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畸形的「奧數熱」,無助於中國成為「數學強國」

畸形的「奧數熱」,無助於中國成為「數學強國」

文 | 楊津濤

近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RMM)落幕。本次比賽中,共有6個國家的選手獲得金牌,其中美國隊3枚、俄羅斯隊2枚。

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是第15名,摘得銀牌,無金牌入賬。

這個新聞,迅速變成了一個輿論熱點。很多人認為,這種失利是「中國嚴禁奧數的惡果再一次出現」,進而批判當前的教育政策,認為中小學不該取消奧數競賽(如下圖)。

這是一種錯誤的邏輯。

不要誤以為中國奧數以前遠超美國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只對參賽個人發獎,不設國家獎項。

不過,計算各國選手的總得分而得出的排名,仍被許多國人視為國家數學能力的一種證明。據統計:1988年以前,獲得總分第一最多的是蘇聯,有12次;1989年至今,中國共獲得19次總分第一。美國極少獲得第一。

據此,很多人覺得我們本來是一個數學強國,本來遠比美國要厲害。

而近年的某些數據,則容易給人一種中國在走下坡路、而美國正在強勢逆襲的印象。

比如,自1985年至今,中國在IMO上先後19次奪冠,而1994年後美國有20年無緣冠軍。但在2015年,美國隊奪得冠軍,隨後又在2016年、2018年再獲冠軍,中國位列第二、第三。其間的2017年,則是韓國奪冠,中、美分列第二和第四。從2016年起,美國也三次奪得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的總分第一名,這期間中國的最好成績,是2017年的總分第三名。

乍一看,中、美兩國的國際數學競賽成績,彷彿是在2015年一降一升,突然拉開了巨大差距。

這種數據對比,使得許多人無法接受此次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RMM)中國選手無金牌入賬的結局。他們要反思這個事情,而反思的結果,就是痛罵當前的教育政策,認為不該「嚴禁奧數」(禁的是奧數與升學掛鉤,並非禁止民間學習奧數)。

圖:2015~2017年,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各國總分榜

其實,認為中國的奧數競賽水平,在歷史上遠比美國厲害,不過是一種幻像。中、美奧數競賽水平(不是指國家數學水平),長期只在伯仲之間。

以IMO來說。美國雖然在1994年~2014年間從未奪冠,但歷屆競賽大都保持在前三名;中國在1989年首次奪冠後,不斷獲得總分第一,但大多數時候與美國的差距並不明顯。比如,2001年,中國和美國都各有2名選手獲得滿分;2011年,中國隊總分第一,作為第二名的美國隊6名選手也全部拿到金牌,兩國間只有微弱差距。

這種不相伯仲,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比如,中、美兩國人口眾多,在選拔學生參加奧數比賽時,有天然的人口優勢。再如,美國的初、高中教育條件遠比中國要好(中國存在相當規模極其簡陋的鄉村學校),但中國自1986年起效仿蘇聯模式,比美國更加註重IMO選手的選拔工作,一個典型的區別是: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隊員被選出後,集訓時間常多達四、五個月,而美國隊的訓練營集訓時間一般只有三周半。

此外,兩國IMO領域的領軍人物,對奧數比賽的理解,也大致相同。

從1988年起擔任中國奧數國家隊教練的熊斌,曾直言「在中國,只有5%的學生適合學習奧數」,因為「真正數學學得好的人,不是學出來,而是悟出來的」,重點在領悟思維方法,而不是牢記解題技巧。

美國奧數隊領隊羅博深(Po-Shen Loh),同樣相信思維方法的重要。他說,「很多人看到數學就頭痛的原因正在於用了死記硬背的方法,而不是用數學思維來學數學」, 「但是如果你學著思考,其實不用背這些方法,你可以試著自己一步步推導出來。」

羅博深還很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學生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是他們是否找到了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跟隨哪位老師學習已不再重要」,2015年,美國隊的6位選手,有5位都來自偏遠小城市,此前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自學奧數。

畸形的中國奧數熱

奧數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奧數在中國演變成了一種畸形教育。

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IMO,北京隨即出現了第一家奧數培訓機構。該機構宣稱「所有任課教師均通過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一級教練員考核」。

1990年,中國舉辦IMO並取得優異成績,奧數熱度驟增。許多學校開始將奧數成績作為評判學生智力、能力的重要標準。由此催生出大批奧數培訓班。此後,中國不斷在IMO中斬獲總分第一,奧數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也隨著媒體報道一再提升。奧數培訓面向的人群,也從中學生迅速擴展到小學生——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搖身成為名校(初中)擇生的重要參考依據。

官方對奧數熱的抑制,至晚始於1994年。教委基礎教育司召開各學科競賽負責人參加的會議,提出停辦奧校。此後,出台後不少類似措施,如2005年,北京叫停了奧數競賽之一「迎春杯」、叫停了中小學舉辦奧數班。但「奧數」已被神化,家長、學校也都廣泛接受了這種神化,這些抑制措施並無效果。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也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即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冬令營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圖:「睿達杯」獎狀

與真正的數學教育——重在領悟思維方法,而非牢記解題技巧——相反,中國的畸形奧數熱,為了追求成績,往往將重點放在向孩子灌輸解題技巧,而對數學思維的培育棄若敝屣,教學水準極度堪憂(但這種培訓路徑很受市場、也就是家長們的歡迎)。專講解題捷徑、違背教育規律超前學習(低年級學習高年級知識,以打敗同為低年級的其他同學)等現象,無處不在。

在專業奧數教練們看來,這種「全民奧數」並不利於選拔真正的數學人才。趙斌曾擔任中國隊副領隊,於2016年帶領浙江省隊參加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曾感慨:如果說杭州地區有5000名學生適合參加奧數培訓,實際上卻有2萬人報名:

