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潮汕善堂,必提越南「盪爺」,特派警察守護他的銅像
著名國際漢學家饒宗頤先生曾指出,最能體現潮汕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思想的,可能就是糅合釋、儒、道哲學思想的潮汕善堂文化。而提及近現代潮汕善堂的善舉,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人稱「盪爺」的越南僑領郭琰。
到西貢的堤岸區,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紀念郭琰豎立的銅像,當時的安南政府是派出警察輪流保護,可見郭琰的影響力有多大!
「盪爺」碾米廠加工的大米占越南一半出口量
紀念郭琰銅像周邊的圍欄及拜祭香爐
資料顯示,越南西貢堤岸區,約有華人50萬人,不過,儘管多數已歸化越南籍,可這裡處處可見華人文化風貌,而號稱本地最大的平西市場(Cho Binh Tay),就是1926年由來自潮汕的「盪爺」郭琰獻出土地並捐資20萬建成的街市。
後來,人們把堤岸的鬧市區,叫「大街市」,長達一華里。為表彰郭琰特殊貢獻,當時的安南政府特地在平西新街市的中央,豎立紀念郭琰的銅像,四周設置雕刻精美的石欄杆,並由政府派出警察輪流守護。此外,還立牌以志不忘,在近代中越友誼史上,潮商郭珍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郭琰,乳名阿盪,1863年(清同治二年)生於廣東潮安庵埠龍坑村;潮安縣,現為潮州市轄區,舊時稱「海陽縣」。據相關資料記載,郭琰「少跛一足,椿萱早逝」,父母早早過世,人又跛足,日子自然過得困苦。
郭琰(前排中)
14歲那年,郭琰藏匿在船艙里,從潮汕老鄉渡海南下,終在安南西貢(今越南胡志明市)落腳。起初他靠賣苦力維生,後來做起了小販,每天挑著貨擔,一步一瘸四處叫賣,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十年之久。
越南華人經濟歷史久遠,且很早就與在地經濟結合一起,並成為越南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統治越南之前,華人已從事煤、銅、金等礦業開採,向越南朝廷租礦並繳納一定租金。法國殖民時間,法國資本家設置礦業公司,華人也被排擠出礦業領域,亦包括橡膠種植業,華人不得涉足。
19世紀末,越南三大主要出口產品煤、橡膠、大米中,華人僅可經營大米一項。越南向外引進碾米機器最早是1878年,當地潮汕籍華僑叫「米絞」,而當時稻穀及大米加工主要集中於郭琰所在的堤岸一帶。在堤岸,當時大型碾米廠就有12家,中小型的有60多家,且2/3是華人在經營。而當時大米買賣及進出口貿易多是大商人,其中以堤岸潮商郭琰最為盛名。
當時僅郭琰創辦的「通合公司」一家,旗下就有大型碾米廠一家,中小型廠有3家;此外,「通合公司」旗下還擁有棉花公司、糖廠、紡織廠、釀酒廠。更值得一提的是,郭琰還有輪船,航線既有走老家汕頭,也有走歐洲,其在香港、廣州、汕頭以及新加坡還開設分號。當時,「盪爺」郭老闆的碾米廠加工的大米,可占及越南大米的一半出口量。事業日臻發達的郭琰,工貿並舉,年過四十以後,已成為越南工商界的著名人物。
堤岸的平西市場
應該說,當時在堤岸能與郭琰財富相媲美的,可能就是來自閩南的黃文華了,黃文華當時主要從事典當及地產。說起黃文華,知道的人會少一些,可提起他的兒子黃仲訓,那可是民國大富豪。鼓浪嶼「黃家渡」碼頭,就是黃仲訓開的;廈門歷史上最早的自來水公司,也是黃仲訓開的。當年「地產大王」黃仲訓在鼓浪嶼更是擁有大量的別墅和產業。
20世紀初,郭琰創辦的元亨輪船公司,先後購置了陶朱公號輪船、元利號、元貞號等輪船,很多華僑回潮汕都是坐他家的船回歸故里的。其中的元利號輪船,還是第一家掛上中國旗,進出越南堤岸並航行各地。
中年以後,因患病郭琰兩隻腳無法行走,不過,他卻依舊能在堤岸寓所的自家樓上指揮他的業務。據說,每天早上,家族旗下各大公司、工廠的經理都會到他家請命,由他面授機宜,具體包括各路貨物的進出,資金的周轉,也包括輪船的調遣、以及對行情的操縱與把握等,郭琰皆能安排妥當、有條不紊。
各位經理回到各自崗位後皆秉命而行,故而業務進展仍能順利開展,如此時間長達10多年之久;由此可見,郭氏的經營管理才能和毅力,確有過人之處!此外,更印證他對人才掌控上有超凡能力,事是人去做的,要知道,管人比管事要難上幾倍呀!
