「唯」字就可以洗去孔夫子「輕視女性的罪名」,估計是求勝心切,他完全忽略了按邏輯學原理可以推理出「小人之中有男人」的基本事實,而還是很堅持地認為在所謂特指的範疇里「女子與小人是一樣的」,也確實是一個創舉。)11、即使是對儒學抱有「同情之理解」的現代著名學者李澤厚(1930-)也無奈地承認:「我以為這句話相當準確地描述了婦女性格的某些特徵。對她們親密,她們有時就過分隨便,任意笑罵打鬧。而稍一疏遠,便埋怨不已。這種心理特徵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只是由於性別差異產生的不同而已;應說它是心理學的某種事實。至於把「小人」與婦女連在一起,這很難說有什麼道理。自原始社會後,對婦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國傳統對婦女當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學尤然。」(李澤厚的無奈建立在他學識不廣、涵養不深的基礎上。儘管他從心理學上詳細地描述了「婦女與小人相似的某種事實」,並且對孔學在「歧視婦女」方面做了譴責,從著名學者的角度來說彷彿「高度」還是有的。)12、南懷瑾(1918-2012):我贊成孔子的話,這是沒有辦法來替婦女們辯護的。孔子說女子與小人最難辦了,對她太愛護了,太好了,她就恃寵而驕,搞得你啼笑皆非,動輒得咎。對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這的確是事實,是無可否認的天下難事。(南懷瑾在講課的時候喜歡開玩笑,儘管他是在調侃中贊同「女人與小人最難辦」,但是他的學術見識與涵養已經曬在那裡了,總而言之,這一次他搞砸了自己。)對此,我不由得想起魯迅(1881-1936)就此事曾對「高人們」辛辣地諷刺道:「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當然,這其中不包括李澤厚、南懷瑾之類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高明,而是在魯迅發表態度的時候,學術界里還沒李澤厚、南懷瑾他們什麼事。女性應該向魯迅致敬!由此而見,慣性的傳統裹挾著時間前行的時候,它所釋放的力量那是相當的大。因為,它至少能做到「令高人們在自我高大中瘋狂自我」,如果大家不相信,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本著正所謂「明正而言順」的嚴謹性,我就想問一下,有沒有人質疑過所謂高人們對「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解析成果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嗎?孔子有什麼理由去那樣的歧視婦女呢?孔子被世人尊為聖人,難道這就是聖人的修養嗎?成體系的孔子學術思想,是可以任意打上「狗皮膏藥」的文化「特洛伊」嗎?我們有必要注意到,飽受爭議並且眾所周知的「女」字不但在《論語》里通「汝」解,而且在《論語》原文里經常出現這樣的用法。必須注意的是,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之前,「女」也都通「汝」解,因為在那個時代,「汝」字尚未存在,至少在《論語》原文里找不到,在《論語》生成的同時代傳統文化經典里,同樣也找不到。可是,至今為止,學界不知是由於什麼原因,依舊沒看出這個句子中的「女子」本就是當作「汝子」來表述的呢?這實在很令人費解,這可以說是《論語》世界裡最奇葩的「謎案」了。那麼,我們今天要解開這個千古之謎,首先就要來把這個「女」字深度認知一下。女:除用作區別男女時的女性釋義外,古時「女」與「汝」通,釋義為「你」,至秦漢時期,在表達「你」時,字形上漸固定為「汝」。《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小明》:「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女者,你,汝也。《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女者,汝也,句式中指為冉有也。又《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女者,汝也,句式中指為子夏也。參《禮經?坊記》:「子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嘉猷,人告爾君於內,女乃順之於外。曰:此謀此猷,唯我君之德。於乎!是唯良顯哉!』」女者,你,汝也。又因時下世人所習《尚書》皆秦漢之後編版,或因一字而又得證也,學者慎之。復《論語?雍也》:「子由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女者,你,汝也,句式中指為子由也。在中國傳統《五經》中《禮經?曲禮》里的記錄可以清楚看到:「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這樣的表述,它的大意是:「姑姑、姐妹、你自己的女兒,她們出嫁以後再回到娘家時,即便是她們的親兄弟,也不能和她們同席而坐,也不可以在進餐時使用彼此的餐具,就是父親和女兒也不能坐在一起。」這其中的「女子」就是指「你自己的女兒」,我們當然可以肯定,你自己的女兒是完全對等「汝子」的。另外,《禮經?