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父母不聽你的話?

為什麼父母不聽你的話?

我記得以前做過一個夢,夢見在一場火災中,大家都在逃難。我本來想往外跑,但是有兩個人在睡覺,所以我拚命叫醒他們,想帶他們一起走。

後來我想這個夢,確定這兩人就是我父母,而火災,也許就是「三界火宅」的隱喻。

儘管我的初發心是好的,但是我實在太差勁,對父親還好,對母親,通常會因為很小的事情而和她頂撞。

其實我有很多機會,可以帶她去皈依的。比如在濟南的時候,有一位師父特別熱心地給人受三皈依,我爸爸、小姨和表弟都在那裡受過。(參見《你陪我長大,我陪你皈依》《不要輕易說家人「剛強難調」》)而我幾次想讓我媽媽去,她都不肯。但其實,母親的為人特別好,儘管不是正式佛教徒,但是五戒基本上都能做到,而且經常熱心助人。

為什麼母親不聽我的呢?最近,我終於想明白了……

為何總是誤傷最親近的人?

很多朋友給我的評價是:溫婉。然而我自己清楚,對於最親近的人,常常脾氣很暴躁。

寒假期間,孩子在父母家小住。臨近開學,媽媽帶著我孩子,坐火車來到我所在的城市。我到火車站去接,然而我沒有給媽媽打電話。一方面,我覺得她應該知道我會去接她的,而且我一直在和爸爸聯繫。另一方面,她拿著那麼多行李,又牽著小孩,我擔心她接電話會手忙腳亂,所以我就想著直接在出口處等著她們。

誰知道,左等又等,還是沒見。再等我打電話,她們居然已經出來了,走到公交站去了……我又急又惱,想到媽媽拿著那麼多行李,還牽著孩子,就很懊惱。走了好長一段路,見到她們,我就大吼一通,為什麼不讓我接站!媽媽見到我也大吼:「我哪裡見到你了!電話也不打一個,我怎麼知道你來了!你這麼大脾氣,是不是很討厭我來!」

我拿過一部分行李,牽著孩子在前面走,媽媽遠遠的落在後面。過了一會兒,我平靜下來,才想到要停下來等一下媽媽。

後來坐上車,她又開始數落我,這個時候,由於我已經沒有怒氣了,所以接受她一切批評。我也覺得錯誤完全在自己身上,怎麼沒有打個電話呢?她又不沒有特異功能,為什麼不需要打電話?

後來我又想,那天之所以很生氣,主要是對自己的。我想起了《追風箏的人》里的阿米爾的哈桑,前者一直受後者的包容和照顧,但是後來阿米爾卻越來越不敢見到哈桑,甚至通過誣陷的手段來試圖讓父親解僱哈桑一家……其實,是因為哈桑的存在,映照出阿米爾內心的懦弱、無能,所以他把對自己的憤怒遷移到哈桑身上。

又想到,我通常習慣於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鍛煉「藝術表達的技巧」。比如,通過寫作練習,讓讀者通過我的文字來體會到我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通過不斷地調節相機上的各種參數、反覆地觀摩別人的照片、ps自己的照片,努力使觀者能夠通過這些照片來體會到我想表達的美;我還喜歡研究如何通過控制演奏時手指的力度、節奏的變化、聲音的高低起伏來表達「琴聲如訴」,讓聽者通過聲音來領會我想傳遞的情感……

這些都是需要反覆練習的。因為一個人懷有強烈的情感,並不意味著別人就能自動領會。就像初學寫作者,儘管內心懷著強烈的情感,但是往往只能藉助通篇的感嘆號以及口號式的吶喊的表達,而這一切只會讓讀者覺得蒼白和幼稚;而初學樂器的人,內心的情感也許十分美好,然而用樂器表達出來時,卻是吱吱呀呀,不僅不優美,反而通常是比較刺耳的噪音……所以我們才需要專業的技巧以及反覆的練習,才能夠精準地表達出來。

但是,我忽略了,其實與人的交流,尤其是與親密的人交流,也是需要類似這般的訓練,才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內心。而我們通常以為,這是不需要訓練的,是無師自通的,所以常常就像一個初學者那樣,讓別人難堪,讓自己痛苦。

諷刺的是,前陣子我還想學大提琴,因為它的聲音沉穩、溫婉又大氣。可是通過火車站的小事,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更迫切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讓自己在與母親交往時能夠更沉穩、溫婉和大氣!

