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嗜之如命的美食,一年僅食兩季,外省人看了一眼就不敢吃
在外省人看來,廣東人的最大特性就是無所不吃,無所不能吃,但凡天下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可以吃的,廣東人都一一做成了美味佳肴。
每年農曆三四月和農曆八九月,也就是春秋兩季,在珠三角一帶會有一種特殊的食材成為餐桌上的珍饈,它就是生長於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和淤泥之中的禾蟲。說它是蟲但它並不是蟲,它的學名是疣吻沙蠶,屬環節動物門沙蠶科。因為它經常出沒在鄉間禾田裡,以禾根為食物,每年又恰逢廣東早晚,兩造水稻孕穗揚花時破土而出,故得「禾蟲」之名。
老廣們食禾蟲的歷史早有《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過記載: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
長得像毛毛蟲的禾蟲,蟲身金黃或紅雜綠,蟲身豐腴飽滿,因為一年很短暫的食用期限,甚至於珠三角一帶流傳著「千金難買禾蟲季」這樣的美譽,以此來說明禾蟲的難得和美味。
因為禾蟲還衍生了一種以捕捉禾蟲為職業的捕蟲人。每年三、四、五、八、九、十月的農曆初一前、十五後潮水漲的晚上,禾蟲開始快速遊動或繁殖,此時也是捕蟲人最忙碌的季節。要等到大量的禾蟲並非易事,一般要在天氣、水溫條件配合的情況下,禾蟲才會大量離開禾根,隨水位上漲,成群結隊、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水面上。
禾蟲生性怕光,一般在晚上才會大量出沒。因此,在悶熱天氣與潮水適當的日子,捕蟲者於傍晚在河涌或灘涂的出口處架設網具,漲潮時,放水進灘,退潮時禾蟲便隨水「自投羅網」。這時,就要抓緊時機起網收蟲。
雖一年出兩季,深諳食禾蟲之道的老廣們知道,想要吃到極品禾蟲一定要等到農曆八九月的,此時出水的禾蟲是晚造蟲,被稱為「金花蟲」,養足了肥膘,體肥漿滿,那些禾蟲的擁躉者們每年等到此時最雀躍了,新鮮飽滿的禾蟲飛水之後可炒食,最常見的就是禾蟲蒸蛋這樣的作法,將禾蟲剪碎,與生雞蛋、肥肉丁、蔥姜鹽在、胡椒粉等調料一併放入瓦缽中蒸而食之。
就像南方人每年大閘蟹上市後為了更長一點的時間繼續享受它的鮮美,將大閘蟹生醉或熟醉,或將蟹肉蟹黃膏等取出熬制禿黃油,老廣們同樣為了讓鄉野美食禾蟲可以留待更長時間的享用,他們將禾蟲晾曬於芭蕉葉之上,在暴晒下,怕陽光的禾蟲便蜷縮成團,最後被晒成禾蟲餅,吃它的時候最簡單,如同蒸食腊味一樣將晒乾的禾蟲與米飯同蒸,然後再撒上蔥花,米飯奇香,軟糯清甜。
另外一種流傳於民間的禾蟲吃法,就是在天氣晴好時將禾蟲灼熟晒乾,與腌菜混成禾蟲醬成下飯菜,將這樣的鄉野之食存於罐中,於粗茶淡飯的尋常之中慢慢回味。
近些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影響,老廣們嗜之如命的禾蟲數量在銳減,禾蟲變得越來越稀有珍貴,價格也在逐年走高,於是乎更顯珍貴難得了。食客若想來一盤體相好,豐腴飽滿的禾蟲來解饞則完全要靠運氣了。
TAG:有間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