坊記》里的記錄也有清晰表述,子曰:「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返,男子不與同席而坐。」這句不解釋,相信大家也明白是什麼意思了。特別重要的是,在《禮經?哀公問》的問答錄里,清楚記錄了孔子在回答哀公的疑問時說道:「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在這裡,孔子已經清楚表明,即便是帝王,也必須要尊敬自己的妻子,尊重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有道的表現。相信不需要再提醒,即便是在現在這樣的時尚社會裡,正常情況下被稱為「妻」的,一定是女性。而「子」在那個時代除了對人物的尊稱外,也可以泛指兒子和女兒。相關的表述,在傳統經典里比比皆是。不管怎樣爭議,用《禮經》的內容來佐證《論語》,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可信度上,都是靠譜的。看看《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孔夫子的女兒。《論語?公冶長》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孔夫子兄長的女兒。《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大明》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天俔之妹。子,少女。現在,相信大家對「子」應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基於現在我們對女字的理解,再來回顧一下《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女,汝也,在原文句式中指為子夏。《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女,汝也,在原文句式中指為冉有。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大膽的推想:會不會又有「睿智學者」以「駭世的聰明」把文中的子夏和冉有「驚世發現」為是當年孔子收的「女弟子」呢?依上所述,大家是否可以找到孔子刻意歧視女人的理由了嗎?是否已經了解「女子」和「汝子」間的釋義呢?孔子又是基於什麼理由去痛恨「女人」或是「自己的女兒」呢?答案很簡單,也很清楚,終身倡導樂禮的孔子,不可能制定出那樣偏執而毫無理性的教學培訓大綱。有一個事實不需要爭論,那就是孔子整理過《易經》,他對《易》理的理解是有相當成就的。我們日常說的「厚德載物」就是出自《易經》坤卦的《象》傳,而坤除了形容大地之外,主要形容母性,也可以直接理解為表示母親。這一點,孔子肯定很清楚。那麼,大家怎麼能想像,孔子有什麼理由把這個具有崇高屬性的稱呼直接和小人對等起來呢?把女人、女兒、妻子、母親直接和小人對等起來,我以為即便是最高明的病理專家,也難以去定義這種心態是屬於什麼範疇。如果還有人認為這是孔子的見解,我們應該鄙視持這樣觀點的人。回到原文的解析里,我們應該思想,既然面對的是「小人」,那麼君子為什麼不直接「遠之」,反而是表示「難養」呢?事實上,普天之下,大家都應該知道,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養育」特徵是最明顯的。我曾經在講學中遇到「高人」的激烈駁斥,他極度憤慨地質問到:「《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個中內容不是言及『君子養民』嗎?與父母子女有關聯嗎?」我當時回答他道:「既然是君子養民,相對於家庭父母子女,那就是一個大範疇的事情,難道不見《詩經?泂酌》里的『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既然是有『君子養民』的志氣作為,那麼當然應該有『民之父母』的仁愛精神,難道不是嗎?」有什麼爭議嗎?養的主題應之於父母子女的關係,沒有任何問題。是的,依邏輯推論,君子當然可以是女性。那麼由女人出任州府知縣一類的官僚,那也算是有法理依據的了。也不知道歷來的「泰斗」、「名家」、「大師」是否也與那位提問「高人」在思想學術上保有著一致的操守?這的確令人心情複雜。如果忘記了「小人」裡面肯定有「男人」這樣的基本事實,而把「女人」直接等同於「小人」來理解,本質上就是令人感到崩潰的個性完全等於共性的「後世紀懸疑」。真令人疑惑,那些學識「包羅萬象」的往來者,面對「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比較於「只有蘋果和水果不好食用」這樣一句簡單的病句,難道理解成了是一位國文導師和自己的學生們在玩「智力遊戲」的彎彎繞嗎?看樣子那些「大師們」全都跨時空地一致認為:有所比較的時候,水果里是否有柑橘梨子之類的東西可以完全忽略!回過頭看,就是這個拷問人性的「猜想和推論」的結論令中國傳統國學的文化精神飽受詬病,令古今中外的學界涵養分值大打折扣,實在遺憾。在《論語?季氏》里有很具體而清晰的記錄,孔子的學生陳亢在和孔子的兒子伯魚對話後,深深感嘆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從他的感嘆里,我們應該注意到,在陳亢和伯魚對話之前,至少他是認為「君子難以遠其子」的,也許陳亢認為作為一個父親去為兒子護個短或開個小灶什麼的,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吧。然而,鐵的事實擺在他面前,他驗證出了他的老師孔子,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確實做到了「君子遠其子」。當然,這裡的「遠」是指要求嚴格和不付與特別照顧的溺愛。他老師孔子的兒子伯魚,面對父親對自己的「遠之」也沒有表現出「怨」,而陳亢自己也非但沒有「怨」,反而增加了「信」。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

