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揚州地區關於揚州十日問題的專業性文章出來了

揚州地區關於揚州十日問題的專業性文章出來了

今年年初我在微信上看了一個謊話連篇的微信公眾號,其中一個人說閻崇年說揚州十日是民族融合

我沒有檢舉他們直接取消了關注,但是這件事情我一直記著。我幾年前就看了閻崇年的《清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

閻崇年教授的原話是揚州十日有待考證而不是民族融合。根據閻崇年直接的研究清軍拿下揚州之後有激烈的巷戰而不是大規模的屠城。所以我今天在我們平台上說那個人是惡意誹謗閻崇年。傳播謠言的皇漢說在後金初年東北的漢族人都死了現代的漢族人是後來移民的這點我就可以認為這個姓張的皇漢是傳播謠言因為跟我們的了解後金時期努爾哈赤還搞跑冰比賽那跑冰比賽那參加跑冰比賽的人分漢族組,蒙古族組, 滿族組。給後金種田的人裡面有漢族人 在後金攻城的人裡面前鋒基本上是漢族人,而屬於後金的滿族人只是監督他們進攻的。

根據我們在《清通鑒》的了解我們知道清朝入關的時候是殺了崇禎的太子但是沒殺明朝的宮眷和大臣老百姓無論是農民還是工匠都是照常生活的。明朝末年有旱災,有鼠疫 有傳染病 所以大部分是病死,餓死的不全部是殺死的。

我們99年版本的《江蘇歷史》教科書揚州篇中是這麼介紹揚州十日的不是屠城10天,揚州人與清軍有兇殺的實際是3天 第四天就停止了。

所以根據我們的99年版本《江蘇歷史》 明粉們嚷的揚州屠城10天歪曲事實 傳播謠言。另外我們把與揚州有關的歷史人物都拿來研究確實是沒有下屠城令。先看我們下邊揚州地區的專業性文章: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研究資料

社會發展學院 學科教學(歷史) 李艷(MZ12008)

摘要:在古代揚州歷史上, 鹽業始終是一個支柱產業, 它直接影響到揚州城市的發展。形成於明中葉衰落於清末民初的鹽商曾在揚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產生過巨大影響。清朝時期,兩淮鹽稅收入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4左右,對揚州

經濟作出重大的貢獻,同時孕育出揚州書院、揚州八怪、揚州園林等知名文化品牌,這些文化品牌又鑄造了揚州鹽商的人文精神,推動了鹽業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揚州鹽商;政治影響;經濟;儒商;青樓文化;園林

一、鹽商起源與發展

「揚州繁華以鹽盛」,其發軔期遠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漢吳王濞時期。「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而從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以來,揚州逐漸形成南北交通的樞紐和全國財貨的集散地,成為鹽運漕運的重鎮。唐代後期統治者鑒於相對穩定的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因而重視東南海鹽生產,其重臣良吏第五琦、劉晏相繼擔任鹽鐵使,先後制定榷鹽法和整頓鹽法,整改為民制、官收、商運、商銷,尤以劉晏的改革破除積弊,簡化鹽稅徵收辦法,減輕了商人負擔,促進了鹽的流通,兩淮鹽區食鹽生產的極大發展奠定了它在全國食鹽生產中的重要地位。而自明嘉靖、萬曆以後,隨著商品流通領域擴大,經濟活動頻繁,揚州也開始了新的振興,出現了繼漢唐以後的第三次繁榮。明代萬曆年間進行鹽制改革,新的鹽法制綱鹽制的推行,使鹽商們攜家帶口駐足揚州,揚州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揚州鹽業經濟又步入一個重要階段。清承明制,清政府尤給予鹽商種種優惠,鹽業獲利豐厚,積聚了大量商業資本,兩淮鹽商「以鹽富」,因而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顯赫,形成為除廣東行商、山西票商以外全國又一大的商業資本集團。

