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作者: 孟替非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陳壽寫《三國志》,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而蜀書只有十五卷,陳壽自己在《後主傳》里吐槽說: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既然陳壽都這麼說了,所以後人也就往往認為,魏書、吳書較詳而蜀書獨略,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了。

蜀漢的官制,基本上承東漢之舊。西漢的太史令是有修史之責的,但司馬遷之後,情況有了變化,太史令不再負責修史了。

後之續史記者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並以別職來知史務,於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

(《後漢書?百官志》)

到了東漢,班固寫《漢書》,一開始被指控為「私修國史」,後來則是以蘭台令史的身份,奉詔修史。蘭台是漢代宮廷收藏書籍、檔案的地方。

漢之蘭台,及後漢東觀,皆藏書之室,亦著述之所,文學之士,使讎校書於其中。

(《通志》)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修史要參酌群書,自然是在圖書館比較方便,所以東漢修史之官,基本供職於蘭台和後來的東觀。也就是說,修史基本由這群圖書館館員所包攬。

到了桓帝延熹二年,漢廷又設立了新的圖書機構秘書監,理論上說,蘭台與東觀的修史職能,也就應當由秘書監來承擔。

陳壽說蜀漢「國不置史,註記無官」,但蜀漢是有秘書監這個機構的,陳壽自己也擔任過「東觀秘書郎」一職,所以他的批評,一定別有緣由。

與蜀漢相比,曹魏與東吳,都在史官制度上有所變化,魏明帝設置了著作郎一職,專職修史,而東吳則設立了左、右國史的職位,顧名思義,也是專門修史的官員。撰寫了《吳書》的韋昭,就曾出任東吳的左國史。而另一位撰寫《魏書》的王沈,也曾以散騎常侍、侍中的身份掌管著作,王沈官高,不可能出任位卑的著作郎,但可想而知,著作郎也要為他修史服務的。

陳壽寫《三國志》,王沈的《魏書》、韋昭的《吳書》都是他重要且方便的參考資料,只有蜀漢,沒有這麼現成的材料,也就難怪陳壽要抱怨了。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但是,《三國志》里,蜀書真的遠不如魏書、吳書翔實嗎?

就卷數而言,蜀書十五卷,的確最少,但也要看到,魏蜀吳三國,蜀漢是人口最少的,勢力最小的,國祚最短的,文化相對最落後的,它的卷數比魏、吳少,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其實陳壽的抱怨,不用太當真。

魏有王沈,吳有韋昭,都是當時修史的名家,蜀國是誰呢?

就是他陳壽哇。

所以陳壽的抱怨,是不是有點強調我比他們都不容易的意思?

即使承認蜀書確實比其它二書疏略,恐怕也不能主要歸因為蜀漢不設專職史官,因為同樣沒有專職史官的東漢,也曾編成蔚為大觀的《東觀漢紀》,這又如何用簡單的「體虧思」來解釋呢?

蜀國官方的史料記錄,具體情況雖然不甚清楚,不過,這些珍貴的史料,可能確實遭受過魏、吳沒有過的損失。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後主傳》)

劉禪雖然乖乖的開了城,但因為鄧艾、鍾會二士爭功,成都在投降後,反而經歷了兵變的騷亂,恐怕保藏圖書檔案的宮室官署,也不能在亂兵的鈔略中幸免於難吧。當然,這個原因可能陳壽並不方便直說。

蜀漢與曹魏一直敵對,被統一後,蜀漢士人長期處於被打壓的一方,待遇甚至遠不如後附的江東,魏晉以來,整個益梁地區的士人都處於非常邊緣化的地位,從這個方面著眼,其實蜀書相對於魏書、吳書的疏略,與蜀漢士人相對較低的地位也是暗相對應的;而陳壽的蜀人出身,更會讓他在這方面有所顧忌,遠不如處理魏、吳的史料來的從容。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所以陳壽的抱怨,可能也是為自己找一個借口,畢竟他是蜀人,蜀書篇幅少,得給大家一個合理的交待不是?

陳壽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無法得知,但這口黑鍋,他已經決定讓諸葛亮來背了: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應該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不過,丞相啊丞相,誇了你這麼多,替小子背點黑鍋,想必你老人家,也不會很在乎吧。

蜀國是《三國演義》主角,為何在《三國志》中卻篇幅最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同為蜀漢託孤大臣,為何李嚴被諸葛亮碾壓?
諸葛亮和劉伯溫,到底誰的智商高?來聽劉伯溫怎麼說

TAG:水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