1927年5月14日,郭琰在堤岸寓所逝世,終年65歲。
「盪爺」與潮汕善堂那段歷史
胡志明市的堤岸觀音廟、溫陵會館
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全國人口近7000萬,全國通用越南語;可在胡志明市堤岸的華人聚居區,普通話、閩南話、廣東話,尤其是潮州話都很流行。
史料顯示,早在南宋前,就有潮汕人零星移居越南,到19世紀初,在越南的潮汕人已有數萬人,並出現「潮州幫」。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美譽,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文中稱,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汕頭開埠具體確切時間,目前尚未有界定,在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上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陳列布置上以1860年1月1日為始。汕頭開埠之前,當時越南的潮汕人就多達10萬人,二戰前夕是超25萬人,1955年巔峰時越南潮汕人的數量高達50多萬人。不過,自1956年至1975年,由於戰爭及「排華」,很多人逃離越南,即便如此,目前在越的潮汕人也有40多萬人,且多居於南部。
從19世紀90年代(汕頭開埠後)至二戰之前,這40多年之間,是潮汕人在越南商業活動的「黃金時期」,這當中也湧現了一大批商業巨子,比如祖籍潮安庵埠的郭琰,又比如來自饒平黃岡的許渭濱,許渭濱家族是當年越南中部、北部名噪一時的大富豪。另外,像潮陽成田的黃祥豐家族、普寧洪陽的林興泮家族、潮州的陳澄初家族等,在紡織、雜貨、茶葉、陶瓷、中藥材、海上航運等工商業活動中,亦是有名。
堤岸的媽祖廟
在越南西堤(即西貢和堤岸地區),潮汕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比如這裡有觀音廟、媽祖廟,有很多潮汕會館,甚至有潮劇潮樂社、潮州大鑼鼓班等。另外,「鄉幫文化」情緣不改,即便是早期移居越南的潮汕人,遇見老鄉仍會以潮州話交流,很多潮汕傳統節日仍在這兒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
當然,潮汕地區後來的興盛與繁華,也與越南等東南亞華人、華僑有關,他們念鄉戀祖,海外潮汕人源源不斷匯回的僑匯,挹注家鄉經濟及社會事業的發展。資料記載,1922年8月潮汕地區遭遇一次強颱風襲擊,損失巨大,當時僅西貢潮州幫公所一處,匯回捐款就有3萬銀元。至於築橋修路、興辦學校、扶危濟困等公益慈善,那就舉不勝舉了。
郭琰被稱為僑領,可見其對當地潮人同鄉社團的建立、以及當地潮人的慈善事業等是相當熱心,並做出很大貢獻。據汕頭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料,20世紀初年,由於聚居堤岸一帶的潮汕人越來越多,當時郭琰領頭,創辦潮州公所;今天的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即由當年潮州公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汕頭存心善堂
包括越南潮人等旅居海外的華僑,多把弘揚潮汕慈善文化當成己任,他們既是海外的實業家,又是慈善家,特別重視興學重教、支持家鄉慈善及公益事業的建設;其中,善堂文化就是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慈善文化。
富甲一方的「盪爺」,個人生活雖簡樸,卻時常用自己財力幫助他人。當年,很多旅越的潮汕人,「生有落葉歸根之心、死望骨骸回鄉之念」,郭琰根據這些同鄉意願,將當地潮人公墓中100多具遺骸,一一標號登記,再化成骨灰,再由他家的元利輪船運回汕頭,並委託存心善堂代為保管。
後來,郭琰讓人登報,通知已故潮僑的親屬到存心善堂領回安葬,對於無人認領,或者逾期未來的則由存心善堂代為安葬。「盪爺」此舉,贏得了很多海內外潮汕鄉親的讚揚。
大峰祖師像
據不完全統計,潮汕各地的各類善堂有300多處,且多視為大峰祖師為潮汕善堂的鼻祖,亦有部分善堂是奉敬呂祖、華佗、玄天上帝等。
大峰祖師,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大德,真名叫宋大峰。《潮陽縣誌》上的記載,只知其自閩(福建)而來,未詳載其生平。1125年,大峰祖師由閩雲遊入潮,「時逢旱災瘟疫流行,大峰遂結廬於潮陽和平三橋尾山,設坊為民禱祝治病,後又募眾資建和平橋,方便鄉民往來,鄉民感念他的善舉,建報德堂崇祀他,尊稱他為祖師。」
清末以後,潮汕多地建大峰祖師廟漸漸多了起來,裡面既拜祭大峰,亦舉辦施藥贈棺,收屍埋骨等善舉,有的則直接成立善堂、善社等慈善機構,更有的還辦起小學、教養院、孤兒院、義務消防隊等公益事業。比如清末民初,在汕頭一埠就設立存心善堂醫院、存心小學。應該說,善堂文化的興起,有助於在社會上形成樂於助人、與人為善的良好社會風氣,並對海內外潮汕人產生了深刻影響。
善堂文化,亦已成為許多潮商家族的企業文化中一個重要精神內核,更是潮商及各地潮汕人聯結鄉誼及情感的紐帶,有助於交流善事、增添互信、加深胞誼。國學大師饒宗頤,一生兼得文化和商業之所長,其祖父饒興桐曾於1902年,創辦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機構「集安善堂」, 廣布德澤,頗有聲名。
此外,像著名的曼谷華僑報德善堂、新加坡中華善堂藍十救濟會、馬來西亞明修善社等,都是潮汕人對外傳播善堂文化的重要例證。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旅外潮汕人中的老一輩,就是靠故鄉善堂拯救或者撫養成人的。有人攜兒帶孫,回鄉探堂,慷慨捐助,感「滴水之恩」,代代傳承善的力量!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