清代中葉,揚州更是兩淮鹽漕運輸的一大都會,設有兩淮鹽漕察院和兩淮鹽運使司,眾多鹽業商總寓居其地,財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清代兩淮有30個鹽場,所產之鹽集中到揚州,行銷蘇、皖、贛、湘、鄂、豫六省,皆富饒地區。揚州位於長江、運河交匯點上,清廷設兩淮巡鹽御史衙門和兩淮鹽運使司衙門於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後者由三品大員開府。據《兩淮鹽法志》,乾隆間兩淮每年食鹽吞吐量為1525900餘引(每引一般為300~400斤),成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揚州鹽商的私人財產亦很龐大,堪稱富可敵國。鹽商大戶主要有陝幫、晉幫、徽幫,並在清代迎駕「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縣誌》卷9)。高宗目睹江春實力,驚嘆:「鹽商之財力偉哉!」其時「揚州鹽商豪侈甲天下,百萬以下者謂之小商」。乾隆37年國庫總資產為780餘萬兩白銀,兩淮鹽商的總資產,亦達7000~8000萬兩。汪喜孫《從政錄》卷2、《姚司馬德政由敘》、《揚州畫舫錄》和若干著述,對兩淮鹽商與揚州經濟息息相關的狀況及鹽商所操鹽業曾產生的巨大作用和影響,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嘉慶、道光以後,兩淮鹽業急劇衰落。兩淮鹽商走向衰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既緣於鹽商本身大量奢侈性的消?費造成入不敷出,又由於封建官府的無厭搜括,?鹽引制的弊端和鹽業制度的變革,鴉片輸入的沖?擊,社會動蕩的打擊,海岸線的東移等多種社會?和自然因素的交織。最根本的原因則在於綱鹽制?所賦予的世襲和壟斷權利的取消。兩淮鹽商「屬?於一種封建性的商業資本,由於脫離了生產過程?而極其游移不定,一旦封建專賣權利被剝奪,它?就必然變成無本之木,而趨於衰亡」。清朝道光年?間,隨著政局頹敗,鹽業凋敝,內外?交困,稅課無著,清政府不得不結束同兩淮鹽商?的漫長蜜月,忍痛放棄鹽專賣制度。兩淮鹽商終?於全面破產了。

二、鹽商與封建政府的關係

兩淮鹽商?是清政府的財源所系。乾隆年間,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轄3個分司,23個場。在當時全國的11個鹽區中,兩淮鹽區為最大,產量也最高。每年運銷170萬引左右??,幾佔全國所有鹽區?額定行鹽總數的1/3。其銷地最廣,包括鄂岸武昌、漢?陽、黃州、德安、襄陽5州,湘岸長沙、岳州、常德、?衡州4府及澧州,贛岸南昌、饒州、南康、九江、建?昌等10府,皖岸安慶、池州、太平、寧國4府,及?????和州、江寧府7縣,揚州及高郵、寶應、天長、泰興?等地都是淮鹽額定銷地。如此兩淮鹽商每年可賺銀約1500萬兩,上交鹽稅約600萬兩,佔全國鹽課60%左右。據孔鼎臣《論鹽》中統計,?也可看出兩淮鹽商行鹽總額和上繳政府課銀占?全國應繳份額的比重均相當大。清中期時全國9?個主要產鹽區共額定行鹽總數為540萬引,淮南?淮北額引為168萬餘,約佔31%;全國鹽課總額?為982萬兩稅銀,兩淮課銀為607萬兩,約佔62%。「鹽課居賦稅之半,兩淮鹽課又居天下之?半」,足見其鹽業經濟「損益盈虛,動關國計」。(李?發元《鹽院題名碑記》)?

國家每有重大軍事行動,或大災大賑,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慶,揚州鹽商以「捐輸」、「報效」為名,向封建政府提供幾十萬,甚至數百萬銀兩。自清初開始,在清兵攻佔揚州城後,揚州鹽商汪文?德,為了自身的利益,帶領其弟汪文健親自至?豫親王多鐸軍營中,拿出了三十萬兩白銀稿?賞清軍。再如大鹽商江春,「嗣為商總,系兩淮盛衰者垂?五十年。乾隆中,每遇災販、河工、軍需,百萬?之費,指顧主辦,以此受知高宗純皇帝」。其助修河、賑災以及朝廷在台灣設防軍費等七項捐輸即達1120萬兩。

