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鮮為人知的民族英雄,晚唐第一名將

鮮為人知的民族英雄,晚唐第一名將

全文共4221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民族英雄,他可稱上是極為閃耀的一位。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了無數輝煌的名字,被後人銘記。衛青、霍去病、班超、李靖、岳飛、文天祥、于謙、戚繼光、史可法、鄭成功……稱得上「民族英雄」的不可勝數。但是,除了這些家喻戶曉的名字,也有許多民族英雄的名字被埋沒在了厚重的史籍之中,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鮮為人知的民族英雄——張議潮。

在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繪有一副宏大的壁畫,是敦煌壁畫中最大、最經典的出行圖,這幅畫就是在中國美術史中非常著名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可以說,這幅壁畫記錄了張議潮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是張議潮一生功績的濃縮。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部分欣賞

1

英雄生亂世 矢志歸故國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從南北朝時代就開始活躍於北方高原,隋、唐兩朝都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的突厥汗國在唐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滅國,退出了歷史舞台。此後,大唐對西域的經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然而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守。為恢復長安,肅宗在靈武繼位後,調集西北邊軍平叛。安西、北庭都護府屬下邊兵和隴右、河西的唐軍被大批調往內地,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吐蕃趁機發兵攻取河西州郡,公元786年(又有777、781、787年諸說),大唐在河西的最後一塊領土——沙州(今敦煌)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提出「勿徙他境」的條件與吐蕃議和。至此,河西故地已經全部陷入吐蕃之手。

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貴族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手段令人髮指。作為唐使的韋倫與吐蕃會盟歸鄉途中,經過河隴地區,當地漢民聽聞故國來使,紛紛前來拜見,「皆毛裘蓬首,窺覷牆隙,或捶心隕泣,或東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虛實,望王師之若歲焉」。甚至還有早年隨王師出征,敗亡散落在此的耋耄老人拉住唐使,「問天子安否?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說完已是老淚縱橫不能言語。雖然已曆數代,當地漢人民眾仍然心念故國,自認為是大唐帝國的漢人子民,這為以後張義潮驅逐吐蕃,收復故土提供了良好的民眾基礎。

沙州陷落十來年後,沙州豪強張氏家中生下一子——就是張議潮。張議潮家境優越,但是自小目睹了同胞們在吐蕃人鐵蹄之下掙扎的慘狀,使得張議潮對大唐心馳神往,立志驅逐吐蕃,回歸故國。張議潮對安史之亂中橫遭陷害的名將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曾一筆一畫地抄寫《封常清謝死表聞》。為實現理想,張議潮自幼便苦讀兵書,勤練武藝。並且聯繫、吸納被吐蕃欺壓的流亡者,秘密的將他們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組成義軍,待時而動。

2

賴得將軍開歸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然而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五十年。唐王朝的虛弱導致張議潮無法從故國得到任何的援助,貿然起義除了徒增傷亡,對光復故土沒有任何幫助。於是,張議潮在煎熬中繼續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繼續默默的等待屬於他、屬於大唐王朝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達磨贊普遇刺身亡,無子,吐蕃因贊普王位之爭陷入內亂,大將擁兵互相攻伐,國勢大頹。張議潮敏銳的感覺到——時機來了!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十月的一個夜晚,一隊經過張議潮長年訓練的義軍身披重甲突襲到沙州城下,酣睡中的吐蕃守將來不及召集部下,城門就被攻破,吐蕃軍只能倉皇出逃。披堅執銳的張議潮登上城樓,仗劍高呼:沙州光復!

「率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

突襲得勝,沙州城頭扯起了「唐」字大旗,張議潮給自己的隊伍定名為「歸義軍」。一時間河西義軍蜂起,百姓們揭竿斬木,紛紛加入到歸義軍的旗幟之下。吐蕃驚慌之下派出大軍猛攻沙州,妄圖將起義撲滅。歸義軍在張議潮的率領下,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吐蕃的猛攻,甚至反守為攻,率軍克複瓜州(今甘肅瓜州縣)。

與此同時,張議潮向長安城派出了十隊使者將起義之事上奏朝廷。因河西還陷於吐蕃之手,為躲避吐蕃勢力,使者們向東北方的天德軍治所進發,在茫茫大漠和無邊草原中開始了兇險的征途。

「部校十輩,皆操梃,內表其中,東北走天德城。」

十隊使者或葬身大漠,或身死人手,先後有九隊使者不知所蹤。唯有沙洲靈圖寺高僧悟真大師率領的使團克服艱難險阻,到達了兩千多里之外的天德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

悟真大師赴長安報捷路線圖

天德軍防禦使李丕得報,立即派兵護送悟真大師一行前往長安,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出發兩年之後,風塵僕僕的悟真大師一行終於抵達了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新年的萬家燈火中,長安居民們看著衣衫襤褸的和尚,充滿好奇。

「大師從何處而來?」

「貧僧自沙洲而來。」

「所為何來?」

悟真大師整理了一下衣衫,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用盡自己全身的力氣振臂高呼:「報捷!河西大捷!節帥張議潮於沙洲舉義!歸義軍克複瓜州!貧僧攜節帥奏疏在此,奏請聖上早發天兵,義軍願隨王師兩面夾擊,共復河西故土!」

