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皮膚病」不好治?老中醫有絕招!

「皮膚病」不好治?老中醫有絕招!

小編導讀:

溫煦的春天即將到來,楊樹、柳樹、梧桐、花粉樣樣都不是省油的燈。過敏後,鼻塞、眼睛癢、嗓子疼真是令人無比煩躁!趁著剛入春,小編嘔 心 瀝 血給大家整理出一套皮膚病的外治法,抵擋皮膚病,備用不可少!

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外用藥的作用和用藥劑型,如《外科精義》記載:「夫皰腫之生於外者,內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葯貼者,有宜用涼葯貼者,有可以干換其葯者,有可以濕換其葯者,深淺不同,用藥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又如齊德之《外科精義》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皰內消也。蓋湯水有葯滌之功……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如葯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凈帛或新棉蘸藥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洗溻沐浴之。」這些都說明外用藥的治療也要辨證施治。在臨床實踐中,外用藥物治療皮膚病,如使用恰當則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否則不但效果不好,甚至發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據皮損的部位、範圍、性質以及患者皮膚的耐受情況辨證施治,合理地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和劑型,並向病人詳細說明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不然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或適得其反。

外用藥通常包括兩部分,即主葯和基礎劑型。由於基礎劑型的不同,在臨床上的治療作用會有明顯的差異。基礎劑型,即外用藥基本形態,如水劑、油劑、軟膏劑等均屬之。主葯是指有積極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具有收斂、消炎、止癢、殺菌作用的藥物均屬之。主葯決定它的藥理性能,但也與濃度有關係,主葯的作用強度與濃度成正比例。現將常用外用藥的劑型及臨床代表方劑分述於後。

一、水劑(洗方)

即用中藥煎後濾過成水溶液,可以作濕敷、塗擦、浸浴、洗滌用。

(一)濕敷

濕敷可分為冷濕敷和熱濕敷,每種濕敷又可分為開放性濕敷和閉鎖性濕敷兩種。一般說開放性濕敷多用於冷濕敷;閉鎖性濕敷多用於熱濕敷。主要適用於皮膚潮紅、腫脹、糜爛、滲出等急性皮膚炎症過程。其作用主要是通過皮膚血管的收縮或血管的擴張後,反射性收縮而達到消炎和抑制滲出的作用,又可以通過冷熱變化減少末梢神經的衝動而達止癢作用,還可以清除患部表面的污垢或刺激物。

1.具體操作

用紗布6~8層(或相等厚度的布),在藥液中浸透然後取出稍加擰擠至不滴水為度,覆蓋於患處,大小宜與病損相當。開放性濕敷每隔數分鐘更換一次(冬季可稍長一些),持續1~2小時,每日如此3~4次,每次間隔期間可塗油類藥物。閉鎖性濕敷將葯墊敷患處後,用油紙或塑料薄膜(塑料過敏者禁用,上面紮上小孔)蓋在敷料上進行包紮,每隔2~3小時更換一次,每日3~4次,間隔期間亦可塗油類藥物。每日濕敷的次數和每次更換間隔的時間應根據病變的情況而定,一般來講炎症明顯,滲出多時,更換的次數應多一些,反之則可相應減少。

2.濕敷的溫度

冷濕敷以10℃左右為宜,熱濕敷可達40℃~60℃,應注意避免發生燙傷。

3.濕敷的注意事項

應注意濕敷墊與患處皮膚緊密接觸,特別是頭面、腋窩、陰囊等處。應保持一定的濕度及溫度,按時更換,天氣熱、炎症滲出多時,應換勤一些。開放性濕敷每次更換時應將敷料取下重新浸入藥液中泡,不可直接往敷料上滴水,每次濕敷完畢後應將敷料洗凈,煮沸消毒後方可再用。濕敷的藥液最好具有殺菌或收斂的作用。閉鎖性濕敷如果濕敷墊乾燥在瘡面上不易取下時,應用藥液浸濕後慢慢取下,不可強行取下,以防損傷上皮。

(二)塗搽

即用中藥濃煎後直接在皮膚損害處塗搽,多用於亞急性或慢性損害。

(三)浸浴

全身性泛發性皮膚病,可用中藥0.5~5kg煮後將藥液傾入浴盆內,進行葯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以30分鐘為宜,注意溫度不宜過高。潮紅滲出性皮膚病應禁忌。

(四)洗滌

對於慢性或亞急性濕疹類皮膚病可用中藥煎水洗滌皮膚,既可清潔皮膚,又可達到治療作用,但水溫不宜高。

常用中藥水劑代表方劑:

