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古代謀士看書不多,卻這麼聰明?

為什麼古代謀士看書不多,卻這麼聰明?

我從小愛看三國,最喜歡裡面的各位謀士。那些衝鋒陷陣的、皮厚心黑的反而沒讓我覺得怎麼樣,因為感覺沒有超脫「人」的能力之外,無非是力氣更大點、臉皮更厚點、運氣再好點。但是那些謀士實在讓人佩服,他們的能力已經超過我當時的理解了。諸葛亮就不必提了,其他的謀士也是機變百出。

他們會預測。什麼賈文和料敵決勝、郭嘉遺計定遼東、未出茅廬定天下三分、魯肅榻上對等,想想都覺得可怕。如果說借東風、算命什麼的是小說家言,三分天下總是真的吧?那個年代知道的信息都不及時、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比如諸葛亮,一個山裡的農夫,新聞報紙都沒看過,居然知道天下大勢。要知道在辛亥革命以後,那會已經有很多交通工具、有報紙什麼的,很多山裡的農民過了好多年都不知道清朝已經覆滅了。更不必說現代社會還曾經發現過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的事情。諸葛亮咋知道的?

後來逐漸長大了,逐漸發現,其實這些厲害的人,在於預判的準確,而預判準確來自於對人性的把握。當然,人性本身就是一種規律。比如諸葛亮和關羽打賭,在華容道布兵,是因為了解曹操生性多疑;郭嘉遺計中,提出二袁去找公孫康,一定會內訌,這些推測來自於對人性的判斷。當然,也有判斷不準的,看看袁紹手下的幾個謀士,猜來猜去,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時候技不如人反而被將計就計。再加上,那個年代雖然信息傳遞慢,但是大家知道的都不多,半斤八兩,而且生產力低下導致很多事情變化比較慢,比如今天得到探子來報,上個月張三領十萬兵馬渡河,哪怕得到信息晚了一個月,也不必擔心,因為那個張三還在河邊造船呢,沒有一個月過不了河。當然,既然是預判,就有不準的時候,所以再厲害的人,也有判斷不準的時候。比如最著名的失荊州、失街亭,明明了解人性、能想出各種辦法,還是會失手。

以前老師說現在人空有知識,卻不會運用,當時我還有點不服氣。直到我步入職場做過諮詢,經過十幾年沉浮,我越來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這些古人知道的知識點不多,但是很聰明。簡單地總結,就是因為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就是對知識點的有效使用的方法,就好像是倉庫裡面的架子、擺放規則,又好像是對磚塊的搭建方法。當你的知識都整整齊齊地碼放起來,它們會按照某種規則互相聯繫。這樣當你尋找一個知識點,就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去翻,而是去找「相應的規則」,當你找到需要的知識,同時也找到了與它相關的所有知識,便於你進一步往下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青心中葵 的精彩文章:

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從這幾個方面就能看出來!現在知道還不晚

TAG:青青心中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