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有圖有真相——無癥狀也要做腸鏡!

有圖有真相——無癥狀也要做腸鏡!

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發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癥狀,所以很多患者一經發現多數都已到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

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調查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而腺瘤息肉是腸癌的主要元兇。

由於大腸癌的潛伏期特別長,早期癥狀隱匿或沒有癥狀,因而對於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篩查(主要是結腸鏡)顯得尤為重要,無癥狀的人群也要儘早做一次腸鏡檢查。

下面兩個病例都是無癥狀體檢發現的早期結腸癌。

病例一

患者男性,75歲。無明顯不適癥狀,例行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處發現一枚長蒂息肉,範圍約1.5×1.5×1.0cm。

NBI仔細觀察發現局部腺管排列紊亂,考慮局灶惡變。

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後,病灶抬舉明顯,其周圍黏膜可見明顯的「白斑」。

圈套器下壓後切除病灶,切緣距病灶基底約8mm。

鈦夾封閉創面。

病理顯示絨毛狀腺瘤,局灶癌變。

病例二

患者男性,50歲。無明顯不適癥狀,聽別人說年紀大了應該做個腸鏡檢查,故行腸鏡檢查。

直腸、乙狀結腸及升結腸可見多枚廣基、帶蒂息肉樣隆起。其中乙狀結腸一枚息肉表面發白凹陷。

NBI觀察腺管結構消失,同樣考慮惡變可能。

同樣圈套器下壓後切除病變。病變基底距切緣約1cm。

病變切除後創面。

鈦夾封閉創面

病理結果顯示息肉癌變。

兩個病例皆無明顯的不適癥狀而來行腸鏡檢查,並且都發現有癌變的息肉,經過內鏡下擴大切除,獲得治癒。這就是內鏡醫生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挽救更多的生命!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經歷這個過程:

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

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並及時切除掉,以絕後患。

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

所以,腸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如不及時發現並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只要及時做個腸鏡,在它惡變之前逮到它,就能有效預防。

以下幾種情況,無論有無癥狀,都儘早做一次篩查:

作者:胃腸病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四·守家顧業
魏來教授:2018年丙型肝炎研究主要進展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