馬齒莧水劑:馬齒莧30g,水1000ml。

蒼膚水劑:蒼耳子15g,地膚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參15g,百部15g,枯礬6g,水3000ml。

二、粉劑(散)

粉劑(散)是一種或多種藥物製成的混合均勻的乾燥粉末,一般具有吸收水分,乾燥皮膚,減少外界對皮膚摩擦的特點,隨各種不同的主葯可有乾燥、消炎、清涼、止癢、收斂等作用,適用於急性過敏性皮膚病的早期,局部撲粉亦可作爽身粉,或在塗擦藥膏後,上面加撲粉劑,可加強藥物的吸收和附著。粉劑因其作用表淺與分泌物混合易結成痂皮,故不適用深在性或滲出多的皮膚病。

常用代表方劑:

祛濕散:大黃30g,黃芩30g,寒水石30g,青黛3g。

三、洗劑(混合振蕩劑)

即用水和不溶性粉劑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50%,用時須振蕩均勻,所以亦稱為混合振蕩劑。在洗劑中往往加入少量甘油(約5%),可減緩液體蒸發的速度,亦可增強粉劑吸附在皮膚上。如果再加入少量酒精就可加強水分蒸發速度而增加涼爽皮膚的作用。此劑型本身即有乾燥、清涼、止癢、保護皮膚的作用,常用於急性和亞急性表淺皮膚病,適合於大面積塗擦。不適宜用在毛髮部位或濕潤糜爛的皮損面。

常用代表方劑:

雄黃解毒散洗劑:雄黃解毒散10g,爐甘石面10g,滑石面10g,甘油5ml,加水到100ml。

四、酊劑

此劑系以生藥用白酒或75%酒精浸泡,浸出其有效成分後濾過去渣而成。酊劑作用深入性較水劑強,使用方便,無明顯刺激性,有止癢、殺蟲、活血、通絡、消腫、止疼的效果。

常用代表方劑:

百部酒:百部20g,75%酒精(或白酒)100ml。

補骨脂酊:補骨脂20g,75%酒精(或白酒)100ml。

五、油劑

油通常可分礦物油,如液體石蠟;動物油,如魚肝油;植物油,如麻油、花生油等。油劑作用緩和表淺,一般無刺激性,可清除鱗屑,軟化痂皮,清潔皮膚上的葯垢,並對粗糙的皮膚有潤澤作用。中醫常用的油劑:一種是用中藥經過提煉而製成的,如大風子油、蛋黃油;另一種是將中藥置植物油中在文火上煎熬後濾過而成。臨床上除了直接外塗外,還常用油劑調藥粉外用。

常用代表方劑:

甘草油:甘草10g,植物油100ml。

六、油調劑

是用植物油或藥油調和粉劑而成,一般濃度以30%~50%為宜。臨床使用時可隨調隨用,本劑型作用表淺,有清涼、消炎、止癢、收斂保護創面等作用,適用於淺在性急性炎症或有輕度糜爛滲出性皮膚病。

常用代表方劑:

祛毒油膏:祛濕散15g,化毒散1g,甘草油30ml。

七、軟膏劑

粉劑和半固體油脂類混合製成的一種均勻、細膩、半固體的外用製劑,深入作用較強,可保護皮膚防止外界物理化學因素對皮膚的刺激,可以潤澤皮膚,使角質柔軟富有彈性,亦可軟化痂皮及保護瘡面,如果加入各種有積極治療作用的藥物,可治療多種皮膚病,為外用藥中重要的劑型之一因其能阻礙皮膚水分的蒸發,故在急性皮膚炎症或滲出性皮膚病時不宜應用。此外,軟膏內含的有效成分如京紅粉、水楊酸等可經局部皮膚吸收進入體內,通過肝腎排泄,故若大面積使用時應注意體內蓄積過多而引起的肝腎損害等副作用。軟膏的基礎葯有下列幾種:

1.凡士林

凡士林系礦物油,性質穩定,不能由皮膚吸收,也沒有吸水性,有一定的硬度,為最普通的軟膏基質。一般常用黃凡士林、白凡士林。白凡士林系由黃凡士林漂白而來。

2.蜂蠟

蜂蠟系一種由蜂窩中取得的不易皂化的蠟質(硬蠟),又稱黃蠟,經漂白即成白蠟。性質也很穩定,但必須與油類混合才能成為軟膏。我國古代多數軟膏是用蜂蠟為基質,一般沒有刺激性。現在我們用的單軟膏即由蜂蠟一份、麻油(植物油)兩份到三份混合而成。

