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郭靈鳳:歐洲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郭靈鳳:歐洲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今天的歐洲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發展、全球化潮流都影響著未來教育的走向。教育無疑是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首先,信息技術、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等科學技術需求的轉變,對國際人才儲備構成了挑戰。今天的學生在學校掌握的知識是否與未來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匹配?也就是說,今天的學校學習是有效的嗎?

其次,大範圍甚至大規模的國際、國內移民,使歐洲國家人口構成中的種族成分越來越複雜。歐洲各國學校不得不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必須有能力應對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及其家庭。多元文化衝突在學校教育領域表現得比其他領域更為突出。

再次是教育公平問題。全球化發展伴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而且這種地區差距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更容易凸顯出來。

沒有一種完美的教育制度能完全回應這些挑戰。歐洲各國的教育部門決策者、學校教師、教育研究者、家庭和學生都在反思、改革、試錯中尋找通往未來的出路。

技術助力教育發展

當我們暢想未來的時候,技術是關鍵因素之一。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媒體、AR人工智慧突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使人類歷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其意義不亞於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傳播、交流的影響。「沒有圍牆的教室」正在成為現實。學生們可以在互聯網上便利地獲取研究資料、利用優秀的教育軟體按照自己的步調安排學習,也可以選擇大學的網路課程,並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同學討論同一個熱點話題。遠程教育的概念延伸了,其不僅僅是原來意義上的通訊教育培訓,而是涵蓋了網路直播課程和鄉村學校教師線上培訓等更為豐富的內容。在高等教育領域,讓學生、科研人員和教育機構之間實現全球性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促進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發展

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幫助下,理想中的未來學校是個智慧校園。未來的學校沒有圍牆,它是社區學習中心,是全世界的資訊連接點。它包容婦女、女童、殘疾人、老人、新移民等各種人群,並且為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提供終生學習的機會。同時,未來學校還將吸納社會上各種各樣豐富的資源,與社會最新的發展變化保持暢通交流。未來的學校「以社會為課堂」,以全世界為校園。

重回人文主義教育

但是,技術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製造了新的更為棘手的問題。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熱點中的熱點。人們一邊熱衷於討論萬物互聯、AR技術,一邊擔心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包攬未來的一切工作。未來,哪些工作不會被機器人取代?人們對未來勞動力市場進行討論,同時也就是在對當下的學校教育進行反思。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以下簡稱《報告》),為世界教育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報告》提出,「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報告》批判了人力資本理論體現的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價值觀,重新回到了人文主義價值觀。《報告》強調經濟發展必須遵從環境管理的指導,必須服從人們對於和平、包容與社會正義的關注。在《報告》序言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堅信:「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綜合框架的關鍵。教育是人類努力適應變化、改造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核心。」

中國學者也有類似的觀點。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要想用人類智能戰勝人工智慧,必須「堅守人文主義的價值和立場」。他在LIFE教育創新會議主題演講中引用了蘋果公司CEO庫克的一句話:「我不擔心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而擔心人會像機器一樣思考。」人類優於機器人的特點是什麼?是比試解題的速度和難度嗎?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迫在眉睫。

重回人文主義教育,未來教育註定不能僅僅是「一塊屏幕」能解決所有問題。學校教育是社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不應只是個人的事情,作為一種社會經驗,需要與他人共同學習,以及通過與同伴和老師進行討論及辯論的方式來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互動交流必不可少。教師的作用仍然舉足輕重,他們是學生認知世界、人格養成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陪伴者、影響者和激勵者。

在教育中倡導文化多樣性

公民教育對於民族國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關係到民族認同和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但是,由於國際移民潮、難民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出現了不同種族、宗教文化對民族國家公民身份的挑戰。同時,全球化創造出了像歐洲聯盟這樣超越民族國家的新型國際組織,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認同和動員模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文化多樣性的積極倡導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發布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5年出台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為締約國文化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石和執行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報告》中也提出,移民「在豐富教育系統、工作場所和社會中的文化多樣性」。然而,儘管文化多樣性是豐富生活的源泉,但是「基於身份的政治動員的興起,給世界各地的社會融合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文化多樣性也會引起社會矛盾衝突。

面對種族、宗教等方面的衝突,新的政治話語也紛紛出現,開始挑戰多元文化主義。如歐洲文化保守主義者提出「主導文化」概念,作為反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資源。其核心就是反思「我們是誰」,以此重新塑造堅實的國家認同,引發了歐洲各國對民族國家認同、民眾共同生活基礎和移民融合原則的深入討論。

保護文化多樣性與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一樣,是避免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消亡的必要措施。繼承、學習優秀的本民族文化傳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世界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交流、融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這正是費孝通先生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但是,如何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同時,避免文化衝突?《報告》給出的一個答案是「促進全球公民責任意識和團結」。學校教育的責任是培育未來公民「與當地及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共命運的意識,以及全人類休戚與共的精神」。倡導文化多樣性,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多樣的觀點和異彩紛呈的世界,同時人類社會總體的發展高於種族、宗教的衝突。出於個人對社區的責任意識,未來的公民必須積極「參與到地方、國家及全球層面的社會行動中來」。

「多樣性中的一致性」一直是歐盟文化政策追求的目標。提高歐洲公民的文化活動參與度,成為歐盟未來文化工作的重點。歐盟通過歐洲文化遺產年、「歐洲記憶」「城鎮聯盟」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歐洲公民對歐盟的了解,增強對歐洲共同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

總之,歐洲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塑造未來歐洲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未來的教育不僅傳授學習技能,還倡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未來的世界公民追求個性化發展和創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未來的教育不僅僅是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還是公民的終生教育,是全方位靈活方式的教育。

教育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事業。教育是人類的「共同利益」。沒有一種教育體制是一成不變的。世界各國在各自的道路上探索最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也在互相學習、借鑒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世界各地的學校正在為未來的世界培養合格的世界公民,而未來學校必將影響全人類的發展。

(作者郭靈鳳,歐洲研究所。)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秦都雍城考古正逐步邁向「透物見人」 :有助全面了解秦國社會組織結構
周玉: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