為什麼父母不接受禮物

任何事情,只要認真研究,就會發現其中的門道還真不少。比如哄老人開心,我找到了不少專門的教程。其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是我覺得很困惑,卻從來沒有想過答案的。

比如,為什麼父母總是不願意接受我的禮物和錢?儘管我的收入比他們高,而且工作也不算很辛苦,可是如果我給了他們錢,他們會加倍地還給我。我以前總會理解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都已經有了,所以不需要額外的錢了。

但是專業的分析認為,父母不願意接受孩子的饋贈,一是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直都保持著強者的形象,而如果接受了孩子的禮物,似乎就顯得「自己是需要孩子幫助的弱者」,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就通過拒絕孩子的禮物來維持自己的「強者」人設。同理,父母也特別不希望承認自己身體虛弱,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已經是越來越明顯的事實。

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太強調父母對子女的犧牲精神,覺得孩子的錢應該留給自己花(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錢也確實是稀缺資源,生活中總會有需要用錢的地方),而不捨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

還有更深層的一個原因是,父母如果接受了禮物,就相當於接受了子女「用物質來代替時常探望」的心意,因此,父母就希望通過拒絕禮物,來讓孩子心裡仍然懷著一份愧疚感,從而可以經常來看望他們……

你看,「如何讓父母收下禮物」問題,別說解答,就是單單分析他們內心的想法,都有這麼多細緻幽微之處。我覺得自己需要補的課太多了。

表揚父母,也有學問

我對父母的表揚,可能最多就是——當媽媽問我一件衣服穿在她身上怎麼樣,我會說「挺好看的。」

然而現在才知,這是一種最不走心的表揚了。心理學家 Adele Faber 把這種表揚稱之為是 「評價性表揚」,就是說你的表揚內容,是直接給一個價值判斷。這種評價性表揚,用在小孩子身上可能會讓他們高興(事實上,現在對小孩子的表揚也提倡要「更具體」,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可是用在成年人身上,多半會讓對方覺得敷衍。

正確的聊天方式應該是怎樣的?蔡康永在情商課里舉的是一個誇老年人用某個app的例子。我試著轉換成我媽買衣服的例子。正確的誇獎方式是:「老媽,您怎麼想到嘗試這種風格的衣服?怎麼找到的?想不到您這麼跟得上潮流!以後要是看到這麼新潮的衣服,也給我推薦一下唄。」

這樣的表揚,就遠遠比「你穿起來很好看」要走心多了。首先,表揚了媽媽的行為,而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我們誇獎的是老媽眼光好、願意嘗試新事物,所以其實是表揚她的品味好,與時俱進。

表揚的第二件事,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誇獎老媽很潮,就是在鼓勵她:我一直在注意你哦!你這麼做,讓我覺得,我的媽媽跟別人不一樣,所以讓我很開心。

接著,我們說描述性表揚的第三件事,要描述行為的影響。比如我們跟老媽說,你以後有什麼好東西,要記得推薦給我!這是在說:媽媽你還可以為這個家庭帶來不同的價值。所以你還沒有老,你還有用!——而這,是老人最在意的。

父母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有一個人生進度表的小程序,可以看到母親的「剩餘電量」,已經不多了……

現在我終於明白,「隨順」是相互的。平時我總是不隨順母親(比如她給我買的衣服,我總是嫌棄,不願意穿)。所以,當我提出讓她去某地時,她也不願意。

如果我能早點學會「描述型表揚」,能早點學會用善巧的方式送她禮物,那麼,我們不是能夠早點建立更好的情感聯繫嗎?如果那樣的話,估計她早就已經皈依了吧!至少,她內心的安全感與愉悅感,要比現在要好很多……想想以前錯過的機會,實在太后悔了。

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更藝術地和母親相處。因為,她留給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學堂 的精彩文章:

緣分,來自曾經的付出!
佛陀與驕女

TAG:如是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