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藩鎮禍亂天下,為何不能效法西漢推恩令?背後原因非常複雜
唐王朝的最終覆滅亡於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勢的把持。是典型的中央衰弱而地方崛起的滅亡模式。
而唐王朝的最大問題就是其後期的藩鎮禍端。強大的藩鎮勢力弱化了中央的權威,使得唐王朝最終衰落。
藩鎮之強,根源在於安史之亂所造成的混亂局面。出於平叛,朝廷扶植藩鎮而藩鎮的存在使得地方局面更加複雜。
最終唐王朝越是衰落,就越依靠和地方強勢力量的聯合,而越依靠地方強勢力量,唐王朝自身的力量就越衰弱。
安史之亂造成了藩鎮的割據,而後期的黃巢起義使得天下藩鎮徹底失去掌控。
而最終唐王朝亡於了他所招撫的藩鎮之一朱溫,而之前所賜予他的朱全忠這一名號也成為了有關唐朝滅亡的一則歷史笑話。
那麼,面對藩鎮的失控,唐王朝為何不能像漢王朝那樣推恩天下,諸國歸心呢?為何唐王朝沒有效法西漢進行推恩來維繫統治呢?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漢唐在面對地方勢力的處理局面上的明顯不同。漢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可以順利實行。
一個首要前提在於之前漢景帝時期對於七國之亂的平定,正是因為七國之亂迅速平定,天下諸侯國已經沒有再與中央大面積對抗的資本條件了。
而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力量遠不能扳倒實力強大的藩鎮,雖然在唐憲宗時期與唐武宗時期,曾經一度剿滅了一些力量強大的割據藩鎮,如唐憲宗時期發生的對吳元濟的剿滅,但影響力遠不能威震天下。
另一方面,制度方面是關鍵因素是關鍵,漢王朝實行郡國並行制度,本身諸侯國的存在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本質上依靠血脈作為政治資本,而推恩則是以分封對分封,使得諸侯國逐步瓦解。但藩鎮並不是政治權力者演變為的地方軍閥,而是軍權的掌握者擁有了政治勢力,並且藩鎮本身在制度上是沒有傳承製度的,就算髮生家族權力交接,對於中央的權力登記來說這並非繼承而是新任。
於是乎唐王朝是不可能如法炮製出一個「推恩」來削藩的,因為在政治層面上根本無藩可削。就算削藩也只能在脅迫下強行裁撤。
而權力制度的背後,是社會歷史趨勢起到決定性作用。
漢朝的諸侯國本質是一種分封制度的遺留產物。楚漢戰爭中消滅了眾多地緣勢力,而之後劉邦消滅異姓王,而同姓王統治那些原本戰國貴族勢力所統治的領土,而當漢帝國更加強盛之時,這些諸侯國的歷史使命早已達成,自然是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而唐王朝時期,藩鎮的崛起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政治上由府兵制轉向募兵制;二,原本是邊疆獨立部隊的軍鎮在內地的廣泛設置。而藩鎮正是一種常備軍模式的崛起,形成了勢力廣泛的軍政集團,而唐王朝只能通過斡旋與他們達成合作來確保平衡。
而正是從一開始就沒有調理好的地方制度使得唐王朝逐步走向了滅亡
※58年百姓歡呼吃「大鍋飯」,不僅吃飽還能吃好,為何最後卻消失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