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聖人之道從何而來?

古聖人之道從何而來?

古聖人的經世濟用之功,是靠什麼來完成的呢?

靠的是智慧,合於道的智慧。

《山海經·海外南經》開篇: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巧的是,《周易·文言傳》也有類似的說法: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意思是說大人的德性,要與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與春、夏、秋、冬四時的時序相契合,要與鬼神的吉兇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構成天道的運行變化,那是不能違背的自然功能。在後天而言,天道的變化運行,也必須奉行它的法則。無論先天或後天的天道,尚且不能違背它,何況是人呢?更何況是鬼神啊!

簡易之道

這樣說,是不是很難做到呢?

容易,也不容易。

易有三易:不易,簡易,變易。

道也一樣,有不易之道,有簡易之道。

先說不容易的。

白居易問道的典故很有啟發性。

白居易問道

《五元燈會》載:

(鳥窠道林)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

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

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

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心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禮而退。

大意如下:

在唐朝時代,那時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因仰慕鳥巢禪師之名,入山拜訪鳥巢禪師。 鳥巢禪師住在樹上。白居易在樹下說:「師父,您住得這麼高,太危險了。」 禪師在樹上說:「太守大人,您的危險更甚於我啊!」 白居易問:「弟子位鎮江山,怎麼會有危險呢?」 禪師說:「官場中的榮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如同熊熊大火,積薪相交。你在其中,或得意於青雲,或失意於窮途。得意則忘形,失意則生怨,難免黨同伐異,怨恨憎恚,喜怒哀樂,機心算計。種種煩惱,無息之時。又苦又累,怎麼會不危險呢?」 白居易肅然起敬,問:「請師父指點,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道:「這是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說:「三歲小孩雖然能知道,可是八十歲老翁卻做不到。」白居易一想:是啊,知道的未必能行,學佛多年,不能身體力行,有什麼用處呢?

容易之道

三皇

再說容易的。

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俱佛性。

《孟子》的《告子章句下》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南懷瑾的典故:

南師在成都和老夫子聊天,聊到《周易》里大人的這段時--

宋儒們不是主張人人可以堯舜嗎?那麼,人人也即是「大人」啊!

我便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我從來沒有把天當作地,也沒有把地當成天。上面是天,足踏是地,誰說不合其德呢!「與日月合其明」,我從來沒有晝夜顛倒,把夜裡當白天啊:「與四時合其序」,我不會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單絲的衣服,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我清楚得很,誰又不合其時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誰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難知,當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趨吉避凶,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個東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了天地,它也不可以超過天地運行變化的規律之中,除非它另有一個天地。所以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有鬼神,鬼神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規律,所以說:「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原本大學微言》

做聖人原來這麼簡單呢,那就是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

作者:高松(山海經研究院院長) 來源:《問道山海經:古聖人智慧》

聲明: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中國 的精彩文章:

楊慎:六經是五穀,山海經是山珍海味
問道《山海經》:何謂道?

TAG:文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