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以外實現自我
文化
02-27
在自我以外實現自我
文|陳純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我有一個師弟,是一個在年輕人中頗有影響力的作者。有一次,他收到一位讀者來信。讀者說,自己最近感到十分虛無,想去談個戀愛,可覺得沒什麼意思;想去自我實現,卻不知道去實現什麼。師弟給他回信說,他也認為愛情和自我實現都無法拯救現代人。我看了來信和回信,在轉發的時候評論道:「自我實現」應該是以某些客觀價值為基礎的,如果存在的只有一個個「自我」,那「自我實現」的也不過是一片虛無。
笛卡爾有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已經被人引用到扭曲。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一般是「人不思考,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其實,在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里,這句話是個複雜的哲學推理的濃縮,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都不存在的時候,「我在懷疑」這件事,是無法懷疑的,所以只要我意識到自己在懷疑(「思」),「我」已經存在了。不過這樣的一個「我」,是一個純精神性的自我,甚至是一個不帶有記憶和身份的自我,被稱作「笛卡爾式的自我」(Cartesianself)。
大多數現代人所理解的「自我」,固然不會單薄到變成「笛卡爾式的自我」,但也沒厚重到哪裡去,最多加上了觀念、記憶、感情和情緒。當他們說要「實現自我」時,無非就是想把自己內心的慾望變成現實;至於那些慾望是從哪裡來的,它們本身是否合理,他們不會深入考慮。也就是因為這樣,「自我實現」常常不能減少空虛感。叔本華的概括對於這些人來說十分真實:人生就是在慾望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慾望已經實現的空虛之間不斷搖擺。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