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只要態度強硬就沒問題,日本為何不把「七七事變」當回事?

只要態度強硬就沒問題,日本為何不把「七七事變」當回事?

文|周渝

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端,但在1937年7月事變爆發之初,沒有誰能斷言全面戰爭已開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日兩國衝突一直未停,如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等,七七事變後的走向究竟是引發全面戰爭,還是像以前一樣作為一場局部衝突平息,亦是多方博弈的結果。

「七七事變」日軍戰地照片

正如前文所言,七七事變後,做好全面戰爭準備的僅有中國一方。蔣介石於8日得知盧溝橋事變後,對於華北的態度是「準備動員,不避戰爭」。不過其後幾日,中日雙方皆無激烈衝突,蔣介石一方面電令宋哲元不能對日妥協,另一方面厲兵秣馬,準備運兵北上。表面上看,蔣介石此時似乎迫不及待要展開抗戰,但蔣介石日記解密後,根據日記內容可知他在事變後並非決心要與日本全面開戰,真正用意是想以戰促和,用強硬態度逼迫日方退讓妥協,認為「我軍已開始北進,彼或於明日停戰乎」。直到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宣言那天,仍對避免全面戰爭抱有幻想,認為「倭寇使用不戰而屈之慣伎,暴露無遺,我必以戰而不屈之決心待之,或可制彼凶暴,消弭戰禍乎」。

至於日本軍部,大多數人不認為這是一場戰爭。意識到問題嚴重的,只有以石原莞爾為首的一派,他反對事變擴大化,認為「如果日中兩國發展為長期戰爭,蘇聯一旦打過來,目前的日本毫無把握」。從事後來看,石原在盧溝橋事變之初便能意識到發展為長期戰爭是非常清醒的;然而武藤章等人卻固執地認為,中國尚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只要日方態度強硬,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勢必屈服。盧溝橋事變是很好機會,應該趁此機會給予中國狠狠一擊,逼迫蔣介石妥協,將華北五省納入日本的勢力。武藤甚至宣傳,只要向華北派遣國內的3個師團,「那裡的一堆廢物將會舉起雙手投降」。就連非統制派的杉山元也樂觀認為中國問題最多只需3個月就能解決。

武藤等統制派顯然低估了中國的抵抗意志。先不論蔣介石以戰促和的用意,至少當時從明面上看,中方對日的態度就是日趨強硬,全無屈服之意。正如蔣介石在7月17日的日記所言,發表廬山宣言,是要「使倭寇明知我最後立場」。無獨有偶,同在17日這天,石原莞爾與武藤章就對華政策發生激烈爭執,最後在軍事課課長田中新一等人的推動下,非統制派的陸軍大臣杉山元、梅津美治郎等陸軍省高級將領都表示支持武藤的方案。同一天的五相會議同意以19日為談判的最後期限。

中國方面其實也有分歧,以宋哲元為首的北平當局於7月19日簽訂了協定的詳細條款,接受了日方大部分要求。但這一行為被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所否定,這也導致日本參謀本部決定行使武力,於20日批准派遣國內師團。在國內調兵問題上,石原再度與武藤發生激烈爭吵,最後武藤佔了上風。7月26日晚,石原終於向當地駐軍發出通報,指示要「徹底討伐」中國軍隊,北平戰事隨即進入白熱化狀態。經過幾日激戰,日軍於28日發動總攻,29日,傷亡慘重的國軍第29軍撤退,北平淪陷。至此,局勢已經朝著擴大的方向發展。

華北戰事尚未結束,上海也生出事端。8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發生兩名海軍陸戰隊官兵被中方衛兵射殺的事件,日方遂於10日派出4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及3000名陸戰隊隊員急赴上海。同一天,近衛內閣以「保護在上海的僑民」為由,批准派遣陸軍部隊遠征。對於派遣陸軍的方案,石原莞爾同樣是反對的,理由是可能引發中日全面戰爭。但他的意見遭到武藤章、杉山元一致反對,武藤章認為陸海軍必須採取一致行動,給蔣介石及國民黨政權致命一擊。

與此同時,中方蔣介石嫡系最精銳的國軍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等部隊也陸續進入上海,終於在8月13日爆發淞滬會戰。開戰當日,日本方面決定將2個師團編為「上海派遣軍」,另派1個師團計劃登陸青島。15日,近衛內閣發表所謂的「膺懲暴支聲明」,明言「將採取堅決處置」。17日,在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的主導下,內閣會議決定「放棄不擴大方針」。如果說盧溝橋事變時,中日雙方還在局部衝突與全面戰爭的問題上打轉,那麼到了淞滬會戰,兩國實質上已進入戰爭狀態。但為什麼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沒有公開宣戰呢?

南口火車站門前等待開赴前線的中國士兵

淞滬會戰期間,日方的確在是否對華宣戰問題上展開討論。8月25日,由首相近衛文麿主持,陸軍大臣杉山元、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和大藏大臣賀屋興宣參與召開的五相會議,經過討論和權衡,一致決定不正式對華宣戰。簡單來說,不宣而戰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美國啟動《中立法》。在美國的《中立法》中規定大量的機械、武器等物資是禁止向交戰國出口的,而當時日本所需的大量機械及戰略物資仍然依賴從美國進口。日方最初將中日戰爭稱之為「北支事變」,後來因戰事擴大而改稱「支那事變」,總之始終不承認兩國實質上已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中方沒有宣戰的理由大體相同,全面抗戰是在國民政府沒有完全完成備戰的情況下開打的,正如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的態度,在不損害主權的前提下,能拖最好,儘可能多爭取備戰時間,若拖不成也不避戰。日本沒有給他「拖」的機會,而當時中國從武器到機械、裝備,各種戰略物資都要靠進口,若宣戰導致美國啟動《中立法》,顯然是不明智的。所謂「宣戰」本質上是一種外交手段,而不是山野村夫好勇鬥狠的意氣之爭。這種外交手段是否使用?何時使用?都要謹慎和講求時機。必須明確的是,不宣戰不等於不抗戰。當時的中國如果對日宣戰,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幫助,反會導致兩個不利的結果:第一,與日本一樣,戰略物資的進口受到限制;第二,對中國爭取國際干預和取得外援不利。反之,並不會在名義和實質上損害國家主權,相信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都會選擇不宣而戰。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海派創意菜:終於讓中國人開始接受西餐
這座號稱「最堅固」的城堡,連中國攻城神器也對它無可奈何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