和尚有故事,但是,長安城的酒不夠了。

那一夜,長安無眠,所有人都湧上大街,歡迎這位從河西遠道而來的大和尚。那一夜人們痛飲狂歌,歡呼雀躍。那一夜,大唐帝國找回了安史之亂後百年來不曾有過的驕傲!宣宗皇帝聞報,大喜過望,他都不曾想過當此國力凋敝之時,河西的漢家兒郎仍有此彌天大勇,能在外援斷絕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就驅逐吐蕃,「關西出將,豈虛也哉」,宣宗皇帝大力褒揚張議潮的愛國精神,「詔以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使者們還在路上的時候,張議潮「繕甲兵,耕且戰」,一面積極經營河西,一面發兵收復失地。到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歸義軍先後收復沙州、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廓州、岷州等十一州(即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及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地區),河西走廊除涼州以外已盡數被收復。大唐朝廷也在武力攻勢和政治攻勢的配合下收復了吐蕃佔據的「三州七關」之地(今甘肅天水、平涼及寧夏固原一帶)。一時河西關隴遙相呼應,大唐聲威大振。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部分欣賞

大中五年八月,張議潮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唐宣宗有感於義軍的忠勇,下詔大力表彰,「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十一月,唐朝令於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河西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

3

百年左衽 復為冠裳

然而,勝利也不是輕易得來的,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吐蕃作為一個強悍的帝國,依舊在瘋狂反撲。張議潮身兼節度、管內觀察、營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軍事、行政、財經大權,經營河西地區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擔了。他繼續推行耕戰政策,大力加強守備,保衛勝利成果;同時還發展生產,以穩定河西局勢。

張議潮領導河西軍民,多次擊退了吐蕃軍的進攻。吐渾欲來劫掠沙州,張議潮得知此事後,隨即調兵遣將,主動出擊。當他率軍進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渾軍。吐渾軍不敢交戰,狼狽逃歸。張議潮揮師追擊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渾境內,活捉其宰相三人,當場斬首示眾。這一戰大獲全勝,俘虜三百多人,收奪駝馬牛羊二千頭,然後唱《大陣樂》,凱旋而歸。

在沙州北約一千里遠的伊州城西,有納職縣(今新疆哈密西北),這裡聚集著回鶻及吐蕃殘部,頻頻劫掠伊州,俘虜人民,搶奪牲畜,鬧得民無寧日。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六月,張議潮又親率甲兵,進擊納職的回鶻部族。兵行不過旬日,進至納職附近。回鶻一時無備,措手不及,張議潮指揮大軍四面圍攻,奮勇衝殺,「不過五十里之間,煞(殺)戮橫屍遍野」,回鶻大敗,「各自蒼黃拋棄鞍馬,走投入納職城,把勞(牢)而守」。這次戰役,張議潮大勝,收奪駝馬之類一萬頭(匹),凱旋而歸。

涼州(今甘肅武威)原是唐朝河西節度使的駐所,輻射整個河隴地區,不拔除這個吐蕃據點,歸義軍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為此,張議潮組織了七千人的東征軍,要徹底打通河西走廊,讓中原與西域連為一體。從公元858年開始,張議潮的部隊東征涼州,與吐蕃軍隊整整經歷了三年的拉鋸戰。咸通二年(公元861)三月,終於克複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並表奏朝廷。

歸義軍恢復河西諸郡時間圖

至此,陷沒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復。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使貞元初年失守而廢置的涼州軍鎮又得以恢復。

4

十郡遺黎 悉出湯火

河西終於盡歸唐人,卻是一副滿目瘡痍的景象。張議潮既要防止吐蕃再度反撲,又要防著北邊回鶻的覬覦,河西昔日的繁華還能再回來嗎?

他開始大力推行改革,恢復唐朝衣冠,採納唐朝制度,外以強悍武力震懾回鶻、吐蕃,內里恩威並施,徹底廢除了威脅國家統一的部落制度。

河西地區不僅僅只有漢人,更有多民族聚居,張議潮繼承了唐朝初年開明的民族政策,他制定了嚴明的軍紀法規以約束歸義軍和漢族民眾。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在他的引導下,河西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仆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東征涼州的七千東征軍中,就有大量對吐蕃上層統治者不滿、擁護張議潮的吐蕃武士。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繁華終於回來了,唐朝官員巡查河西之後在奏章中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公元866年,他率領麾下又各民族組成的騎兵隊伍西征,深入西域腹地幾千里,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台,又在廓州生擒吐蕃主將尚恐熱,將這個屠戮河西軍民的劊子手大卸八塊,傳首京師。那個百年前攻佔過長安的西域強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再不能與大唐為敵。

史載:「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5

位列三公 落葉歸根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張議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議潭去世,依唐舊制,大將在外,必有親近留質京師,已經69歲高齡的張議潮離開沙洲,前往長安為質。這是張義潮兄弟為了表示自己對大唐的忠誠而作出的決定,「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張議潮入朝後,唐朝授議潮為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並賜給田地宅第,可以說給了他很高的禮遇。

張議潮入京後,他的河西職務交給了他兄長張議潭之子張淮深。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張議潮卒於長安,享年74 歲,從而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噩耗傳至河西,萬眾悲念,四境齊哀。

因為張議潮作戰的區域遠離華夏文明核心區,加上當時唐朝國力衰微,因此,他的大名在後世竟然鮮為人知。但是,後世子孫不應忘記這位孤軍血戰,誓保國土的大英雄!

願如此英雄人物,不再沒於青竹。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大圖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真打起來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火藥桶」,是一個西方大國70多年前設計的陰謀!
美國要結束反恐戰爭?美國反恐到底是在反誰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