據嘉慶《兩淮鹽法?志》的記載,自康熙至嘉慶,捐輸次數和銀兩數越來越?多和大,自乾隆13年征討大金川開?始到乾隆60年鎮壓湖南石三保?苗民起義,揚州鹽商因軍需之捐,多達八次之?多,總計銀一千??三百一十萬兩。雍正5年?,淮商黃光德等捐銀二十四萬兩,以?備內務府公用,到乾隆55年,多的捐輸共計十五次,每次多則一、二百萬?兩,少則十數萬兩,總額達九百五十萬兩之?多?。

兩淮鹽商在對政府作出重大貢獻之餘,也同鹽官相互交結,共同取利。他們甚至通同作弊。有的鹽官將貪婪所得之錢交鹽商營運,而揚州鹽商也樂於「挾其重資交結權貴」,以謀取更大的利益。他們可以在封建官府的庇護下,用壓低鹽價收購、短秤、摻沙、故意哄抬市價等方法來獲取利潤。

三、鹽商與揚州經濟

歷史上的兩淮鹽商所操鹽業曾在揚州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鹽業為中心的鹽商經濟,拉動了其他眾多經濟行業的發展。兩淮鹽商對揚州城市發展及名都結構布局與地位、性質的最終奠定作用。明代嘉靖以來,特別是清代康乾時期,揚州?經濟的繁榮,與兩淮鹽商的投資、特殊需求和「鹽?商派」逐奇鬥富的奢侈消費,有著極大的關係。其?突出表現在對建築業、旅遊業、木材業、花木業、?糧食業、飲食業、藥材業、服裝首飾業、化妝品業?等工、商貿易行業,與漆器、玉器、刺繡、書畫裝?裱、制花、燈彩、木雕、木器等工藝美術等手工業?的資金投入或高檔次消費,驅動和推進了這諸多?行業的高速發展。

兩淮鹽業在乾隆朝達到極盛。它在揚州經濟?行業中所處的決定性地位和作用,可從反面得到?證明。嘉慶、道光以後,兩淮鹽業急劇衰落,鹽商?大困,與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商貿流通領?域和眾多經濟行業也就全面衰退,一蹶不振。其?中金融業的衰敗首當其衝。揚州大都市風光不?再,倒退為中小城市的格局。

四、鹽商與揚州文化

揚州文化大體可分為三種形態、三個層次。三種?形態即物質形態,如建築、園林、街巷等;文藝形態,為戲劇、曲藝、書畫、工藝等;觀念形態,如人文精神、風俗民情等。三個層次,即學術、藝術、技術。不是說其他城市沒有這些,但像揚州這樣,差不多每個門類都能自成一派、獨樹一幟的很少。揚州文化和鹽業繁盛息息相關,本文中以學術為例加以簡單介紹。

清代鹽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支撐國家財政,造就了巨大的儒商集團。他們通過建書院、築園林、貯圖書、行善舉等方式支持士人讀書,通過組戲班、開詩局、收字畫、辦文會等方式開闢文化市場。吳、皖、浙諸派巨子皆得其惠,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更因之而異軍突起,樹幟藝林學苑。同時,兩淮鹽商自身也創造了別具特色的商業文化,以自己的才智、見解和價值取向影響士人的學術研究與文藝創作,創造出清代學術文化的輝煌。膠州高鳳翰、淮陰邊壽民、寧波陳撰、錢塘金農、寧化黃慎、興化鄭板橋等人到揚州賣畫,揚州鹽商則成了他們最大的買主,從而培育出巨大的文化市場,鄭板橋等人則成為畫壇一支異軍崛起於揚州,被後世稱之為揚州八怪。鹽商又延請藝術家住於自己的家中,藝術家為他們設計出精美的園林。

揚州鹽商又興辦書院,給教育以很大投入,提高了市民的總體文化素質,造就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者。舊時書院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場所。一般情況下,掌院由地方政府聘任,經費由地方財政撥付。揚州書院在管理體制和經費來源上異於他地:「皆隸於鹽官,藉其財賦之餘以為養育人才之地,故餼廩之給視他郡為優」(李斗《揚州畫舫錄》卷5)。安定、敬亭、維揚、廣陵、虹橋及儀征樂儀等書院,生員經費亦很優厚,除正項開支由鹽政撥付外,鹽商個人亦時有資助。如馬秋玉於雍正十二年(1734)助建梅花書院,築講堂5間、號社64間。汪應庚於乾隆元年(1736)捐資5萬金重修學舍,並以113萬金購學田,歲入歸學宮。江春也「加意於書院、養老院、育嬰堂諸事,每發一言,畫一本,群商拱手稱諾而已」。由於經費充足,待遇優厚,知名學者紛紛前來講學。王步青、姚鼐、厲鶚、趙翼、杭世駿、全祖望、蔣士銓、王喬林等人先後任各書院掌院。名師執教,高徒輩出。生徒助學經費豐厚,更為其他書院所莫及。

