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陳來:中日韓的儒學氣質與國民精神
同為亞洲國家,中日韓三國有著許多共同點,但在精神氣質上卻呈現出明顯不同,尤其在國家觀、人生觀上,可以說差異很大。
【1】
由於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一樣,中日韓的儒學形成各自的個性和特色
以漢字為基礎、以漢文的典籍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很早就傳播到東亞鄰邦,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由於各民族本地的傳統不同,精神氣質不一樣,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一樣,造成文化的差異。比如秦漢時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其歷史和社會發展以及文明的程度就不如中國。從地理來講,日本是一個島國,韓國是半島國家,跟中國地理條件不一樣。由於這些條件不一樣,在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日本、韓國的儒學形成各自的個性和特色。
一般來講,很多學者認為,在理論形態上看,韓國儒學可能發展和關注的是一些比較抽象性的討論,主要是16、17世紀(相當於中國明朝中後期)。像「四端」和「七情」,「四端」是人的道德感情——仁義禮智,「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四、七的問題,韓國學者在歷史上有很多討論。所以很多人認為韓國的儒學可能是比較注重內在性的、心理方面的,或者比較抽象的東西。
日本儒學比較發展外在性的東西。比如日本江戶早期的儒者貝原益軒,就比較注重對外在事物的研究,諸如花草樹木等等自然界外在的東西的研究。另外19世紀中期荻生徂徠比較注重政治學的研究。
但這裡想討論的問題是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日韓社會跟西方還沒有做全方位的接觸以前,三國的儒學特別是他們的精神氣質是什麼?或者說三國儒學裡體現的文化精神是什麼?精神氣質換一個角度叫價值類型,就是一個文化里把什麼價值看得最重要。比如一個社會把自由看得最重要,另一個社會把平等看得最重要,這兩個價值體系就不一樣。所以我們關心在中日韓儒學結合本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發展以後,它的精神氣質各自有什麼特點,各自的價值類型有些什麼表現。
【2】
中國的儒學推崇「仁恕」之道,日本儒學更突出「忠」的價值,韓國儒學更加註重「義」的精神
簡單做一個結論。如果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作為儒學代表性的價值,在中、日、韓各國儒學中都受到普遍的提倡。但因為歷史-社會-傳統的制約,不僅使得歷史上形成的三國儒者的精神風貌不一樣,而且每個社會裡面儒學的價值系統和其支配性的原理有所不同,從而使這三個國家儒學的精神氣質呈現出不同。
中國的儒學雖然也提倡「義」,也重視「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日本儒學雖然也講「仁」與「義」,但比起中國、韓國,更突出「忠」的價值。韓國儒學雖然在理論上兼重仁義禮智信五常,但比較起來從士禍的歷史、從外患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更加註重「義」的精神。這些不同也反映在三國各自近代化的進程之中。
比如中國的儒學以「仁恕」為原理,變成一種普遍主義的價值原理,一種對仁愛的平等價值的追求,因此在近代對西方近代文明半信半疑。中國人在這樣一個有悠久文明歷史、以仁愛價值觀秉持的文化,在中西文明的衝突面前,很難坦然承認在「文明」上是落後的。這一切決定了中國人不會像日本人那樣不顧一切地去擁抱西方文化。近代中國人總是對西方的文明、理念有很多的懷疑,但是既打不過西方,又得跟它學,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造成了現代化進程的遲緩。
日本因為是突出「忠」和「勇」的價值,在接受近代文明方面較少受到價值的阻礙,對帝國主義沒有根本抵觸。所以在價值方面,在接受西方所謂近代文明的時候,日本比較少有價值的障礙。同時,因為日本文化突出的是特殊主義的價值原理,就是對主君的特殊主義的承諾,勝過了對普遍價值即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的承諾,這使得日本終於為自己付出了代價。
韓國充滿「義節」精神的儒學,可以說造就了韓國近代民族的主體性,韓國的民族主義非常強烈,這不僅僅是在最近一百年才形成的,跟它自古代以來強調「義節」的精神有關係,所以「義節」精神對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了一種促進的作用。
如果綜合起來,可以說「仁」包含的是一種和諧原則,「義」所凸顯的是正義原則,「忠」體現的是秩序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是現代東亞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需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在當今東亞國家和地區,中日韓三國如果就歷史文化傳統來講,都應該在進一步反思傳統的優點和缺點的同時,能夠吸取其他民族和地區一些發展的優點,取長補短,使每一個國家在精神成長和發展方面能夠走向更完善,這樣也有利於中日韓三個國家互相了解和建立一個和諧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乾元國學」,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