由此來看,孔子的教育是相當成功的。同時,也相應的折射出了孔子言行一致的優秀個人品質。不用置疑,在《論語?陽貨》里,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真正釋義就是:孔子說:「只有你自己的孩子是最難教育的,因為他們具有類同於小人一樣的習氣。由於你對他們的親近和關愛,他們就難免會表現出對你缺乏敬意和放縱自己作為的習性。倘若你對他們要求嚴謹和限制他們消極的作為,他們就會不顧現實地來埋怨和抗拒你的意願。這些都是要特別注意的啊!」此段在本篇中雖然重複,但為慎重起見,必須重提。多少是有些沉重的,明顯是先哲孔子在諄諄提示大家不要忽視了對祖國未來的教育,結果竟然成了歧視女性的罪狀,而且這樣的見解在延續了2000多年以後,進而演變成了一種學術思想傳統,令人何其唏噓也!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真正地去思想,這是人類和自然社會得以真正進步的基礎。我相信孔子和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他之所以卓越,是因為他能夠發現不平凡和能夠演繹偉大的作為。我們決定真心去理解孔子的時候,至少首先應該從普通人的視角開始。我們認為「難以置信」的荒謬,不能到了孔子那裡後,就理所當然的變成「不容置疑」的迂腐,這樣很不妥,也不公平。不能因為「老師說過」就變成了正確的標準,更不能因為「依據以前名家的詮釋」凡事就成了真理,包括他們認為的「孔子歧視女性」。在傳世經典《論語》的語錄中,孔子的思想究竟還有多少是被誤解的呢?如果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上的問題就必須要去面對。不能正解聖人的思想又何談弘揚傳統文化經典呢?如果不能恪守學術思想正義,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突發奇想,依「君子養民」與「豈弟君子,民之父母。」的傳統文化經典里的學術思想邏輯關係而言,父可以是君子,母當然也是君子,可以肯定,女人當然也是君子,那麼那些堅持「女子」不是「汝子」而是「女人」的「《論語》學術鐵杆們」是不是要接受這樣一種現實:「唯君子與小人難養也。」是的,我要強調的是:黑白對錯正邪不分的君子與小人何異?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任何時候都是一件責無旁貸的事情,就這一點而言,我著述的《論語正義》相信已經做到了。不需多言,讚許的聲音總是有的,我們本次訪談的結束語可以用孔祥群教授在2008年為我的著述以信為序(孔祥群教授授權把他寫給段子吟先生的信件作為書序)的全文來為下次與媒體交流做一個鋪墊,相信這也應該是對孔子和民族文明精神以及傳統文化學術經典最好的致敬!序孔祥群教授的來信子吟弟:你好!非常感謝你介紹曹和標君《解讀〈論語〉密碼》這本好書。拜讀之後,深感興奮、溫慰!誠如你所言,作者悟性很高。掩卷思之,我悟有三言:曹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巳,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巳,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為精髓,解《論語》之「密碼」,如是文化自覺精神,乃有盎然生氣,譯溢於「詮釋」字裡行間。《論語》曾被西方人認為是「全世界兩個民族中,只靠一本書生存的民族」之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經典。《論語》傳世二十五個世紀後的今天,有曹和標君的解讀中華民族「生存」之書,實乃神州當今《論語》熱中之幸事,信夫!豈不令人興奮!掩卷而思,我悟之二是:二十五個世紀之前,孔子面對禮樂崩壞之狂瀾,身體力行,周遊列國;刪述六經,集「三代」之大成;後有孔學門人,集輯《論語》,經曆數朝,注家歷歷,眾說紛紜,均未見有能解《論語》之真實精神者。今有曹和標君,清源究密,見解獨到,論述精深,敢為之先,以此而論,其學術成就與作為之偉,誠令過往者皆難望其項背!觀其精神,能不令人敬佩溫慰耶?我悟者三:曹君解讀密碼,提出「道意」,統率「詮釋」,此以「道」解「論」會通全書,如珠之散語,將其「一以貫之」密,凸現於讀者眼前。未通讀全書,不瞭然於胸中,豈能為之?況「詮釋」別開生面,時代氣息鮮活,儘力推動《論語》穿越時空隧道,送與精神營養,凡此等等,能不令人溫慰耶?上世紀「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又對照上引西方人謂「靠一本書生存的民族」中「生存」一語,是頗令人浮想聯翩的。謹以上述感言謝弟之介紹。並祝曹和標君之著述面世。 此致

孔祥群

2008年4月18日於湖北宜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