據《兩淮鹽法志》載,「在院諸生分正課、附課、隨課。正課歲給膏火銀三十六兩,附課歲給膏火銀十二兩。」當時府學教官俸銀僅31兩多,書院獎學之舉確實給有志之士提供了難得機遇。興化貧士顧九苞入安定書院,專攻《毛詩》、《三禮》,成為揚州學派起首人物。九苞的表侄任大椿亦入安定書院,業滿後考中進士,任禮部郎中、監察御使,協修《四庫全書》。江都汪中生於「酷貧」之家,後入安定書院,與掌院杭世駿論學,得其褒獎,終博通《書》、《禮》、《春秋》、《爾雅》,成一大家。江都焦循本極貧寒,亦入書院,終淹通於易學、歷算、聲訓、詩文、戲劇,有「通儒」之譽。「海內無匹」的文字學家王念孫和經學家劉台拱等人亦出於安定、梅花二書院。「安定、梅花兩書院,四方來肄業者甚多,故能文通藝之士萃於兩院者極盛」。任、顧、汪、焦、王、劉皆為揚州學派重要成員,阮元更成為一代儒宗、揚州學派集大成者。其他著名學者如段玉裁、洪亮吉、孫星衍、王應馨等皆曾於諸書院就讀。

揚州鹽商對書院教育事業的投入,結出豐碩的成果,至今被人們所稱道。其時商人在經濟上支持文人,文人也在內功上支持商人,強化商人的競爭能力。揚州書院為鹽商子弟培養出一批經世致用之才,有的成為儒商,有的步入仕途。揚州八怪的書畫創作、疊石造山,美化了鹽商的居住環境,提高了他們的文化品位、社會地位。八怪的代表作家鄭板橋在窮困潦倒之時得大鹽商馬秋玉資助,從而在揚州立足。他看到工商業者的社會作用,便大膽提出改變「士農工商」的社會成員排列順序,說:「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為四民之末」。(鄭板橋《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載《鄭板橋集·家書》)後來他到山東做官,出告示保護各煙行商人的合法權益。阮元遍校群經,任兩廣總督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開啟洋務之先河。

五、鹽商與揚州青樓文化

萬曆二十五年,王士性在其名著《廣志繹》中說到,當時的天下商品集散地有十數處,廣陵姬妾竟然也被列入物產土貢之榜,與維揚鹽斛、淮陰漕糧等相提並論。這是耐人尋味的一種社會現象。發展到清代,伴隨著鹽商財力的如日中天,「千家養女先教曲」,更形成為揚州城市的普遍風尚。廣陵青樓文化的繁榮,突出表現為「養瘦馬」風俗的盛行。

白居易有「鹽商婦」詩,曰「本是揚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養瘦馬」一詞也出自香山詩,所謂「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載間,已聞換一主。借問新舊主,誰樂誰辛苦」顯然,這只是詩歌的「興體」,殆非實指其俗。撰諸實際,蓄養雛姬,教以樂藝,長大即為人妾,原是江南吳中等地風俗,自宋代己然。明代揚州的青樓習俗,也主要源於金閻。不過,「養瘦馬」風俗的形成,應當與大批鹽商集聚廣陵,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徽州俗例,人到十六歲就要出門做生意。因此,男子年滿十二、三歲,就得完婚,然後外出經商,有時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返鄉省親。績溪人胡適曾回憶說,徽州當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俗諺,說的便是這種情形。為了滿足長期獨身生活的生理需要,新安商人在娶妾、宿妓方面,一反吝嗇故習,不惜揮金如土。許多鹽賈暴發橫財以後,終日花攢錦簇,恣情漁色。

