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是如何改變陝西的

山是如何改變陝西的

來源:地球知識局

作者:冷夜寒星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秦漢兩個早期大一統王朝的基礎,便在這三秦之地。

在地理上,這是一片山河聳峙的地區,分散各處的高山,對陝西的地緣及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之變得多姿多彩。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山對陝西的塑造作用。

樹勢標秦遠

天形到岳低

陝西位於中國中西部、黃河中游地區,這裡恰恰是我國山地、高原地形廣布的區域。而陝西便是我國地形第二階梯中山巒與高原的展開之處,高原和山地地形占其總面積的81%。

從長城以內的範圍來看,陝西在西北部

以完整中國的範圍來看,陝西則在中間

它們與平原和盆地地形相交,形成陝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的特點,也自然而然將陝西由北向南分成陝北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個地貌區域。

大處來看是「兩山夾一盆」

再細一點是「三山夾兩盆」

陝北高原是這三個區域中面積最大的區域。因地表地貌的不同,這一區域大致以長城為界,又分為沙漠高原區和黃土高原區。

陝北的沙漠高原區域,是毛烏素沙漠的南緣地帶,這裡以活動的沙丘、沙壟和片沙為主,還有小的湖泊、灘地等分布其間。

再往北方則是更加乾燥的世界

毛烏素沙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條重要的分界線

紅鹼淖周邊

而其主體黃土高原,源自第四季以來的黃土堆積和侵蝕作用,使得這片形成於第三紀末的準平原變得支離破碎。溝壑在其間縱橫發育,導致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在地面愈加破碎的同時,這裡的生態環境也變得相當脆弱。

陝北大地的肌理

(延安市延川縣永坪鎮附近)

區域內延安以北的地面切割嚴重,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延安以南是以塬為主的塬梁溝壑區。

延安南北,甚至是肉眼可辨的差別

在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六盤山的余脈沿渭河支流千河東岸向南延伸至寶雞西部,被稱為隴山,甘肅省的簡稱隴便來源於此。

由甘肅一步步下至陝西

(可橫屏食用)

沿隴山而下便到了整個陝西最核心的區域——關中平原(關中盆地)。

整個關中平原,由河流的沖積和黃土堆積作用形成。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是我國最早的農業種植區域之一。距今約6000年的西安半坡人,便在這裡開啟了北方農耕文明的曙光。

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

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

處在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的關中平原,在北山和秦嶺山勢起伏作用下,擁有了渭河的諸多支流,形成了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在西安四周穿流(即「八水繞長安」)。它們帶來了整個陝西最肥沃的耕地,故此得名「八百里秦川」。

八水繞長安

在關中平原渭河南側還陸續分布著一些黃土台塬,見證諸葛亮殞落的五丈原和因陳忠實小說而聞名的白鹿原均位於此。

一條一條又一條

關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其「兩山(秦嶺、大巴山)夾兩盆地(漢中盆地、安康盆地)」的地形造就了這裡起伏較和緩的地勢特徵。

關中與四川之間

北陡南緩的秦嶺山勢巍峨壯麗,橫亘川陝的大巴山峽深山險,漢江和嘉陵江迂迴其間,形成數條陝、川間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在楚漢之爭、三國魏蜀對抗、金與南宋對峙中,這裡曾上演過一出又一出軍事奇謀。

漢中出發通向關中的主要通道

(西面還有一條需要繞行天水的祁山道)

秦嶺、大巴山的迎風坡面氣候濕潤,植被茂盛。平坦開闊的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為農業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成為大山之間的重要農業區。而仙蹤難覓的朱?和惹人憐愛的大熊貓的發現,也使這裡有了亞熱帶動植物資源的寶庫的美譽。

從平原到深山,進入另一個世界

(漢中城固縣南部)

黃河淹華岳

白日照潼關

在中國歷史上,關中平原一直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北山與秦嶺相夾之下的關中平原,不僅匯聚了周邊群山之中的溪流與源泉,更為關中大地提供了極為穩固的防禦屏障。

論封閉性,關中和四川都頗為封閉

不過四川過於閉塞,關中距離臨近的山西則不遠

所以古代的關中政權能否完全控制秦嶺和山西

就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關鍵所在

秦嶺和大巴山作為關中平原南方的「雙重」屏障,抵禦了歷史上來自南方的大多數軍事威脅。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水谷地,北抵關中、南進巴蜀、東下荊襄的區位優勢,更成為中國古代分裂時期南北政權所不斷爭奪的戰略要地。

南宋守住了漢中,所以擋住了金人南下四川的腳步

南宋失了漢中,蒙古勢力方能南下

而關中平原一路向東,沿黃河至三門砥柱,形成了一條南有秦嶺、崤山,北有黃河的狹長走廊通道,在此通道上的潼關、函谷關與周邊的山地共同構成了關中平原東部的防禦體系。從春秋時期的秦晉交鋒,到北朝時期的東西魏對峙,再到唐朝安史之亂的浴血抵抗,這裡曾見證過冷兵器時代無數殘酷的戰爭。

