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票為何沒人造假?專家:不是不造,是真造不起,看看這個印
古代銀票為何沒人造假?專家:不是不造,是真造不起看看這個印,眾所周知,宋代以後出現了一種流通貨幣,名叫銀票。在影視劇中,看著那些有錢人出門的時候懷裡都會揣著大把大把的銀票,消費的時候,眼都不眨的就遞出一疊,很是豪邁。收銀票的人更是樂呵呵的,笑的見牙不見眼,瞄一眼數目就趕緊往懷裡塞藏起來。就不禁疑惑他們都不怕那是假的嗎,畢竟無論古今,各行各業從不缺乏一些造假之人。古人給出答案:除了不怕死,還得要會這項高級技能。
自北宋交子誕生以來,人們發現了它的輕便快捷之後,就開始大力推廣,逐漸演變為銀票。像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機會,那些靠著旁門左道發財的人怎會放過,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市面上的假幣可謂是泛濫成災。為了打擊假幣,朝廷頒布律令,凡造假者被抓住一律死罪,還在銀票上印著「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錠五銀」,鼓勵民眾自主監督。但這並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總有一些人喜歡劍走偏鋒,抱著僥倖心理鋌而走險。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紙幣經過長時間發展,人們也逐漸探索出越來越多的防偽標誌,使它更加完善。到了明清時期,大規模的造假已不復存在,是怎麼做到的呢?
但是除了紙張之外,古人還在銀票上印記和圖案這兩塊費勁的周章。就如上圖所示,銀票上的圖案和印章都十分分的複雜,而且做工極為精細,單單是在這圖案的製作方面,就令許多造假者望而卻步。除了銀票本身的材質之外,在清朝時期的晉商手中,銀票的安全性又再次被提升。聰明的晉商用12個字來代表12個月。而且這12個字更是時常更換,根據現在所存的史料記載。運用這種密押而發行的銀票,從未出現過被冒領的現象。還有一個就是最基本的票版了,作為印製銀票的基礎,官府對於票版的保護可以說是極其的嚴格。為了防止偽鈔的跟進,官府也會經常的更換票版,基本上是一年一換。而那些被更替下來的票版會被直接摧毀。
造假,控制假幣的原料宋朝時期使用的是「楮皮」川紙作為印鈔的專用紙,明初,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桑皮紙為鈔料。當時來說,原料製作工藝複雜,很難仿造,因此為了防止他人造假,政府是不允許民間生產這種原料的,沒有原料,自然就不會造出假幣了。
還有精美,複雜的圖案,古代的印版是十分複雜的,據記載:當時的印版是集結了十幾位刻,畫大師,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刻畫而成,圖案主要以房屋,花鳥,樹木為主。因為圖案複雜,精美,因此對於那些仿造者來說是很難模仿的。防偽印章技術,在10厘米左右的印章上刻一篇文章,例如350多個字的《蘭亭集序》,也就是微雕,這普天之下可沒幾人做得到,就是大師級別的,一般也做不出第二個一模一樣的,而且在刻得時候,還會故意刻錯幾個字,讓造假者摸不著頭腦,更是難上加難,光這一步就可以擊敗許多造假者。
除此之外,紙幣防偽技術還有很多,比如多重印押、設立民間辨鈔人、加蓋騎縫章、造紙材料摻入纖維等多種方式,因此讓紙幣造假簡直難上加難。
※最慘的皇帝,江山被奪,皇后被霸佔,死前留下12字流傳千古
※常吃虧人,熟背「4句」口訣,識破身邊的「偽君子」
TAG:瘋狂汽車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