隨著徽商財富的急劇膨脹,追芳逐艷的故習,愈益變本加厲。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揚州娼家別出心裁地訓練雛姬,讓她們在待人接物時能掌握分寸,趨侍嫡長,以保證日後閨閫安寧,無嫡庶紛爭之擾。故此,維揚姬妾多能自安卑賤、曲事主母。輾轉相習,積以成例,於是,揚州姬妾成了納寵者競相聘娶的理想人選。「要娶小,揚州討」,在大江南北盡人皆知。到萬曆前期,更是蔚然成風,成為舉國上下競相趨逐的時髦風尚。例如,在福州,應試及第的詩書舉子,分到江蘇做官,首先想到的就是穿湖綢,娶揚妾。甚至連皇帝也沒能例外,崇禎的寵妃田氏,便是來自邗上的漂亮女子。朝初年,也曾有朝廷使者奉旨到揚州買女子的傳聞。順治十三年,荷蘭使者率隨員晉京,沿途採風間俗,得知維揚不僅是富庶繁麗之鄉,而且因該地美女如雲而出名。她們的氣度優雅嬌美迷人,遠勝其他地方的女子。於是,廣陵之姬分的秀色艷名,也隨著尼霍夫的《荷使初訪中國記》,而遠播域外了。

事實上,早在明代後期,揚州城內每天靠介紹「瘦馬」生意謀生的,就有數百人。這些牙婆終日耽於搭橋牽線,忙得不亦樂乎。揚州娼家以此為奇貨,市販各處童女,加意裝束,教以書、算、琴、棋諸藝,藉以待價而沽。初買不過十餘緡,嫁則高昂其價,多達數百緡。因此,「養瘦馬」之風,在揚州愈煽愈熾,「以致四方商賈宦遊者,買妾皆稱揚州」。萬曆時人沈德符曾親眼目擊,當時每天由廣陵關而出的鼓吹花輿,幾乎是日夜不絕。對此,清初官員曾加嚴禁,痛打、懲革官媒囤戶,鄉仁勒石於小東門瓮城,昭示百姓,但收效卻甚微。

六、鹽商與揚州園林

在鹽商積累巨大財富的過程中,他們也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住宅,其規模和豪華程度勘稱天下第一,其住宅常常與園林相連使兩者成為有機整體,這種建築形式在今天被稱為住宅園林或宅園,所謂「園林多是宅」在此得到充分體現。清代的揚州,大小鹽商們在城內外築有62座第宅或別墅園林。鹽商園林的規模湧現,一方面,是鹽商追求奢華生話、以園館士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受其「上交天子」、謀求社會地位的驅動。也正因此,揚州鹽商園林風格獨特,在遵奉疏淡、雅朴的同時,為恭邀宸賞、誇侈斗糜,園林又多仿作「京式」、「宮式」,甚至慕求西方異域風采,顯露出濃郁的富貴習氣。揚州鹽商住宅園林是歷史性民居的典型代表,它集建築、藝術、文化、民俗等為一體,展示了匠心獨具的造園方法,珍藏了眾多精美獨特的地方工藝品,並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揚州保存了大量的鹽商住宅,其中少數園林如個園、汪氏小苑等得到了有效地保護和開發,揚州也因此成為聯合國人居獎獲得城市。

盛極一時的兩淮鹽商,曾經在揚州歷史上寫下輝煌而厚重的一筆。雖然其風光早已不再, 「成也在鹽,敗也在鹽」,清末民初鹽商的破落與解體業已無可挽回。

作為一個具有腐朽性、寄生性、消費性和依附於封建統治階級的階層,兩淮鹽商又是集多面性、複雜性和矛盾性而不乏積極。總之,鹽商的對揚州當時和後世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及生活習俗等領域深遠的影響,是值得人們加以重視和具體分析的。

根據《清通鑒》的閱讀或聆聽佟駿的FM我們可以知道大部分領土是明朝將臣自願投降的。我們了解的高傑是淫毒兇殘老百姓聽說高傑了是很高興的。高傑屠百姓的次數其實也蠻多的、我們不應該美化清朝但是也不應該說清朝初期死的人都是清軍殺的。我們之前說過了不少人是病死餓死的還有不少人是被明朝人殺死的。

我們今天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說一句閻崇年教授是被蝗漢污衊的。清朝在統治的過程中是有錯誤但是哪個統治者沒錯誤?

本文由蜻蜓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薩滿面具的分類與原始功能
這些畫最能還原真實的老北京!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