關中東出潼關通向洛陽的通道

關隘一重又一重

關中平原向北,自北山而起,便是綿延千餘里的黃土高原,有限的農牧業生產條件,使得黃土高原成為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緩衝區域,為關中平原提供了一定的防禦縱深。

從河套地區南下要穿過陝北地區

游牧民族的馬匹在這裡就地補給也是頗為困難的

(無定河上游地區)

在崤函之固與八水浸潤之下,關中平原先後成為為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政權的政治中心所在。

崤函古道石壕段:杜甫經行處

深轍淺壑連「二京」

而地跨南北的陝西地形亦為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陝北高原和關中平原是東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重要落腳之處,西晉滅亡後,不僅內遷的匈奴、氐、羌等少數民族在關中平原建立了政權,黃土高原地區亦出現了由匈奴鐵弗部建立的大夏政權。

北魏後期,鎮守北疆的武川鎮鮮卑族、漢族軍鎮首領南下。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定居于于關中平原的他們,與當地的門閥勢力互相通婚,逐漸形成胡漢雜糅、文武合一的「關隴集團」。

從西魏、北周到隋唐盛世,關隴集團一直處於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家族均屬關隴集團。而陝西的富裕的關中平原與廣袤的黃土高原則正為中古時期這場民族交融的弦歌提供了歷史舞台。

才識長安好

匆匆辭古都

陝西的群山為三秦大地開出文明奇葩的同時,也曾束縛過這裡文明發展的高度。

關中平原儘管是沃野、糧倉,但是其體量與我國華北、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一比,就有明顯的差距。在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的盛唐時期,關中平原的物質危機便愈來愈突出。唐天寶元年(742年),陝西境內在籍人口已超過424萬,其中絕大多數都生活在關中平原。

而放眼陝西的四周,秦巴山區限制著天府之國向關中地區的「輸血能力」,而北面與西面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更無法關中地區帶來多少物質資源,只有東方的華北和東南地區才是唐朝政府所能指望的財富之源。

來自東南的漕運糧食直接決定了關中的糧食供給

也決定了從西安向西諸多軍鎮的軍糧供給極限

(唐朝兩京制的重要一個原因也是關中養不起)

可是在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下,漫長的運輸時間和高昂的運輸成本使得統治者不得不考慮通過政治中心的調整,來解決這種區域資源供求的矛盾。

除了遙遠的運輸距離

三門峽地區的對山地形是個巨大的障礙

古代的技術難以降低這裡的運輸成本(需陸路轉運)

使得東南補給的最佳補給點東移到開封

從武則天時期神都洛陽的確立,到北宋建國時汴梁(開封)地位的確認,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步伐下,政治中心亦開始了東移的過程。靠近大運河財富運輸通道的開封、北京開始走上歷史舞台的中央,走下京畿寶座的陝西一度淪為西北邊地。

仍然在這個都城三角形內

不過地位有了巨大的轉變

山西和陝西的乾旱化難辭其咎

新中國成立以來,陝西才又迎來國家紡織、航空和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的產業布局。上世紀末,位於陝北黃土高原山嶺中的資源稟賦不僅讓延安、榆林這兩個在陝西GDP總量墊底的地市徹底翻身,還讓陝西一躍成為我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富集區域。

然而已經干到這個程度了

(榆林北部)

面對山地地形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桎梏,陝西省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山地資源開發與環境整治中尋求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2012年,為了開拓延安市的城市發展空間,鞏固其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陝西省啟動了延安新區(北區)的建設。這是目前國內濕陷性黃土地區「削山、填溝、造地、建城」規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相信這種「山地建城」模式不僅將給中國帶來一個新延安,更將為全國山區城市建設和開發提供寶貴的經驗。

延安的超大工程

近年來,陝西省也在不斷推動山區綠色發展,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

在加快延安、銅川及富平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建設同時,啟動秦嶺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等創建工作,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關中園林化、陝北大綠化、陝南森林化戰略。

從隴山腳下的春耕臂犁,到華山鯽魚背的風吹雲涌,從驪山腳下的華清池碧波,到貴人峁下的新區崛起,時光已經褪去屬於古代陝西的歷史榮光。但它的未來也才剛剛來臨,在群山環抱中,它將繼續引領中國的西北大地探索新的崢嶸之路。

製圖:孫綠

校稿:貓斯圖

編輯:棉花

參考文獻:

1.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2.郭琦、史念海、張豈之等:《陝西通史》(14卷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3.《陝西地貌》,陝西省人民政府網站。

4.《陝西省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陝西省人民政府網站。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京開幕
狄仁傑: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