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清風雅集:傅抱石 作品選
中國畫家——傅抱石
(1904-1965)
傅抱石先生江西餘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於南昌市。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史研究和繪畫理論家。
少年時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鋪和裱畫店裡,先是看師傅刻字、裱畫,繼而隨師傅學習刻字、畫畫,為他後來的藝術路程鋪墊了最初的基石。後來,傅抱石免費進入省立師範附小學學習,成了附小四年級的學生,並改名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畢業後免試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學府省立第一師範。十七歲的傅抱石隻身回到章堂鄉,在親眼目睹了傅姓家族為其游鄉慶賀的熱烈景象後,傅抱石難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燈下鋪紙研墨,一揮而就《鄉居圖》,記錄了他的故里"山鄉景幽,農家無閑人"的印象。
為了表達自己對石濤的情有獨鍾,他不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還開始用"抱石齋主人"作為自己的別號。從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到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他都一一涉獵。1925年,年僅22歲的學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
在日本留學時的傅抱石先生
1926年,傅抱石從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並留校任教於附小。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徐悲鴻的鼎力推薦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赴日留學的機會,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輪船。
在日本留學時,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 1934年5月10日,在導師金原省吾的幫助下,傅抱石的首次個展《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銀座松板屋舉行不久,傅抱石的篆刻《離騷》又奪得了全日本篆刻大賽冠軍,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國。但當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時,母親已病故,傅抱石悲痛萬分。
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於1938年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隨三廳撤至重慶。1939年4月,傅抱石攜全家來到重慶,住在沙坪壩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山齋"。
表現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的主題。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1945年10月,他和全家離開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慶"金剛坡下山齋",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國第一個美術家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率領其他畫種的五名團員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進行友好訪問,在國外100天的日子裡,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後舉辦了觀摩展覽,對宣揚中國的繪畫藝術作出了貢獻。