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是長壽的本錢,每個人都應該趁早多攢點「肉」
很多人為了追求瘦,寧願節食也不肯通過運動減肥。這種盲目,讓你丟掉的不只是體重,還可能是「扛病」的肌肉。
眾多研究發現,與體重秤上的數字相比,從年輕時起就攢點健康的肉,尤其是骨骼肌,日後才會少生病,生了病也能挺過去。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告訴你趁年輕練肌肉的辦法,幫你「攢」夠長壽的本錢。
受訪專家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體質研究與健康指導中心主任 劉欣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主管康復師、博士後 苗欣
本報記者 | 張筱悅 趙可佳
本文編輯 | 徐文婷
骨骼肌,為你存夠長壽「本錢」
肥胖的確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有關,但過瘦時健康也會出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稍微胖點反而壽命更長。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針對20多萬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稍高於正常範圍(18.5~24.9)的老人,身體更健康;BMI值在27.5左右的老人,死亡率最低。
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近期的研究也顯示,胖一些的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所承擔的死亡風險更低。
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年老後身體需要多一些的脂肪和蛋白質來對抗疾病,而消瘦的老人缺少這些「本錢」。
「本錢」不僅僅指肥肉,更多的應該是肌肉,尤其是骨骼肌。
骨骼肌是最主要的運動器官,它連接骨頭、支撐人體,對保持姿勢起著重要作用,任何身體活動都離不開它。
骨骼肌附著在骨頭外,就像一個保護層,如果骨骼肌流失,保護層變薄,骨折和骨質疏鬆的幾率就會增加。
此外,骨骼肌還是重要的代謝器官,比如它能儲存蛋白質,當食物中的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可分解產生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供機體合成其他物質。骨骼肌也是儲存糖原的主要部位,能夠幫助穩定血糖。
若肌肉衰退,老年人站立不穩容易摔倒,死亡率升高。同時,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和自理能力也受到限制,會逐漸變得不願意出門,難以融入社會,進而引發孤獨、抑鬱等心理問題。
這些因素讓骨骼肌悄悄流失
隨著年齡的增加,細胞萎縮、運動神經元丟失、激素分泌減少,肌肉便開始衰退。
衰退一般發生在40歲後,55~60歲時會出現較明顯的肌肉流失和肌力下降,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
日本研究發現,衰退最快的是下肢肌肉。人過了20歲,上肢和軀幹的肌肉量還可能有一定的提升,但下肢的肌肉量大多呈減少趨勢。
日本順天堂大學運動醫學教授櫻庭景植表示,下肢衰退最快的肌肉是位於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它一般在25歲左右迎來巔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到60歲時,肌肉量只剩下60%左右。
以下因素也會使骨骼肌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1
久坐不動
骨骼肌遵循「用進廢退」法則,你不去刺激它,它就不會生長。
因此,長時間不運動、久坐久卧,會出現肌肉流失、萎縮、功能退化,這也是年輕人肌肉不足的主要原因。
上述日本研究表明,如果兩周不使用下肢肌肉,腘繩肌(大腿後側肌群)的力量會衰退14%,股四頭肌會衰退20%。
2
營養不良
除了運動,肌肉量還與營養密不可分。
因為肌肉的形成要經過「肌纖維撕裂—身體自動修復—形成更粗的肌纖維」這一過程,而修復需要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所以有些老人不吃肉,腸胃吸收功能差,年輕人靠節食減肥,或愛吃營養價值低的零食等,都會導致營養不良,影響肌肉的形成和保持。
3
身患疾病
疾病也是肌肉衰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經歷手術或患感染性疾病時,身體里儲存的能源物質減少,缺少某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勢必會影響肌肉的形成。
3個原則,助你練出好肌肉
在我國,大部分人不知道骨骼肌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應該儘早攢點肉,以至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迅速憔悴,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甚至無法獨立生活。
老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怎樣老去。
對大眾而言,要想增加骨骼肌或減少肌肉流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肌肉力量訓練,包括自重訓練、輕器械訓練和重器械訓練三類。
無論是哪類訓練都要遵循專業人士的指導,科學規範,動作標準。如果動作錯誤,練得越多危害越大。
疼痛是重要的警告信號,訓練中如果出現疼痛,很可能是姿勢不正確造成了拉傷或扭傷,要停止運動並及時就醫。
有時運動後會有酸脹感,兩三天內即可緩解,這是正常現象,若無法自行辨別疼痛和酸脹,可以請醫生等專業人士來判斷是否可以繼續鍛煉。
專家建議訓練時要遵從以下原則:
均衡鍛煉,有的放矢
一次完整的訓練要有8~10個不同動作,涉及人體的主要肌群,覆蓋不同部位,不能只練腿或只練臂,還要將每個部位練到位,然後再開始練下一個部位,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很多老年人認為,每天跳廣場舞運動得足夠充分,實際上廣場舞只是「活動」,對肌肉的訓練效果較差,跳一晚上也未必比得上做20次單腿蹲。
老年人要想增肌,可以在家做一些簡單的自重訓練或輕器械訓練,比如俯卧撐、蹲起、舉啞鈴等。
先練大肌群,再練小肌群
大肌肉群訓練指涉及兩個以上關節的運動,比如卧推;小肌肉群訓練則是指活動兩個以下關節的運動,比如小臂彎舉啞鈴。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運動量要超過日常活動量,感覺略微有點費勁才會有效果,一般以每周2~3次、每次間隔不少於48小時,器械重量以重複8~12次動作後就做不動了為宜。
但要注意保證動作規範,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增加次數和重量,最後再嘗試增加速度,切不可本末倒置。
老年人鍛煉肌肉時要額外注意以下幾點:
高血壓患者運動時不要憋氣,訓練前測一下血壓,如果高於平時,建議不要訓練;
患有骨質疏鬆的老人負重不可過大,動作盡量舒緩;
老年人營養合成及代謝能力減弱,因此運動期間要加強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攝入,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包括禽蛋類、酸奶、豆類、魚類等;
70歲以上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建議遵醫囑治療,不要盲目鍛煉。
此外,除了進行規範的訓練,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專家表示,外賣、智能化、機械化等現代生活方式剝奪了不少人的運動機會。人們可以適當拋棄這些便利,自己做做飯、洗洗衣,對保持肌肉功能都有一定作用。
【兩會小調查】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