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不想帶娃出門就得用騙?大人用謊言制止孩子哭泣,實則是在傷孩子

不想帶娃出門就得用騙?大人用謊言制止孩子哭泣,實則是在傷孩子

文|福林媽咪

生活,有時候並不會跟隨我們的節奏安排來進行,比如說爸爸媽媽想帶寶寶去哪裡,結果就會因為某些理由讓我們放棄帶寶寶去。

奈何,寶寶這個時候就是粘著媽媽不撒手,非要跟著去,這可難為爸爸媽媽們了。

福林兩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去參加同學女兒的滿月宴,因為其他同學約定好都不帶孩子,所以,我也只能把福林交給我媽帶著。

可是,準備走的時候,小傢伙哭鬧著非要跟我一起去。

我媽看到這樣的情況,就給福林解釋:「你媽媽不是要出去,只是去丟垃圾,我們一起去卧室換雙鞋,再跟媽媽一起去,好不好。」

然後,我媽帶著福林走進卧室,還不忘示意我配合一下她的話。

「對,媽媽去丟垃圾,你先跟姥姥回卧室換鞋,咱們在一起出去。」

看到我媽帶著孩子進卧室,我才小心翼翼的出門了。

結果晚上回到家,福林就一直粘著我,還一直質問我怎麼不等他。

這讓我意識到這樣「騙」他的方式,已經給他造成了影響,只能如實告知他我沒有丟垃圾,而是出去辦事情了。

小傢伙似乎有預料會聽到這樣的回答,然後,很失望的要求我下次出去一定要帶著他。

其實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騙」孩子的經歷,總覺得小孩子,思想單純,腦子轉不過來彎兒,正是「好騙」的時候,卻不知道,這樣的「騙孩子」也是一種冷暴力。

在這個「好騙」的同時,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也是很大的。

孩子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爸爸媽媽是寶寶最信任的人。

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寶寶來說,他們對爸爸媽媽也有一種特殊的依賴,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如果,爸爸或者媽媽因為某件事,偷偷的離開孩子,會讓孩子內心受到傷害,寶寶就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不信任。

那天回來,我雖然已經如實告知福林自己是外出,可是晚上哄他睡覺的時候又出狀況了。

我讓他自己先睡,我倒杯水就去給他講故事,結果,小傢伙「不相信」我,非跟著我倒水,然後一起回卧室。

一邊聽著故事,福林還一邊「解釋」:「我就是看看媽媽是不是去倒水,那樣我才能相信媽媽。好啦,現在我相信你啦!」

這件事情之後,我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去騙孩子。

因為一次欺騙帶來的傷害,已經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重創,再一次的欺騙只會傷害的更深。

一次次欺騙帶來的越來越多的傷害,會讓孩子對周圍的事情充滿懷疑,不利於孩子心靈的成長。

所以,如果情況不允許,我寧願不去做,也不想用欺騙的方式丟下孩子。

孩子內心會變得膽小

有時候,為了制止孩子哭鬧,大人們也會「騙」孩子。

「別哭了,再哭,外面的大狗就該叫啦!」

「你一直哭,你最害怕的電視里的那個人可就來抓你啦!」

鄰居家的一個妹妹,小時候就特別害怕《還珠格格》里的容嬤嬤。

那時候,她只要不聽話,家裡人一說「容嬤嬤來了」,她立馬就會回房間躲起來。

慢慢的,她的膽子也是越來越小,都已經上小學了,晚上去上廁所還得讓她媽媽陪著。

心理學關於恐懼心理的說法:「恐懼大多數情況都是條件反射的結果,而條件反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長期在一起出現引起的,以至於當其中一種出現的時候,人們會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另一件事情。」

就像妹妹的家人總是會用她害怕的事物恐嚇她,這就更加加重了妹妹內心的恐懼。

大人們這種用孩子害怕的事物來恐嚇孩子,會對孩子形成語言條件反射,就讓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膽子也就變得越來越小。

孩子會變得不自信

如果說大人用虛擬的人物來恐嚇孩子,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用爸爸媽媽自身來「行騙」,那絕對可以達到效果。

「別哭啦,再哭媽媽就不要你啦!」

「你再這樣不聽話,我就丟下你,不管你啦!」

可以肯定,類似以上這些話,生活中很多寶媽在生氣的時候都說過。

我們倒是一時痛快,以為說出那樣的話能「鎮住」孩子。

實際上,那些話不僅成功「鎮住」了孩子,也「鎮住」了孩子對爸爸媽媽傾訴的慾望。

孩子的思維很直接,在他們看來,爸爸媽媽說出「不要你」的話,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他們就不敢在爸爸媽媽面前表露自己。

這樣的語言,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以至於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也可能不會及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害怕會被別人否定,不敢積極的面對生活。

生活中,有太多的爸爸媽媽會這樣言語上的「騙」來「達到」預期效果。

可這樣的行為實則就是錯誤的。

爸爸媽媽只有用正確的方式,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健康「成長」。

巧用遊戲模擬離別場景

其實,孩子是可以接受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只是那種突然間的別離,讓孩子沒有去適應,才會出現大哭大鬧的局面。

生活中,我們在和寶寶做遊戲的時候,可以試著給寶寶講清楚一些規則,比如允許媽媽中途去忙別的事情,在媽媽不在身邊陪伴的時候,寶寶不要哭鬧。當然,給寶寶講這些規則的時候,寶媽們也要注意語氣,那樣寶寶也好理解接受。

如此在遊戲中經常練習分離、等待、相聚,就會慢慢減少孩子在等待中的焦慮,孩子也能慢慢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狀況。

與孩子正面溝通

很多時候,孩子哭鬧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宣洩出來,而不是嚴厲的斥聲制止。

與孩子正面溝通,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的傾聽和理解會讓孩子的內心好受很多。

同時,爸爸媽媽也要把自己的要求明確的表述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尊重,孩子一般也是會同意爸爸媽媽的要求的。

生活中,與孩子溝通,靠的可不是爸爸媽媽們的「騙」,學會有技巧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幫助的。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寶寶出生後,這5類寶媽容易「沒奶」,及時調整還有機會
為啥孩子對玩具三分鐘熱度?「喜新厭舊」才是孩子的真面目

TAG:福林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