3.羊毛脂

羊毛脂是由羊毛中提出的脂肪,無水羊毛脂中含30%水分時,稱為含水羊毛脂,不需加入防腐劑,容易滲入皮膚,又可與水混合而成油包水型的乳劑。因其很黏,故單獨使用較少,與其他油劑混合配製軟膏,不但可以增加對皮膚的滲透性而且可以增加軟膏的硬度。

4.豚脂(豬油)

豚脂亦屬動物脂肪基質,較凡士林容易滲入皮膚,但性質不穩定,易腐敗分解,遇熱易融化,目前已不常用,若用時應加入防腐劑。

5.蜂蜜

蜂蜜系一種無色或淡黃色透明黏稠液,亦可做軟膏基質,其特點為黏著性強,有一定的深入性。

常用代表方劑:

黃連軟膏:黃連面10g,凡士林90g。

清涼膏:當歸30g,紫草6g,大黃面4.5g,黃蠟120g~180g,香油480ml。

八、硬膏劑(膏藥)

硬膏劑(膏藥)是用脂肪(植物油)、蠟、樹膠(桐油)加入粉劑,經高溫熬煉而成,是我國傳統中藥的外用藥劑型之一。貼在皮膚上可借皮膚的溫度而變軟,但不融化,其深入作用較強,可完全阻礙皮膚表面水分蒸發。一般可有軟化角質,剝脫上皮,保持局部溫度,促進炎症吸收等作用。常可隨其所含之主要藥物性質而有消炎、活血止疼、祛風止癢、促進硬塊吸收等作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慢性、限局性、肥厚性、角化性、結節性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局限性硬皮病、結節性痒疹等。此外,對一些非炎症引起的增殖性皮膚病亦有療效,如疣、胼胝、雞眼、瘢痕疙瘩等。硬膏有一定刺激性,對一些急性炎症和糜爛滲出性皮膚病禁用。

常用代表方劑:

拔膏:(黑色拔膏棍、脫色拔膏棍、稀釋拔膏)群葯類,鮮羊蹄根梗葉(土大黃)、大風子、百部、皂刺各60g,鮮鳳仙花、羊躑躅花、透骨草、馬錢子、苦杏仁、銀杏、蜂房、苦參子各30g,山甲、川烏、草烏、全蠍、斑蝥各15g,金頭蜈蚣15條。

葯面類:白及30g,藤黃、輕粉各15g,硇砂9g。

九、葯捻

葯捻又稱藥線,是用棉紙、棉花、絲線等裹葯或蘸葯製成線狀,或直接用藥粉加水搓成細條而成。葯捻因其形狀細長,適合把葯直接用到瘡口上,傷面深的部位,使其引流通暢,又不損傷新鮮瘡面,防止瘡口假癒合。隨所含藥物的不同而有化腐提毒,生肌長肉,收斂傷口,回陽生肌等作用。多用於竇道、瘺管、瘡瘍潰後而不收口者。

常用代表方劑:

甲字提毒藥捻:什凈輕粉30g,京紅粉30g,血竭12g,冰片6g,麝香0.9g,硃砂9g,琥珀9g。

十、熏劑

將中藥碾壓成粗末後,可製成紙卷或葯香,亦可直接撒在炭火上,點燃後用煙熏,是中醫獨特療法之一多用於慢性肥厚性皮損,有消炎止癢、軟化浸潤、促進炎症吸收之效。熏葯有回陽生肌、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多用於慢性潰瘍、久不收口的陰瘡寒證、久不癒合的手術後竇道等。

常用代表方劑:癬症熏葯:蒼朮、黃柏、苦參、防風各9g,大風子、白鮮皮各30g,松香、鶴虱草各12g,五倍子15g。

使用熏劑注意事項:

治療慢性頑固性病損,需要有信心,堅持治療。皮損粗糙肥厚者,熏時宜濃煙高溫,應注意勿引起燒燙傷。熏完後皮損表面往往有一層油脂(煙油),不要立即擦掉,保持時間越久,療效越好。熏葯療法一般沒有副作用,但對嚴重高血壓、孕婦或體質衰弱者,不習慣聞煙味者,宜慎用或禁用。對於急性或亞急性皮損一般禁用。

了解皮膚屬於哪類疾病,再對症下藥,怎麼能不藥到病除?皮膚病知識,盡在這本好書——(小編偷偷告訴大家,這篇文章就是整合自這本書哦!)

《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是我國著名中醫皮膚科專家趙炳南、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張志禮主編,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醫生們參加編寫的一部著作。此書總結了中醫學的寶貴經驗,不僅可供從事醫療工作的專業人員使用,而且對廣大醫學愛好者也是一本實用常備的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教你急性腸胃炎期間如何調理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