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沖泡普洱茶要用白瓷蓋碗,不用玻璃杯?
所謂,水為茶之父,器為茶之母。如今的愛茶人已經把泡茶的技藝提升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沖泡用水上,人們要求選用一些純凈無雜質的優質山泉水。除此之外,對沖泡所用的茶具也是大有講究的,不同的茶類要求運用不同的茶具來進行沖泡。
為了泡好一杯茶,泡出讓我們滿意的一杯茶,就必須要選對合適的沖泡用水和沖泡器具。但據筆者觀察,沖泡普洱茶時人們多使用白瓷蓋碗來進行沖泡,而不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玻璃茶具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這一問題做一個具體的解釋
1.從材質上看,用玻璃茶杯沖泡無法形成相對持久的掛杯香
玻璃茶具通常由高硼硅玻璃這樣的高分子材料,經過600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質密。這一點是沖泡普洱茶時避而不選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普洱茶在加工過程中經過了長時間的發酵工藝和長時間的陳化,因此在沖泡時會揮發出一些特殊的香氣,諸如果香、花香、木香等,必須要使用一些透氣性強的器具,才能使茶香形成短時間的凝香效應,形成芬芳誘人的掛杯香,而使用玻璃杯進行沖泡時,因其質密的性質,其香氣很容易隨著茶湯溫度的降低和熱氣的揮發而消散殆盡,所以當然不適宜選用玻璃杯了。
2.從賞茶這一環節看,用玻璃杯沖泡不利於賞茶
在茶葉的沖泡,特別是普洱茶的沖泡過程中,我們會特別重視賞茶這一環節。這是因為普洱茶的原料選用的是雲南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經不同時間的渥堆發酵或加工製作後,被壓製成十分利於保存的餅形、磚形及沱形等的形制。
能夠形成各種肉眼可見的條索形態、色澤、緊實度等的顯著變化,在品飲或是在沖泡之前,對干茶的「狀態」進行一個大致的觀賞,一則是對其進行初步的品質判斷,二則能夠增加茶席上主客間的話題性,豐富談話主題。
從玻璃杯的外觀形態來看,它的杯體多為圓柱形性的結構,高度在10厘米左右,非常不利於我們用肉眼去觀察干茶的外表形態,而蓋碗則有所不同,雖然大體也為圓柱形,但高度多在5-6厘米左右,放到裡面也不會對嗅干茶香、賞干茶形造成任何的干擾。
此外,由於普洱茶在沖泡過程中,茶湯顏色會呈現出各種深淺不一的色澤,白瓷蓋碗的不透明特性能夠使茶湯的色澤更為容易的顯現出來,形成一個顯著的映襯效果,這對提高茶湯拍攝出來的效果圖的美感影響有很大的作用。而玻璃杯由於它處於透明或半透明的狀態,常會使我們的視覺顯得更為發散,因而茶湯呈現出的也多是一種漫反射的發散狀態,也就不太適合表現茶湯的厚重、醇厚等的特色,凸顯茶品的年代感。
需要說明的是,在觀察湯色時,為了便於觀察茶湯的透明度,我們需要在分茶之前使用公道杯來進行觀察。不過這一點只是針對普洱茶的鑒賞來說的,不應把它與普洱茶的品飲用具相互混淆。
3.從閉合性看,用玻璃杯沖泡不易散熱,降溫
對於普洱茶的品飲來說,人們更講究的是一種隨泡隨喝的及時性,與玻璃杯開口的閉合程度相比,白瓷蓋碗它的上端敞口較大,開合性更大,因而能夠保證茶客在短時間裡品嘗到一杯普洱茶的獨特滋味,這也是為什麼在普洱茶的品飲過程中,我們會選用白瓷蓋碗進行沖泡,然後再選用體積較小的品茗杯分而飲之。
可以說,普洱茶的品飲講究的是一個「快」字,在某種程度推崇的是一種「快餐文化」和「速食主義」。只不過這裡所提到的兩個詞更多的是從褒義的層面來說的。唯有一個「快」字以及分秒必爭的態度,才有可能使我們在茶湯中滲透出來的香氣褪去之前最大限度的保留在我們保留在茶湯中。
另外一點也是為了保證茶湯在溫度適中時,使茶湯的色澤呈現出最佳的光澤的。我們在品飲普洱茶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把一杯普洱茶放涼之後,去觀察茶湯的色澤和透明度時,往往不是出現「冷後渾」,就是看到茶湯的色澤變得黯淡不堪。這樣的茶湯拿來品飲,不飲使品飲者產生觀感不佳的感受,而且由於茶湯中香氣的消散,品飲起來通常是寡淡無味的。當然這裡不排除一些熱飲時口感清苦,放涼卻甘甜無比的茶品。
對於茶的品飲,筆者建議盡量在茶湯溫度適宜品飲時飲後,溫度太低,飲用了放涼後的茶湯,很容易導致腹痛腹瀉等的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不管是那種茶,選對與之相適應的沖泡器具真的很重要。在沖泡普洱茶的過程中把一些影響沖泡品質的外在的可控因素,如水溫、投茶量、沖泡器具、悶泡時間等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以此來使界定的普洱茶品在口感上得到完美的呈現,同時也能夠使我們得到對優質的普洱茶品飲體驗。(本文系說茶網原創文章,作者:簡書,圖片來源:南茗佳人)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