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了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展。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峰,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難寐,飲食不安。傅抱石並沒有停止創作,在杭州創作出版了《浙江寫生集》。
1963年,他專程赴井岡山、瑞金,創作了《井岡山》等一批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在家中辭世,享年61歲。
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除在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任美術史教授外,先後擔任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省分會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等職務。
杜 甫 像
李太白像
《李太白像》描繪酒仙詩聖李白花間對月獨酌的情景,把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的毫邁氣概表現得非常成功,通過李白對月豪飲的情節把他那仙風道骨,才華蓋世、睥睨一切、留連杯酒的獨特個性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
屈子行吟圖
琵 琶 行
琵 琶 行
情景交融的敘事畫本,白居易的《琵琶行》問世後,就受到了畫家的關注,不少人以此為題,表現各不相同的審美情趣。如明人郭詡《琵琶行圖軸》,在畫軸的下半部分線描兩個立著的人,一為江州司馬,二是琵琶女,立軸上部全文抄錄白氏長篇詩歌,用書法來襯補畫軸。這種創作構思著力於詩歌本身的敘事效果。
與前人的相同題材的詩意畫相比,傅抱石先生的這幅作品可謂情景交融,以「移船相近邀相見」的場面為構圖,在楓葉、荻花的情境當中,完成它的敘事風格。
佳 人
杜甫用高潔自持比興手法賦詩,傅抱石也用比興手法作畫。 佳人,自然是美人,但又不僅僅是只具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的美人。杜甫的佳人不是容貌意義上的,而是精神品格方面的。 詩聖之作的精神,深合傅抱石先生之心,那就是畫美人必先畫出有品有格的人,然後才可能是美人。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精神,好男人的首要標準是有氣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好女人則有一句籠而統之的話:女子無才便是德。德」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有相當多的消極甚至是糟粕的一面,但其中有一條,女子的堅貞與善良卻是不可替代和抹殺的,也是後人稱之為蘭蕙之質、林下高風的品格。
《佳人》的構圖簡練,實因內涵的深沉之故。
佳人倚竹,支撐身心的是內在的品格和修養。環境惡劣也好,處境困難也罷,不改的是執著與堅守。。
後 宮 詞
一切盡在阿堵中 一個紅顏未老、盛鬢堆鴉的宮女,因為失寵,在眼淚和不絕如縷的幽怨中難以成眠,而不得不坐起來斜倚薰籠直到天明,眼看著窗外前殿的輪廓在曙色中漸漸顯明。所有的失望和幽怨都寫在她的臉上。抱石先生筆下的仕女特點也全部在此。
怨 情
無端的憂傷 李白不愧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能力是如此的多樣多彩,竟然繪聲繪色地深入到一個女性的內心世界,將她那漫湧上來又一時無法理清思緒的情懷描繪得如此真切,不得不讓人為之驚嘆,與他一貫狂放、後人視之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性格大不一樣。傅抱石從事仕女畫的創作,始於入蜀以後,大概因為其時深入研究顧愷之的緣故。也因此,他的人物畫受六朝畫家特別是顧愷之的影響較大。閱覽得多,實踐得也多,傅先生表現古代女性的豐富筆墨,就不讓人感到突兀驚奇:儘管這樣,以如此生動靈活的線條再現一個顰眉蹙額、由於青春期的憂鬱而帶來無端惆悵、落寞的女子形象,也不能不使人格外感佩。
長 干 行
