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加速:發揮市場作用,創新要素便捷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加速:發揮市場作用,創新要素便捷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7000萬人、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的經濟區,正逐漸走向成熟。

在國務院新聞辦2月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羅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有力有序地推動。

他舉例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加強,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運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取得新進展,市場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

發布會上,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也分別介紹了粵港澳三地的相關推進情況。

「規劃已經出台,關鍵看落實。」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央層面已經給了方向、給了政策、給了平台,之後三地如何形成合力?在政策上如何形成共識?如何尋求突破和創新?在項目上如何形成利益協同?這些問題都是要考慮的。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羅文在2月28日的發布會上坦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面臨著世界上其他灣區建設所沒有的新情況。

「由於市場化程度各不相同,粵港澳三個地區在聯動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些可預料但不可完全預知的協調成本和推進障礙。」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

面對可預想的新情況、新困難,羅文稱要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二是堅持依法辦事;三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四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其中,如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形成更為開放的經濟體制,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預要再減少,要更多地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和匯聚全球優質資源,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廣東與香港、澳門在商貿投資、科技教育、人員交流、青年發展、設施聯通、平台建設等方面的互利合作。」羅文說。

《綱要》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共創國際經濟貿易合作新優勢。比如,推進投資的便利化、貿易的自由化和人員貨物的往來便利化。

徐光瑞表示,市場化是解決大灣區合作發展中問題的首選。

「用市場化的方式構建統一的資源流通機制,打破不必要的要素管制,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高效流動,加快推動內地金融服務和港澳金融市場的對接,並不斷提高水、氣、電、土地等要素資源市場的一體化水平。」徐光瑞進一步解釋稱。

另一方面,他認為,要用市場化方式構建高效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充分認識到創新是建好大灣區的重中之重,利用好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粵港澳三地充沛的科技創新資源,通過共建共享統一平台實現城市之間的高效協同,打造強大的創新產業集群,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打造國際科創中心

科創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又一關鍵詞。

羅文在2月28日的發布會上稱,將組建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專責小組,強化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規劃、政策、任務、資源的統籌,彙集國家相關部門和粵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力。

「將推動政策對接,抓好重大項目,並深化改革和創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數據和樣品等創新要素便捷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持粵港澳深度合作,開展更高層面、更寬領域的改革試點等。」羅文表示。

曹鍾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三地的產業融合和功能互動是大灣區共建共享的根本。就以最近GDP總量剛剛躍居大灣區第一城的深圳來說,其產業優勢強大,電子信息產業體系相對完備,戰略性新興產業在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0%,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顯現。

林少春在發布會上稱,三地要探索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暢通。

他以廣東舉例稱,廣東對財政性的科研資金不再實行限制,廣東支持科研的財政資金可以到港澳使用;廣東的科研機構、實驗室也會對港澳全面開放。

香港和澳門方面,張建宗說,香港將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聯繫國內外頂尖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積極推進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和「人工智慧及機械人」兩個創新平台。

米健則表示,今年澳門成立了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專責組,並將加速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的建設,尤其是橫琴的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和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平台。

「有關部門正在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引導,堅持以企業為主導力量,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動5G技術研發和商用事業,並積極鼓勵港澳地區電信運營企業開展5G商用。」羅文說。

加速人員流動

打造國際科創中心,能否彙集全球人才和培養人才至關重要。而隨著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一項項便利措施也隨之推出,人員流動明顯提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月20日在立法會回答多名議員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質詢時表示,目前已有10萬名在內地居住的港人申請居住證,在他們的居住地享有各方面的便利。

她表示,特區政府定會積極跟進方便粵港澳三地居民往來的措施,當中較多人關注的銀行開戶以方便支付,以及稅務問題等工作都已經展開,最終目的是達至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暢順。

在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歷史機遇下,香港和澳門的青年人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當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形成後,跨境就業將會是大灣區的常態。

林少春在2月28日的發布會上透露,自從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這三個地方設立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以來,港澳青年創業團隊已經達到了360多個,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從業、就業人員接近4000人,成效是非常顯著的。

林少春表示,下一步,廣東將從省政府層面建立一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基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打造12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服務平台。「廣東省支持創業就業的相關支持政策,對港澳青年在灣區內的創業全覆蓋。我們將會進一步研究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新創業涉及到的居住、醫療保障、稅務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張建宗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將通過和民間機構合作,為在大灣區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補助、支援、輔導、引路及孵化的服務,也會與廣東省政府合作,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建立一站式的宣傳與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創業者到大灣區發展、落戶。

當然,人員加速流動不只體現在創業就業上,也體現在三地居民往來更加便利。

去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建成通車,與虎門大橋、黃埔大橋,建設中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以及正在進行前期籌建的蓮花山過江通道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跨江通道。加上「一地兩檢」、跨境口岸24小時通關、港澳居民來往通行證可用於自助購票和取票等措施的推出,政策紅利已經開始逐步顯現。

去年訪港旅客超過6500萬人次,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內地訪港旅客超過5100萬人次;去年訪澳旅客中內地旅客超過2500萬人次,上升13.8%,佔總入境旅客70.6%。

《綱要》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灣區本質上就是擴大了的超級城市,未來大灣區內的人員將在這座超級城市內自由流動。

胡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最核心的就是要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而就業是民生之本,在香港,就業機會集中在金融業和房地產服務業,融合之後,大灣區內的製造業可以為他們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他們也可以帶著科研成果和科技項目來內地轉化,這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都將起到促進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3月12日!特雷莎·梅再次推遲關鍵投票,孤注一擲能否避免無協議脫歐
為防治非洲豬瘟疫情,中國將劃分五大區域聯防聯控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