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躲避手榴彈的正確姿勢:第二是跳,第三是躲,第一是?
常見抗日電影中,手榴彈一來,士兵往地上一趴,就安全無恙地躲過了襲擊。
現實情況是這樣嗎?
正確的躲避手榴彈殺傷的姿勢是啥?
我們來聽兩個抗戰老兵談談。
(配圖)
一、手榴彈來了,最實際的躲避方法是「踢」
李書和,1925年生於河北省南皮縣,1939年14歲參軍抗日。
他說,侵華日軍為加強對佔領區的控制,常在鐵路和公路網路的重點地段,設一個炮樓。
而摧毀這些炮樓,就是李書和的任務。因為他在部隊是一個機槍手。
李書和說,這樣的任務,當時被稱作「拔釘子」。
每次拔釘子,都是仰攻,需要挖掘大量的戰壕作為掩體。
這樣,站在半人高的掩體里射擊,就不容易被敵人子彈射中了。
然而,在戰壕里打仗,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應對敵人投進來的手榴彈。
在平地,如果看到敵人的手榴彈飛過來了,即便剛落下那一瞬間,如果著地即炸,你完全可以跑開,或者快速滾開身體,避免被炸傷。
但在戰壕里,一炸一個準,跑都跑不及,怎麼辦呢?
(抗日軍人投擲手榴彈)
2016年,91歲的李樹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出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他說,戰壕裏手榴彈殺傷力翻倍,為此,作為新兵的他,和戰友們學了一招:「踢」。
就是在手榴彈落下那一刻,用腳快速向兩邊踢走,戰友們相互接力,能踢多遠算是多遠。
一腳踢開,並迅速向另一側卧倒。這是戰壕中最現實、最有效,也是最無奈的方法。
它的弊端很明顯:
1.踢不幾下總會爆炸,能否躲過被炸傷,全靠運氣;
2.手榴彈如果延時短,落下就爆炸,誰也踢不成。
但據老兵的說法,當時日軍的手榴彈,好像有足夠的延時時間。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手榴彈的延時,足夠你有時間躲避嗎?
(配圖)
二、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能撿起來再扔過去嗎?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問手榴彈的延時時間是多少。
據研究,日軍步兵在二戰期間先後主要使用2種型號的手榴彈:91式和97式。
它們分別是1931年生產和1937年生產,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
(日軍97式手榴彈)
前者91型手榴彈,是一彈三用式的,即可手擲,可彈筒發射,也可以槍頭掛擲彈器發射。
多性能就帶來小弊端,其一個死穴就是:延時太長,長達7秒。
一份昭和11年,即1936年的日軍報告稱,「步兵在用手榴彈攻擊30m外的目標時,合適的出手時間是磕燃引信後再等3—4秒」。
延時三四秒再投擲,這就出了問題:
如果是人手動投擲,時間還好把握;
如果是投擲筒,由於操作多了一個裝彈的環節,這個時間就把握不精準。
(中國軍隊投擲手榴彈老照片)
所以,日軍為避免自傷,可能會提前扔出去。這樣,就有被撿起扔回來的可能。
97型,改革了這種弊端,取消了推進葯柱體,只用手擲。引信時間也壓縮為4—5秒。
如此以來,手榴彈在幾十米一落地基本就爆炸,絕少出現被撿起來再扔回去的機會了。
那麼,遇到這樣的手榴彈,該如何避免殺傷呢?
(日軍制的投擲手榴彈動作)
這就是今天說的第三個問題了:
三、平地上如何避免被手榴彈炸傷?
抵禦手榴彈,首先要認識手榴彈
手榴彈名字咋來的?
手榴彈之所以叫「榴彈」,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它的長相和爆炸後的自然狀態,呈現出與人們常吃的水果——石榴極為相似。
研究稱,其名源自十七八世紀的歐洲。
(德軍和手榴彈)
手榴彈誰發明的?
我們知道,炸藥是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發明,而手榴彈的發明,卻不是他,而是我們china——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發明者。
把手榴彈技術提升的,是二戰的日本,他們發明了剛才所說的一彈三用。
另外,在外形上,如剛才所述的91和97式手榴彈,他們都特意縱橫切凹槽,爆炸時更易形成石榴籽一般的顆粒,有利於爆破後擴大殺傷力。
(中國造手榴彈)
手榴彈作用有多大?
手榴彈以其體積小、攜帶方便、造價低廉,成為步兵三大基本裝備之一(另外兩個是步槍和刺刀),也是中國抗戰中主要武器之一。
據研究統計,整個抗戰期間,約40萬名日軍死於3000萬枚手榴彈之下。被成為「手榴彈雨」的戰術,一度令日軍聞之膽顫心寒。
(配圖)
認識手榴彈,需要解剖手榴彈
手榴彈由三大組成:彈體、裝葯和引信。
彈體決定著威力,有金屬的,有塑料的,還有玻璃的;
裝葯決定著用途,有催淚的,有燃燒的,有殺傷的;
而引信決定著延時,有延時引信,有碰炸式引信。
二戰中,中國、蘇聯和德國,用的多是木柄型手榴彈,而日本美國和英國用的多是無柄型。
此外,手榴彈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十幾種叫法:進攻型、防禦性、破片型、拉髮式、擊針式、碰炸式……
(不同的手榴彈)
手榴彈最大的殺傷力,產生於爆炸那一瞬間,裡面的彈片和碎片會變成萬千子彈,向四周飛濺「發射」。
同時,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核心範圍也足以把人體摧成齏粉。
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碎片飛濺、紓解衝擊波,就是抵禦手榴彈殺傷的關鍵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視劇上趴下躲避手榴彈的方法,並不可取。
(手榴彈構造)
躲避手榴彈的正確姿勢,記住3個字
舉個例子。
王育彬,是江蘇省泗陽縣新袁鎮抗日老兵,91歲時他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了一次攻城的經歷。
那次,由於守城敵軍火力太猛,作為突擊隊員的他和戰友,只好趴在草地上暫時隱藏起來,等待友軍過來。
(王育彬老兵)
這時,敵人瞧不見我們,便用手榴彈襲擊,「手榴彈『呼呼』地飛過來,我下意識地抱住頭,手榴彈落在我旁邊,也不敢動,因為怕暴露。」第一顆手榴彈,炸傷了老王的右手指;第二顆手榴彈爆炸,右腿被炸傷;第三顆手榴彈,把他屁股上的肉炸掉一大塊。
3枚手榴彈,都沒有落在老王身上,在旁邊不同遠近的地方爆炸,英勇的老兵身上均落下了戰傷。
可見,單純趴下躲避手榴彈,是不靠譜的。
(配圖)
應該怎麼躲避呢?
老兵說,最安全的抵禦手榴彈的方法,是一腳踢開後,向反方向跳進戰壕。
如果沒有戰壕,就找掩體掩護,躲在後面,以阻擋碎片和衝擊波。
這就是躲避手榴彈的正確姿勢——「一踢二跳三躲」法。
=============
文獻參考:
胡志強等《李書和 作為一名機槍兵的抗戰歲月》(《工會博覽》2015年24期)
《宿遷91歲老兵憶抗戰:手榴彈在身旁爆炸我都沒動》
於文宗《抗戰時期的兵器工業》,(《國防科技工業》2005年第8期)
※「雜牌軍」抗日,作用有多大?日本軍隊中有記載
※抗日期間投敵的最高級別將領,為何甘願當漢奸?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