擘 阮 圖
阮咸撥罷意低迷
九歌圖湘夫人
九歌圖湘夫人
九歌圖湘君
九歌圖少司令
九歌圖國殤
九歌圖二湘圖
湘君涉江圖
將 進 酒
晉 賢 圖
山陰道上
柳堤仕女
渭 城 曲
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
麗 人 行
山 鬼
九 老 圖
竹 里 館
詩意畫的詩意用筆 王維的這首詩為歷代許多畫家涉獵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王維的「詩中有畫」為畫 家提供了足夠的創作空間,特別是人物獨自撫琴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與文人、畫家的追求有著更多的相通之處。
不同的畫家對詩有不同的理解。但僅作上述理解還不夠充分,在撫琴長嘯人所不知時,明月相照的實質,自然與人的對話情境,或多或少地被淡薄了,因此不少的《竹里館》詩意畫,常常只著重表現人物,將幽篁館舍置於背襯,顯得板硬而缺少應有的意境。一個不充分、不準確的人文環境,是無法與這首詩的豐富而又深邃的意境相映成趣的。傅先生的這幅作品的生動性是顯而易見的。大片的修竹幽篁,隨類賦彩,覆蓋了整個畫面,彌散出層次分明、華滋蒼潤的水墨韻味,撫琴獨嘯的人物盤坐中間,背後叢竹修篁間隱約透露出館舍檐角,營造出自然氣氛同時又有藝術情調的特殊的場景。筆墨之美,自屬精絕之品。
「修竹氣同賢者靜」,這是他的胸中之竹,是他的放逸情懷的無比生動的體現。明月在一角照耀,給這片竹林以光的映射和不同的折光,它彷彿成了有思維有生命的物體,它的俯窺與琴聲、吟嘯聲互為溝通,自然與人無聲交流,畫面的鮮活力和生命力也蓬勃起來。按照王國維的說法,境界之美是一切藝術美的本原。傅先生創造了一個別人從來沒有進入的一個人文環境,而這個環境又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原作的精神,露氣、月光浮動在疏枝密葉之間,琴聲在竹林、月光下幽鳴,它是一個與自然對話的空間,更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藝術天地。
今古輸贏一笑間
後赤壁圖
清閣著書圖
王 昭 君
打起黃鶯兒
春 光
蘭亭修禊圖
蘭亭修禊圖
蘭亭修禊圖
少陵詩意
鍾 馗
湘 君
策賬攜琴
松崖對飲
竹下騎驢
秋林水閣
天 竺
山 水
雲台山圖(局部)
終 南 山
快意的揮寫王維詩歌的氣象,是在生動性和畫面感具長的優勢中,用敏銳而又準確的筆觸大開大合,高度凝練又富有詩情畫意。最準確的評價就是蘇東坡的那句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有人說,他善於把詩寫成哲理,把哲理寫成詩。
這首《終南山》,是「詩中有畫」的一個說明,具有典型性,雄偉磅礴。它的氣勢與李白的激情率性不同,是在精心的刻畫當中表現出來的氣概,具有精緻的語言風格。
中國詩歌在描繪自然的本領上有著特殊的寫意功能。中國山水畫更是善於把這種自然景象在水墨層次中以用不同的方法,諸如「三遠」之類來加以概括和表現。
傅抱石精於此道,以長鋒皴擦出連綿不絕的群山,用一個隔水問路的行者來點綴《終南山》的畫面。
董其昌將歷代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宗,近代有人又以技法的斧劈和披麻來區分。傅抱石對於中國山水畫的最大貢獻.是不拘一切成法,創造性地用散鋒亂筆效點來表現山巒水石等自然景物,終成一家,時人稱其法為「抱石皴」。
在《終南山》中,他突破一切理論的束縛,以自在天成的抱石皴,縱橫捭合,自由而又愜意的筆觸來盡性地完成對王維詩歌的解讀。
他在快意之中,靈活自如、遊刃有餘,恰到好處地處理虛實關係。左下方兩塊墨色重,右上方兩處輕,特別醒目的濃重的墨色、墨團,與朦朧的遠山飄逸的色塊相對比,放逸潑辣的粗重線條,與柔和淡弱的細線相輝映,來摹寫「分野中峰變、陰晴從壑殊」特殊的視覺印象。
用中間部位大面積青中帶赭的雲彩,與左上角若隱若現的淡花青,呼應對襯,在空白迴環之中表現雲海幻象,有如白雲青靄。
線條有曲有直、有粗有細,墨團有輕有重,色塊有清楚有模糊,形成了不同的虛實關係,自然生動,韻律豐富,讓人看上去舒服愜意。 筆墨的極致在於點畫之間,至於隨意轉折,有意無意,率性而成。
初夏之霧
臨石濤山水
萬竿煙雨
聽 泉 圖
瀟瀟暮雨
大滌草堂圖
大滌草堂圖
山 水
客 至
酣暢之韻 這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里等待客人並與之盡歡的生動一幕,杜甫誠樸待人的性格,熱情而又不失憨厚的態度,在詩中表露無遺。興會無前的後來場面,就是把鄰居老翁也喚過來一同陪客人共飲,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傅先生對於這種景況的描繪,是以酣暢的筆墨來完成的,用粗筆畫樹畫屋畫繞宅柴籬並點染,散鋒焦墨渴筆之中卻不帶絲毫的頓挫滯礙的痕迹,而是筆筆順暢到位,再以飽含水分的墨筆暈染,創造出春天草堂的季節效果,淋漓快意。
