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婦女流行頭上戴笠,中國俠士也愛這副裝束,有什麼講究?
笠,使用最廣的雨帽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春思淡,暗香輕,江南雨冷若為情。」
這是宋代元祐年間文人孔矩《鷓鴣天·卻月凌風度雪清》詞中的一句,倒頗適合2019年的初春江南。自春節以後,幾乎都是陰天,冷雨連連,出行的心情都打折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舊時江南雨)
雨天,怎麼出行?現在人們都喜歡打傘,在過去是貴族的作派,靠勞動謀生養家的人,可沒有打傘的,手裡拿著傘還怎麼幹活?所以,除了著蓑衣外,最流行最常見的是戴雨帽。
古人使用的雨帽中,最普遍的是「笠」,笠與蓑衣是過去人雨天出行的最佳組合。《聊齋志異》的作者、清人蒲松齡在其《日用俗字·莊農章》即稱:「蒲笠蓑衣防備雨。」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標準制式的蓑與笠)
「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材料與製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另外還有「竹笠」、「棕笠」、「藤笠」、「氈笠」等,都因製作材料的不同而得名。
笠並不僅為雨天所用,它是晴雨兩用帽,遮陽用叫「涼笠」,蔽雨則稱「雨笠」。這在多雨的熱帶國家越南那邊,笠特別流行,所以一提越南人,就會浮現出戴笠的形象。
(越南街頭戴笠的女販)
我幾年前與葉兆言、雷頤、李銀河等一起去越南時,看到大街上挑擔兜售、騎車販賣的女販子,頭必戴笠,有的靚女也手持竹笠,大家還議論了這現象。
在越南,日常身邊帶笠不麻煩,而不帶才真的麻煩,因為雨說來就來,而雨停太陽馬上照射下來,很曬人的,笠的作用很大。
(越南街頭靚女持笠避雨)
中國人戴笠,其年代與穿蓑衣一樣久遠。
《詩經》中多處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況——
《良耜》詩:「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這是農人頭戴草笠幹活的情景,手持鋤頭在翻土除草。
《無羊》詩:「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這是牧人的裝束,身上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有時背上還要背著乾糧。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戴笠的農人)
草笠在今天是最不值錢之物,但在早期不同,草笠被稱為「黃冠」,老百姓只能扎巾,而不能戴笠。到後來有變,如明代一度正好相反,有點身份的人是不準戴笠的,只能扎巾。此即《明史·輿服志三》所說的:「今農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親農業者不許。」
明朝為何出此規定?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敗天公」條道出了真相:「笠,乃賤者御雨之具。」言下之意,笠是窮人戴的。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戴笠的農人)
確實,戴笠是古代農人、漁夫、樵翁這類下層勞動人民的形象。但在古代,還有一個人群特別喜歡披蓑戴笠,那就是江湖俠客、隱士一族。在已故意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筆下,有很多這樣的人物形象——披蓑戴笠,仗劍走天涯。
唐人陳陶有首詩,叫《避世翁》,詩中避世的隱士就少不了蓑笠——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穿蓑戴笠的漁夫形象)
海上一蓑笠,終年垂釣絲。
滄洲有深意,冠蓋何由知。
直鉤不營魚,蝸室無妻兒。
渴飲寒泉水,飢餐紫朮芝……
在唐代,不少文人雅士也喜歡戴笠,視之為超塵脫俗的「雅服」。唐人皮日休有首詩《添魚具詩·蓑衣》,將著蓑衣之形象寫得清新脫俗——
(五代佚名繪《雪漁圖》披蓑戴笠的唐代釣翁)
一領蓑正新,著來沙塢中。
隔溪遙望見,疑是綠毛翁。
襟色裛艓靄,袖香褵褷風。
前頭不施袞,何以為三公?
蓑衣、斗笠很接地氣,樸素歸真。逐漸地成了古代的「隱士服」,於是一襲蓑衣一斗笠,成了俠客、隱士的必備,意思是從此歸隱江湖,辭絕塵囂。
(清徐揚繪《姑蘇繁華圖》戴笠的船民)
除了笠,唐朝時還出現了新式雨帽——「油帽」。
這種帽子加面紗後也稱「蘇幕遮」、「颯磨遮」,系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來。其原本是回鶻婦女戴的蔽日遮雨帽。自傳入中原後,男人也戴起了油帽。
(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壁畫中戴油帽男子)
※考古發現的廁所考慮了如廁男女的隱私保護,古代公廁圍牆有標準
※自家牆邊挖溝挖出中國古代外籍外交官墓,考古時數十專家現場觀摩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