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未都博物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原因很現實也很難堪

馬未都博物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原因很現實也很難堪

馬未都博物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原因很現實也很難堪

有人曾說,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馬未都。馬未都先生已然成為古玩界一塊活字招牌,近年來無論是百家講壇的熱播還是觀復嘟嘟的反響,都讓這位小眼睛卻眼光獨到的收藏家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馬未都被人親切地稱為馬爺,一方面是他五五年生人,是大多數人的長輩,另一方面是他在收藏方面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人們為表達喜愛和尊敬便如此稱呼。

二十多年前他憑一己之力,四方奔走,走南闖北,遊歷山河,最終「觀復」博物館成為國內唯一不花國家一分錢的私人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順利落成後,自然是吸引了無數人前來。很快人們便發現了一個特點,這家綜合性的博物館其實還是有些偏心的——偏的是器物,而書畫作品相對而言少之又少。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馬爺之所以不收字畫可能和一下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方面是馬爺是白手起家,他的收藏大都是通過眼力的鍛煉,在大街小巷裡來回穿梭,很多藏品都是他從攤販兒那「撿漏」得來。而相對而言,書畫作品是傳統收藏品,散落在民間很多藏友手中,很少有流落街頭。簡言之。書畫作品的自身特性決定它很難被「撿漏」。

馬爺有了如今的身家,有運氣,也有眼力,有心眼,也有義氣,馬爺不僅僅是文化人,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古董商人。這些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一窮二白的家庭背景讓馬爺沒有一擲千金的底氣。況且,馬爺撿漏也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當中,而很多價值連城的好東西被埋沒,蒙上塵埃,而書畫作品則已經被人們關注。即便是現在馬爺回憶起來,他曾在三十年前,與《陶冶圖說》有過一面之緣,然而實在是囊中羞澀,與對方不歡而散。隔年,此畫作流落香港,拍得220萬的天價。

還有一個原因,說起來可能讓馬爺有幾分難堪。也算是馬爺的一段軼事吧。在初涉收藏界的時候,馬爺也和大多數人一樣,交了一筆「學費」。因機緣巧合,馬爺得到一幅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作品。自然成為馬爺的心頭好,甚至準備作為觀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直以來都未示人,然而,在開館之初,馬爺請來故宮博物館的很多專家學者前來參觀,竟瞧出了些別的門道。這幅作品並非真跡,是清代時期的仿作。在眾多孤精絕品中,馬爺對這幅作品的印象也因此格外深刻。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馬爺自知在書畫作品方面,自己的眼力實在是差了太多火候,所以理性又克制地避免收藏書畫之作。這也是他對自己的認識,在「打眼」之後,馬爺雖有幾分難堪,倒也洒脫地將此事化作談資,一笑而過。所以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藏品眾多卻不收任何字畫,原因大抵是理智又現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夢蕉城 的精彩文章:

TAG:大夢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