畫幅的生動性在於「隔籬呼取」的場面,也是杜甫與客人興緻最高潮的舉止,他們興奮、歡快,興緻越來越高,已經不勝酒力了,只有請過鄰翁來「盡餘杯」才行。畫幅的經營布置有了這樣的場景描繪才顯得格外生動和飽滿。
沒有正面描畫的款曲相通的盛情場面,卻從側面道出了兩人的真誠融洽的情誼。傅先生的筆墨把握住了杜詩的精髓,又有準確到位的描繪,可謂相得益彰。
游九龍淵詩意
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
金剛坡麓
初 春
雨花台頌
《雨花台頌》,1959年作。畫面描繪在鐵干虯枝蒼松掩映下的雨花台,遠接鐘山五色祥雲,近挹長江浩蕩波濤。氣勢雄壯的山崗上,蒼松翠柏叢中矗立毛澤東手書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肅然起敬。一隊「紅領巾」拾級而上,在紅旗前導下謁陵。
山下是連綿高壓電纜和毗連成群的廠房,象徵著石城蓬勃發展的新姿。紀念碑四周蒼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紀念碑以至整個山崗氣氛雄偉博大。作者以濃墨大筆揮寫傾斜而下、夭嬌多姿的蒼松,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礴氣勢,象徵著先烈歲寒不調之節操,萬古長青之精神。天空幾抹紅雲渲染得恰到好處,起了烘托主題的作用。此畫是歷史感與現實感相融匯,境界壯闊、情思激蕩的力作。
中 山 陵
1965年作,共有兩幅。
第一幅畫面為倚山而建的自由鐘形陵墓建築群,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遞階漸高,層層上升,巍巍莊嚴,氣象不凡,予人洽氣長存、高山仰止之感。畫上主體建築群精勾密勒,細緻入微。整個建築群曲折迴旋,起伏跌宕。松林則以濃墨破筆揉擦寫成。全畫從整體入手,用概括手法,不作瑣屑刻畫。畫面色彩以墨綠襯托白色,顯然吸收西洋畫技法,顯出畫面暗中透明,烘托主題陵墓建築群。此畫風格雄渾不失古樸,幽深而莊嚴。
第二幅,原畫無題,似可題為《中山陵印象》,構圖甚為別緻:春雨瀟瀟時節,從陵左側鳥瞰中山陵全景,建築群樓台亭塔靜靜地矗立在群山環繞、萬木森森的環境中,此起彼伏,或隱或顯,山水、雲樹、陵墓建築群融為一體,寥寥數筆,氣氛烘托而出,畫面優美深沉,寓意深刻,使人一望即生肅穆之情。
梅 花 山
創作於60年代。此幅以潑墨寫大塊黑色山巒,山下叢叢紅梅盛開,清姿神韻,楚楚動人,燦如雲霧,景象熱烈。此幅吸收水彩及版畫技法,畫面富於裝飾性。紅黑色彩對比鮮明,梅花用大塊紅色艷而不俗。用筆濕潤而圓暢,反覆渲染,使畫面朦朧中有含蓄之美。
秦淮小景
觀 瀑 圖
這是一件巨幅立軸,畫面上有一疊瀑布,上端的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礴,彷彿從空而下,真如九天銀河,中間卻突然橫畫一峰,將瀑布攔腰遮住,頓時隔斷,似乎已看不到瀑布的去處。但峰勢平坦,可以登眺。忽然在這橫峰左下端,又有一疊瀑布分流而下,水勢已較緩曲。很明顯,這就是被橫峰的隔斷的那股瀑布,經過曲折奔騰,又從橫峰的左底傾瀉而出了。然後又經過一個大麴折,瀑布又轉向畫的右下端,起先仍是數股分流,直到崩崖墜壑之時,又合成一大股傾瀉而下,無復阻擋。
從整個畫面來看,見不到峰頂,瀑布就如從空而下,也見不到山根,彷彿瀑布仍是懸在空中。這樣的構圖,已經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像了,但關鍵的問題是畫中人當於何處觀瀑最為適宜?可以說這一關鍵性的情節,就是這幅畫的」畫眼」,處理不當,就會空負以上三疊瀑布的巧妙經營。抱石先生果然妙思獨運,他一反《平沙落雁》的章法,將人物置於離頂端三分之一不足的高度,即那個橫峰之上。這樣,畫中的三疊瀑布,就有二疊已經在人物所站的峰下,這個布置,可說是絕妙的一著。
畫中共有峨冠博帶的四人,兩人仰面觀瀑,其中一人負手而觀,一人舉手指點,另兩人相對而語,似在驚嘆這絕世奇景。對語的二人中,又有一人是扶杖而立。畫家沒有讓這四個人並排直觀,如果這樣,畫面又會顯得僵化而死板,相反,畫家將這四個人作了四種不同的姿態這就使這個極靜極靜的畫境,頓時有了動態,有了生氣,靜中有動,畫也就活了起來。
西 陵 峽
問劉十九
大側面和小側面的交融 這幅雪景山水畫,傅先生有個「自側面寫之」的說明。 一個什麼樣的側面呢?
