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人為什麼獨愛牡丹花?

唐朝人為什麼獨愛牡丹花?

牡丹,最早是中醫用來入葯,而非觀賞性的植物。南宋史學家鄭樵,在其著作《通志》載:「牡丹晚出,唐始有所聞。"可推測牡丹大約是唐朝時才培育出的品種。女皇武則天將牡丹移植至宮中,皇室貴族、文人雅士投其所好,上行下效讓牡丹成為在唐代流行的關鍵,也讓此花從此成為中華文化歷史中的重要花卉之一。牡丹起初多在宮禁、寺廟種植,後漸漸擴至民間、由北向南傳播。長時間的群體與個人的社會互動下將牡丹賦予多種文化意涵,帶來了牡丹文化的發展與興盛。

富貴的象徵

在唐代以前,牡丹並未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然而翻開唐詩,描述關於牡丹的詩共有200首之多。盛唐時期最少,約有7首牡丹詩;到了中唐時已高達約84首;晚唐則有71首,到了五代十國還留有42首有關牡丹的詩句。從唐詩對牡丹的描寫來說,盛唐是唐人喜愛牡丹的開端,並在中晚唐時期大流行。

為何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徵呢?

這要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飾顏色區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中唐詩人白居易的《和錢學士白牡丹》,可以看到白牡丹乏人問津的程度:「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開在深寺中,車馬無來聲。惟有錢學士,盡日繞叢行。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留景夜不暝, 迎晨曙先明。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君看入時者,紫艷與紅英。"白居易除了觀察到唐人不喜白牡丹,也藉由白牡丹抒發己志。

李商隱的《牡丹》,運用大量典故類比,將牡丹堆砌得宛如藝術品:「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衛夫人,為「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於錦幃之中"之典故,運用南子貴婦的形象比喻牡丹。用受人愛戴的鄂君典故,說明牡丹有多受人喜歡。石家蠟燭與荀令香爐為「西晉石崇以蠟燭代薪"和「荀令君(曹操謀士荀彧)至人家,坐處三日香"之典故,道出牡丹的濃郁芬芳與嬌貴。

懷念昔日的盛唐榮光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徵,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詩人韓琮的《牡丹》:「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陰成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千年後,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閒情逸緻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如五代十國詩人王貞白《看天王院牡丹》:「前年帝里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牡丹備受唐人喜愛,並在往後的一千多年仍然受到後世推崇,逐漸融入到中華文化里,成為一朵鮮明的象徵符號。無論是象徵花開富貴,還是抱著對往日時光不舍的情感,或是傳統花布上的印記,牡丹並不單純是花中之王,更承載了生活記憶與氣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什麼人有資格當女警察?
中國古代戰場上真的有「女兵」嗎?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