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給李鴻章演示馬克沁機槍,攔腰打斷大樹,中堂作何感想?
作者:慎獨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據說有一次李鴻章出國訪問,洋人當面展示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只見一棵一抱粗的大樹幾下就被打斷。面對西方武器如此兇狠的火力,李中堂的內心我們不得而知。但震撼肯定是有的。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屢屢來犯,清軍屢戰屢敗。中國有識之士其實早早就意識到,大刀長矛是無法與先進火炮的西方軍隊抗衡的。他們利用一切機會,早早地就試圖進行改變。太平天國運動正是這樣的機會。
太平天國運動
李鴻章正是這樣一位有識之士。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得到機會,創立了一支軍隊——淮軍。
李鴻章
李鴻章對軍隊建設頗為重視,他能夠清晰認識到先進武器裝備對近代化軍隊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遺餘力地購買新式槍炮。早期淮軍中,使用新式步槍的比例超過了20%,遠高於其他部隊。隨後這個比例不斷增加,到19世紀7年代,一個淮軍營的至少裝備新式洋槍三四百支,火力是同級別湘軍的兩倍以上(當時一營大約680餘人)。
裝備機槍的淮軍
此外李鴻章還建設了獨立的炮兵部隊,至1864年,李鴻章已經有六個營的炮兵,而且裝備的都是重炮,最大的炮是108磅炮。至於像機槍這種新式武器,李鴻章更是愛不釋手,購買時相當大方。
李鴻章還很有遠見的看出,如果僅憑購買,武器彈藥難以為繼,且耗費巨大。他主持在蘇州,南京,上海建設兵工廠,製造所需的彈藥以及其他軍需。其中規模最大的江南製造局軍艦都可以造。
當時德國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急需外來資金,李鴻章很快就成了德國人的忠實客戶,堪稱中國最早的德粉。1871年起,李鴻章購買克虜伯大炮114尊,並引進生產兩百餘尊。至1884年,淮軍總共裝備了370余門先進的大炮。
李鴻章如此費盡周折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其效果如何呢?應該說,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是非常有效的。雖然淮軍僅幾萬人,但面對十幾乃起義軍仍然能連戰連捷,靠的就是先進裝備。畢竟當時起義軍最好的裝備也就是老式火繩槍,抬槍,與淮軍的西式槍炮完全無法相比。
但真正的試金石是在甲午戰爭中,然而裝備並不落後,人數佔優的清軍卻一敗塗地。平壤戰役中,葉志超棄城而逃,直接逃到中國境內。之後清軍一敗塗地,面對人數更少的日軍毫無抵抗能力。其原因何在呢?
李鴻章只知道買槍炮,卻不知道怎樣讓這些武器發揮威力。許多新式武器由於怕損壞擱置不用,等到打仗時候拿出來發現根本不會用。更致命的是,彈藥嚴重不足。平壤戰役時,清軍領到的彈藥只有標配的一半不到。而步槍火炮也因為長途顛簸有不少損壞。
清軍將領葉志超,依克唐阿等屢次催促,但補充的武器彈藥就是遲遲不到。其實不是沒有,而是由於清軍未建立統一的後勤體系,軍需部門缺少協調,各自為政。且缺少鐵路運力,運輸效率低下。
葉志超
相比之下,日軍人數不算多,但十分精鍊。仿效德國的參謀本部制度使得軍事指揮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擾。另外日軍重視後勤,所有部隊彈藥充足。其學習德國之後建立的師團制,使得大兵團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日本還設立軍校,源源不斷的培養軍事人才。
而清軍在軍隊體制上改革很不徹底。仍以舊式的編製為主。雖然李鴻章建立了以營為單位的制度,但營之上就沒有建制。每個營日常訓練尚可,但作戰時遠遠不夠。如果參戰的營過多,負責指揮的軍官就會手忙腳亂,嚴重降低指揮效率。至於軍事人才,要麼是武舉出身的舊軍人,要麼是李鴻章等大員的親戚朋友。幾乎無人理解什麼是現代化的軍隊。
被俘的清軍
同時由於缺乏先進的兵役制度,清軍兵源沒有保障,素質參差不齊,有了損失也無法補充,即使補充了也沒有作戰能力。而日軍則學習西方建立兵役制度,有足夠的預備役部隊。前線有了損失能迅速補充訓練好的兵源,保證戰鬥力不下滑。
平壤之戰結束後,日軍僅子彈便繳獲60萬發,雖然對於上萬清軍來說,這些彈藥不到一上午就會打完,但在彈盡糧絕之前就已抱頭鼠竄,清軍戰鬥力可見一斑。
回到開頭那張照片,李鴻章能理解機槍的威力,但是永遠沒搞明白為什麼人家就能造出這麼好的武器。更沒有明白,如何讓武器發揮威力,以及最終能決定戰爭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購買武器能買來一時的安寧,卻永遠買不來國家的長治久安。
※越軍水鬼偷襲橋樑,美軍往水中投彈,耳膜震裂撿回一命
※坦克,不僅僅是移動的碉堡:德軍鋼鐵部隊是怎麼煉成的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