隆冬季節雪壓群山,傍晚時分,烏雲低垂,眼看又要再次落雪,畫家全力營造了這個時分的天地景象:屋頂屋前、樹木柴扉,以及近坡遠山都是白茫茫一片,只有遠處山脊和小溪水邊有著較為清晰的的輪廓線,而天邊烏雲正越來越濃、越來越低地從山那面壓過來。
室內紅泥小火爐的溫暖與白雪皚皚的外部世界,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
詩寫得極富誘惑力,全文題在右上角,分明是畫景的畫外音。那句平常口吻的問話,道出了在惡劣環境下的關愛和友誼,是比酒還醇濃的情緣。
情滿三峽
傅抱石的整部唐人詩意圖作於1948年的夏天,這幅畫作於五月初五端午節,此時距他自重慶遷回南京只一年多點時間。羈留川東八年,一朝回家,那種漫卷詩書的狂喜心情還未消褪,余情依舊在心頭繚繞,他正是帶著庶幾與杜甫當年相同的心情心境,溫故知新地描繪出川回家的情景。
瞿塘、巫峽、西陵三峽奇險曲折二百多里,兩岸懸崖峭壁,江流湍急,是山水畫的最佳表現題材。長江自西斜嚮往右,漸行漸闊,在兩岸懸崖峭壁、湍急而又曲折的江面上,順流而下鼓滿風帆的小舟,將「即從」、「便下」、「穿」、「向」,迅急如閃電般的喜悅之情,一氣流注而又曲折盡情地表現出來。
畫幅的筆墨重心在右側,自右而左逐漸減輕至邊緣處,用長鋒作長線掃描,近景墨重處多橫斜皴擦,以豐富山岩翠色,左下方山頂飾一小紅房,前有旗杆勺斗,房後青松映襯,與岩下江上的飛舟形成動靜對比,挺出幾許生動和色彩。畫面也因此而結構平衡。
此圖有款:「抱石得之戊子天中節」,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記時記義,因為此構圖一成即為經典,日後他創作了多幅同樣命題的詩意畫,兩岸青山相對而出,長江一線西來,構圖大同小異,只是筆墨不同而已,可見他是如何的快意與酣暢。
《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
自河南內亂
書畫可以論世灰暗的色調,蕭瑟的秋風,畫面上幾棵樹,疏枝飄搖,風掃落葉,一片凄清之象。戰爭帶來的創痛,社會的不安寧,手足的分離,都足以讓人刻骨銘心,形單影隻的詩人荒野望月,繫念著親人,神色凝重黯然,於痛定思痛中不能自已。一個人的吊月場面,哪怕滿臉淚痕,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藝術感召力。詩意的表達需要有足夠的環境氣氛的渲染,和寫實記事的筆墨,否則就無法深深地打動人。 傅先生把白居易詩中因戰爭動亂所帶來的社會破壞情景,都作為構圖要素,把它們合理而又妥帖地有機揉和在畫面之中,寥落的田園,倒伏的蓬草,既是整個社會意義上的不幸象徵,也是個人家庭骨肉離散的見證,更是圖畫所需要的藝術元素。這是寫實的需要,也是想像的需要。這兩點,對於傅先生其實只是一種回憶的需要。
虎踞龍盤今勝昔
《虎踞龍盤今勝昔》創作於1964年。此畫為傅抱石經意之作,曾經畫過多幅。最大的為丈六匹,還有的136厘米x192厘米。畫面上以濃墨寫鐘山三峰並峙,形如筆架,以迎面巍峨聳翠的巨峰為主體,峰頂天文台熠熠閃光,山勢蜿蜒起伏迴旋,占畫面近半,有倚天拔地之勢,頗有「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明高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的氣氛。此畫是全景式構圖,結構嚴謹,層次清楚,主次得體,畫出了鐘山巍峨壯美,表現了石城天翻地覆的變遷,形象地體現了毛澤東的詩意。
畫面近處山峰松林以濃墨揮灑寫成,以濃淡表現遠近層次,近山遠水層層推遠。山中繚繞的雲霧、浩渺無際的江水,均以虛筆表現,「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畫面以虛襯實,增強了鐘山幽深、峻拔之勢。山以濃郁滋潤的墨色層次構成,具有蒼莽雄渾的氣勢,而遠處連片屋舍等則精細刻畫。
全畫形成動與靜、虛與實、疏與密的鮮明韻律感,可見作者之匠心。江面天空淡施曙紅,水天一色,有清新之感,使人精神振奮。全畫顯出壯闊的氣勢,磅礴的境界,可謂大塊文章大風歌。