「這多出來的1.5萬人,當中絕大多數是不喜歡學奧數的,他們的成績的確也能夠通過培訓得到提升。這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結果,那些真正適合學習奧數的人才,在眾多學生中成績並不十分突出,於是就被埋沒了。」

在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奧數不與升學相掛鉤,只關乎興趣與天賦,這樣的問題就會少很多。

在美國中學裡,相比於奧數這樣的學科類項目,更受重視的是體育和藝術方面的活動。

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差,馮承德在中、美兩國有著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在他看來,「美國孩子的數學並不差,真正高難度的數學課里,美國孩子很多,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美國學生的數學才能,往往顯現在大學階段。中文互聯網有著「美國靠華裔取得(數學競賽)冠軍」的傳言,其實,在美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的代表隊中,華裔或者亞裔從來沒有佔到過多數。

在德國,雖有從學校到全國的各級別奧數競賽,但學生參加全憑興趣,其成績不會成為進入名校的保證。相關機構在地方建立的奧數班,也禁止商業化。沒有中國式的奧數熱,德國學生也可以在國際奧數競賽中獲得好成績。2011年,中國在IMO中獲得總分第一名,但個人第一名的獲得者則是德國女孩麗莎·塞爾曼;德國人彼得·舒爾茨曾獲得IMO金牌,2018年成了菲爾茲獎得主。

參加IMO的國家有上百個,只有在中國,奧數成了一門「顯學」。

奧數強國不等於數學強國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羅馬尼亞大師數學賽等,是重要的國際數學賽事。能在其中獲得獎牌的選手,大都具有數學方面的天賦。

但這並不意味著獲獎選手一定會成為數學家;在這些賽事上表現傑出的國家,也不一定就是「數學強國」。

瞿振華是2019年中國參加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的領隊。在他看來,這類比賽,「只是顯示了在中學生中數學競賽的普及程度和訓練水平」,而無法體現「一個國家的數學科技水平和頂尖數學人才情況」。後者「更多地是由高等院校的水平和整體國力決定的」。他還舉例說明:

「法國是國際上的數學強國,有很多獲得菲爾茲獎的法國數學家,但是數學競賽在法國的中學生中並不是很普及。」

圖:瞿振華在國家集訓隊開幕式上講話

以訓練解題技巧和為核心的中國式奧數培訓,雖然可以讓很多孩子在奧數賽場所向披靡,但並不利於他們在數學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曾明言:

「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做題目。奧數金獎只能證明考試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問題,而奧數訓練的不是這個。只知道去做別人的題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題目。有些地方將學生聚在一起。進行專門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培訓。獲了獎又怎麼樣,……(我)教過好幾個得過奧數金獎的中國留學生,這些學生的學問太狹窄,對考試有能力,對思想沒能力,最後連畢業都困難。「

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是菲爾茨獎得主,曾拿過IMO金牌。他對奧數訓練和數學研究之間的區別,有著深切的體會:

「很多奧數獎牌得主後來沒有繼續數學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數學研究和奧數所需的環境不一樣,奧數就像是在可以預知的條件下進行短跑比賽,而數學研究則是在現實生活的不可預知條件下進行的一場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難題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問題的意願。」

奧數本身不屬於高等數學。其要旨在於,使用較為基礎的數學理論,解決一些較為困難的問題。一個在奧數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如果有意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還須在大學、研究院進行更系統的學習。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蘇德礦曾說過:

「浙大不少同學,中學時期都參加過數學競賽,還得了獎,但我在教大學數學時發現,搞數學競賽的同學,在學大學數學課時,與普通同學相比,並沒有什麼明顯差異。」

其實,那些真正在思維方式層面獲益、而非為掌握解題技巧所困的優秀奧數選手,即便不從事數學專業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領域有所成就。一如美國奧數隊領隊羅博深所言:

「美國奧數隊員有很多成功案例,有些人選擇從事數學、計算機等研究;也有些人經商成立公司,例如軟體開發公司;還有些人投身金融行業。」

一見到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賽事上成績不理想,就開始懷念的曾經的畸形奧數競賽熱,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圖:在率領美國隊奪得國際奧數冠軍後,羅博深受邀訪問白宮

參考資料

周一妍:《中國奧數隊主教練熊斌坦言:只有5%中國學生適合學奧數》,公眾號「外灘教育」2011年11月14日。

李晨:《南外「學神」提前獲得北大保送資格,聽他分享數學解題秘笈》,公眾號「金陵小記者」2016年10月12日。

周甜:《羅博深:數學很美很實用》,《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

姜曉蓉、韋嘉蓉:《杭州小學奧數培訓市場一年收入至少3個億》,《都市快報》2016年12月12日。

陳宏程、梁建偉:《中國奧數不行了嗎?金牌教練:過度培訓埋沒真正人才》,《錢江晚報》2019年2月28日。

唐聞佳:《在美國,奧數不止是華裔家庭的獨舞》,《文匯報》2016年12月16日。

劉飛:《中國隊數學競賽「全軍覆沒」,因為不學奧數?領隊回應》,中國之聲《新聞縱橫》2019年2月28日。

胡信昌、韋嘉蓉、張娜:《中國到底需不需要,學而思這樣的數學教育?》,《都市快報》2016年11月9日。

趙亞傑:《 扎克伯格的中國老師談教育:給孩子「自由戀愛」的機會》,公眾號「知識分子」2018年9月10日。

趙亞傑:《美國奧數總教練怎麼看待奧數》,公眾號「知識分子」2018年8月2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青年宋美齡的愛情觀與擇偶觀 | 短史記
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事能洗白嗎?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