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公布,一等獎24項,16名外籍科學家獲獎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公布,一等獎24項,16名外籍科學家獲獎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日報記者 辛聞/攝)

中國日報北京3月1日電(記者 辛聞)2018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勵大會3月1日上午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共有212項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據介紹,這些成果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面向國際前沿熱點領域,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記者了解到,今年獲獎者平均年齡為44歲,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佔比達45%。80後、90後參與的成果達189項,佔比89.2%。且在24項獲得一等獎的科研項目中,大多數為高校主導研究。

由清華大學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進納型衛星設計製造及應用」項目獲一等獎。納型衛星被認為是航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高地,研究團隊從衛星設計製造、空間微型化功能器件研製、一體化高性能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納型衛星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服務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對我國航天領域相關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由北京工業大學劉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車銑複合機床精準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一等獎。超重型機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製造亟需的戰略裝備,是國家先進位造能力的重要體現,研究團隊成功解決了超重型數控機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並重的世界級製造難題,研製出我國首台首套數控重型橋式龍門五軸聯動車銑複合機床,滿足了我國重要領域重大裝備自主研發的戰略需求,促進了我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在2018年獲獎名單中,記者發現,共有16位外籍科學家,這些科技人才以國際化視野開拓了北京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近年來,科技創新成果與醫療健康、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民生改善需求對接融合日益緊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使科技創新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引擎。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和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成果對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宏基因、分子、細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維度全鏈條建立了自身免疫病診斷模型,並發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療的中國方案和技術,相關成果在全國30多個省、直轄市的數百家醫院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自身免疫病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水平。

張烜教授表示,目前已經有很多自身免疫疾病診療的應用,包括一些發明專利。下一步轉化應用方面,需要多做一些新的研究,包括一些中成藥的作用。傳統藥物治療免疫病,應更加明確它的作用,起到恰當的效用、

「目前包括很多臨床醫院在內,都在用這些藥物,「他說。「新的靶點項目目前已經做完了,並且已經證明了藥物的有效性。」

今年年底會完成有關這項科研成果的報批,並且直接應用在臨床醫療上,張教授表示。

在研製藥物的過程中,張烜還表示,研究小組跟很多單位進行了合作,進行了為期十年的研究。

「在此之前,主要是在動物實驗中有比較多的應用,」他說。

他表示,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更是一個體系,研究是需要從方方面面,包括機制、診斷、治療各方面,有一些創新性的東西,並不是某一個點的工作。他也希望,未來可以同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多的研究。

(編輯:嚴玉潔 王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國家版權局:多部門聯合打擊春節檔院線電影盜版傳播
2018年全年吉爾吉斯斯坦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貿易額為23億美元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