芙蓉國里盡朝暉
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詞意
長征第一橋
廬 山 謠
蹤跡大化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即便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人生經歷遭受了最大一次的挫折後,也不改性情。北上回歸途經江夏時,又往浮陽(江西九江),盡興飽覽了廬山的大好風光。李白一入名山大川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特別興奮,每每按捺不住油然而生的豪情,浩然發歌。《夢遊天姥吟留別》是這樣,《古風·西上蓮花山》、《登太白峰》也是如此,多有佳篇妙作流芳百世。
仰視用筆寫山巒,近景落筆襯人物,境界開闊、筆墨酣暢,面對雲屏錦繡般的廬山,金闊二峰的回崖沓嶂,倒掛石樑的凌潤蒼蒼,他用不拘一格的抱石皴縱橫塗抹,以墨線為主勾勒峰巒峻崖的山石肌理,用淡花青和淡赭的交融,鋪陳廬山的明媚綺麗、雄奇峻峭,從而在山巒秀色里滾動並張揚了一種生動的氣韻。
登 高
空白之妙登台遠眺, 見景抒懷,讓人想起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就其中關於秋天景色的描繪,也同樣讓人聯想到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還有毛澤東的「萬類霜天競自由」。
杜甫時在夔州(奉節),處長江之濱,峽口獵獵多風,不斷有高猿長嘯之聲傳來,面對急流、洲渚,不由得抒發深沉的情懷。
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傅先生在畫幅左上方題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突出的是前半寫景部分。江邊高台,江風吹彎柳條,落葉隨風斜飄而下,隔江對岸正是渚清沙白之地。
傅抱石作山水畫常有相反相成的兩種情況,一是滿紙的煙雲,如《巴山夜雨》、《石濤上人詩意》、《雲山幽游》、《臨流濯足》之類,在層巒疊嶂中以濃墨破筆點寫茂樹叢林,淋漓酣暢,莽莽蒼蒼,層層疊疊,氣象萬千,有種快意淋漓、滋潤渾厚的飽滿;另一是空白之功,用大片的空白,表現想像的無窮,給人餘韻不盡的感覺,1942年首寫龔半千詩意《一望大江開》是如此,其後的《平沙落雁》、《毛澤東·黃鶴樓詞意》、《梅溪泛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空白是中國畫的重要手法,是淡到極處風流盡得的高明之筆。
關 公 橋
過香積寺
準確的解讀才會有瀟洒的筆墨王維的《過香積寺》,在於以恬淡寧靜的氛圍,表現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清高幽僻的意境。而內中最生動最傳神的句子,是頸聯二句。傅先生熟讀吟誦後拈出此二句為題,來再現涉荒穿幽時最為突出的感覺,表明他極高的文學素養,充分理解了這首詩的精華所在。
抱石先生用青松的「冷」和泉聲的「咽」來表現整個詩的意境,以兩株青松矗立畫幅中央,頂天立地,左旁有流水,溪中巨石嶙峋,岸上一老叟扶杖而行,右旁山丘叢樹後有廟宇鐘樓隱約可見。詩境暗藏圖畫之中,意趣流諸筆墨之外,可謂遷想妙得。
樹榦上的暖色赭黃,是夕照的映射,透過叢林的光線已全然沒有了熱力,在幽遠的環境里,有種孤懸冷落的效果,松幹上的色彩就不再是視覺上的暖色而是感覺上的幽「冷」。泉聲之咽,是因為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遷回,不能輕快流淌,彷彿痛苦地發生幽咽之聲。
這兩大因素聯袂在一起,再加上遠處飄來的鐘聲,就無形之中更增添了環境的清冷和幽危,一如「鳥鳴山更幽」一樣。
※女油畫家娟子:展現青春少女的優美身姿
※連環畫經典:安娜·卡列尼娜(三)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