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說來你可能不信,霸王龍也曾經瘦過

說來你可能不信,霸王龍也曾經瘦過

「厄運的先兆」的藝術插圖。插圖:JORGE GONZALEZ

撰文:MICHAEL GRESHKO

霸王龍儼然「暴君蜥蜴王」,但在踏足今天的北美大陸之前,強大的霸王龍的祖先卻與並不像「暴君」:它們體型嬌小、身材瘦長、行動敏捷,時刻處於體型大得多的食肉動物的陰影下,已經適應了那樣的生活。

那麼,這裡的霸王龍是如何從生態學上的貧民,搖身一變成為王子的呢?在猶他州發現的化石幫助古生物學家更好地了解了這一過程。這一新發現的物種被命名為「厄運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體重約77公斤,身高不到1.5米;在6600萬至1.45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它可謂是最小的恐龍之一。

「厄運的先兆」生活在9600萬年前,是該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白堊紀時期的霸王龍骨架,將這一紀錄提早了1500萬年。

「『厄運的先兆』幫助我們了解霸王龍成為北美大陸上的頂級掠食者背後的時間、地點、原因、過程,」古生物學家、來自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Lindsay Zanno說道。《通訊生物學》雜誌於2月21日發表了Zanno團隊的研究報告。

因此,這種恐龍被歸於「Moros」屬也就不足為奇:希臘語中,Moros意指即將來臨的厄運的化身。

體型之謎

白堊紀初期,霸王龍和我們今天想像中的巨獸相差甚遠。相反,它們是體型小而好鬥的掠食者,與體型大得多的食肉恐龍異特龍一起捕食。8000萬年前,北美的異特龍消失,而霸王龍的體型增大了約10倍,以壯觀的方式,登上了原本屬於異特龍的頂級生態位。

然而,由於嚴重缺乏北美大陸白堊紀中期的化石記錄,那裡的霸王龍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碩大一直是個謎。除了一些零散牙齒外,古生物學家一直沒有發現約1.5億到8000萬年前北美霸王龍的骨骼證據。

因此,包括Zanno在內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搜尋白堊紀中期的岩層。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Zanno挖到了寶藏:當時她正走在猶他州中部雪松山組的實地現場,意外看到了山坡上突出來的肢骨。

「我們在這裡搜尋了10年,這些是我們發現的這種動物唯一的骨頭。整個團隊花費了很長很長的時間,而且我們非常幸運。」

恐龍探險家

「厄運的先兆」的足骨很瘦小,看起來比後來體型更大的霸王龍的幼龍還要瘦長。但它並不是幼龍:經過對骨骼橫斷面的仔細研究,考古學家發現這隻恐龍在死亡時至少有六七歲,接近成年。

小塊化石說明,至少在「厄運的先兆」生活的年代,北美霸王龍的體型依舊較小,這意味著僅僅1600萬年,霸王龍長成了電影里的怪物的大小。這簡直是在進化衝刺。或許確切地說,「厄運的先兆」的後肢具有一些適應奔跑的特徵,這些特徵在後來體型較大的霸王龍身上也可以看到。

「『厄運的先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重要,它是霸王龍最終成為龐然大物的第一個線索,」迦太基學院的古生物學家、霸王龍專家Thomas Carr說道,他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更重要的是,「厄運的先兆」與白堊紀早期生活在亞洲的霸王龍最為相似。研究結果顯示,它們的祖先從亞洲跨越了陸橋,來到北美,這是兩個大陸之間的交換,在其他恐龍中有充分的證據。為了紀念它們的旅行,研究人員將這些全球旅行的物種命名為「intrepidus」。

揭開「厄運的先兆」的身份後,Zanno把目光投向了它的沼澤家園。在發現「厄運的先兆」的岩石中,還有大量異特龍科西雅茨龍和一些食草恐龍的化石,其中一些被認為已經發掘過。Zanno仍和研究人員一起,探索當地的植物化石。

「希望,」她說:「我們能掌握一系列的發現,揭開這個消失的白堊紀生態系統。」

(譯者:Sky4)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貓頭鷹最萌,不接受反駁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