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假若眾生的心記著佛,又念佛,或者今生、或者是來生,一定會見著佛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68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他們兩位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而阿彌陀佛成佛了,他們兩位就給阿彌陀佛做侍者。就是這兩位菩薩,總陪著阿彌陀佛,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等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退了極樂世界教主的位子時,前半夜法滅了,後半夜觀音菩薩就在極樂世界成佛;等觀音菩薩退居的時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極樂世界成佛。「大勢至」,又叫「得大勢」,就是有大勢力;他一舉手、一投足,大地都會震動的,走到什麼地方都地震,他這個勢力最大,所以叫「大勢至」。「法王子」,就是菩薩。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大勢至菩薩和他的同伴,有五十二位菩薩。這「五十二菩薩」,就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等的,這五十個再加上「等覺、妙覺」,就是五十二個位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和他的同倫,有五十二位菩薩就從座起來,給佛叩頭頂禮,對佛就說了。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我想起過去,在恆河沙這麼多劫,有佛出世,他名字叫「無量光」。在這個時候,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在這一劫裡頭,接連生出十二位佛,最後這位佛的名字叫「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位佛教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念佛三昧。梵語「阿彌陀」,此雲叫「無量光」,又叫「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那麼這十二位佛,是不是阿彌陀佛呢?大約不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是十劫,而這是過去恆河沙劫;所以這位佛不是阿彌陀佛,但是名字相同。佛的名字相同的很多,也就好像我們人同名同姓的也很多。
譬如有人:「譬如」,就是比方。比方有親戚或朋友這麼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一個人,就專專地來憶念這一個人;這一個人就專門忘,不憶念那個人。這兩個人又比方誰呢?就比方一個是佛,一個是眾生。佛就時時刻刻都記掛著我們眾生,憶念我們眾生;可是我們眾生時時刻刻都不記得佛,都把佛忘了。偶爾想學學佛法,也就不太清楚,不知道這到底是說的什麼?只有說:「喔,這佛法真妙啊!」究竟妙到什麼程度上?又不知道了!所以不知道了,就更妙了!
佛為什麼要念眾生?因為佛看眾生都是一體的。佛觀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沒有一個眾生不可以成佛的!佛教偉大的地方,教義最高也就在這個地方:無論任何的眾生,都可以成佛的。因此佛才提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要受持五戒;受持五戒,都是愛護一切眾生的一種表現。佛因為看一切眾生和他都是一體的,沒有分別,所以要教化眾生,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佛要度眾生的道理。我們眾生跑到這個世界上來了,就捨本逐末,把這根本的事情就忘了,盡「背覺合塵」──離開「覺悟」,而合「塵勞」了;所以也就忘了佛,總也不記得了!
關於念佛的法門,有好多種念法:(一)持名念佛、(二)觀想念佛、(三)觀像念佛、(四)實相念佛,有這四種的念佛。
(一)持名念佛:持,就是執持、受持。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名號。這個念佛法門,你歡喜哪一位佛,就念那一位佛。你歡喜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歡喜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歡喜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十方的佛,你歡喜念哪一方的佛都可以。這念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念佛,就是教你把你的念頭,只有「念佛」的一念,沒有其他的妄念;沒有其他的妄念,你就不生噁心了;不生噁心,你就是往好的道路上走。
(二)觀想念佛:觀想,這麼想著阿彌陀佛的白毫相。阿彌陀佛在眉中心這兒,有個白毫相。偈頌上不是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阿彌陀佛那個白毫相,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四個大海那麼大。你說,這真是有這麼大的眼睛!呵呵,四個大海那麼大的眼睛!你的境界小,你觀想的佛像就小一點;你若境界大,就觀得很大的,這是叫「觀想念佛」。
(三)觀像念佛:觀像,就是觀阿彌陀佛的像,看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一邊念佛,一邊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可是我告訴你們,念佛,也有的時候會著魔的;總而言之,要有道德,若沒有道德,有的時候你就念佛,也會有魔考的。
我在香港大嶼山慈興寺,有一個比丘叫恆越,他打般舟七。怎麼叫「般舟七」呢?這般舟七,是在一間房子里常行,這叫「常行三昧」,又叫「佛立三昧」。在一間房裡,這麼走九十天,不坐、不卧──就是不睡覺,也不坐在那個地方,走九十天。你看,在佛教有這樣的修行法,這樣勇猛精進修行的!你在其他的宗教,能有這樣子勇猛精進的法門?沒有的。
這個恆越就修這佛立三昧,他修念佛;念佛念啊念的,你說怎麼樣啊?喔,他就越念越大聲、越念越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聽到他這樣念,知道他是有境界了,就去看他。一看,他在那一個房裡,跑得很快,一邊跑,一邊念佛。你說,原來是怎麼回事啊?這個比丘前生是頭牛,因為給廟上做工、耕田,今生就托生做人,又做和尚了;做和尚,但是牛性還不改,總是脾氣很大的。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跑呢?就因為他看見阿彌陀佛來了,就追這阿彌陀佛。其實怎麼樣啊?他就因為著了魔境界,並不是阿彌陀佛來了,是海裡頭一條水牛,這個水怪來了!來到這兒,就變化像阿彌陀佛一個樣。因為他念阿彌陀佛,它就這麼誘惑他,所以就認為它是阿彌陀佛了,就追它。等我到那兒之後,就用一種法,把他這個魔的境界給破了,他算把這個境界逃過去了;所以,念佛一樣有的時候也會著魔的。
(四)實相念佛。我們現在參禪,坐這兒,參這個「念佛是誰」,這就叫「實相念佛」。
現在這「一專為憶」,就是佛常常想念著我們。「一人專忘」,就是我們眾生不想念著佛。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假設就遇著一起了,也等於沒有遇著一樣的。或者在任何地方見著了,見著一面,彼此的光不合,一個人就想,一個人就不想,這兩個人的精神就不合一;所以或者就見面了,也等於不見面一樣的。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果彼此兩個人,都互相憶念;這兩種的憶念,一天比一天就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像這樣子,從今生到來生,就好像形、影不相舍離。這個形、影不相舍離,也不會錯亂的。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諸佛憐念眾生,也就好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要是這個做兒子不憶念父母,逃逝他方,即使母親總想念他,也沒有什麼益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這個做兒子憶念母親,好像母親憶念兒子那樣的情形,這母子兩個人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的。所謂佛念我們眾生,我們眾生也要念佛,這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都在一起的。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假若眾生的心記著佛,又念佛,或者今生、或者是來生,一定會見著佛的。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你憶佛、念佛,去佛也就不遠了,不用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門,你就會開悟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你念佛,也就譬如染香的人身上就有香氣,這就叫「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因地」,就是在初發心修道做比丘的時候。大勢至菩薩說,我在因地的時候,以念佛的心得到無生法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現在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攝受這一般的念佛人;我好像吸鐵石吸鐵一樣攝受念佛人,生到極樂世界去。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現在佛問圓通法門,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這個念佛的法門。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我以這個念佛的法門,就收攝六根門頭的妄想。我就單單念佛,把六根就都制住了,六根就都不打妄想了,這叫「都攝六根」。我就以這個清凈念佛的念,相繼不斷地總這麼念,得到這一種定力。斯為第一:這念佛法門,是最第一的法門了!
──原卷五終
【編按】一九七五年一月,宣公上人應台灣信眾邀請,講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特別附錄於後。
※八百多隻白狐皈依宣化上人的故事
※164.我在那個時候,初修成了這個水觀,可見自己身所有的水和外邊的水,都合成一個了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