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垓下之戰前韓信面對局勢太過感性,以至於錯過三分天下的機會?

垓下之戰前韓信面對局勢太過感性,以至於錯過三分天下的機會?

提到韓信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楚漢對峙期間,韓信通過多次戰役建立戰功,以韓信的才華,在歷史的洪潮中,想要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機會擺在他面前時,他猶豫了,他感恩劉邦昔日對於自己的賞識,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重用了他,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歷史走向發展的重要時刻,他選擇繼續效忠於劉邦改變了楚漢戰爭的結局!

在楚漢對峙期間,身在北方戰場的韓信率兵先後攻佔了魏趙兩國,而後一鼓作氣直擊齊國,首都已經失守,於是齊國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支援。此時正在滎陽一帶與劉邦對峙的項羽得到消息後,便命自己麾下的大將軍龍且出戰,龍且是項羽身邊相當厲害的一個人物,由於戰功赫赫在戰場上自視甚高,不聽他人勸告。龍且與齊王會師之後,便商議如何攻退韓信。

有謀士建議說,現在漢軍遠赴幾千里來作戰是個外地人,咱們的戰士大都是本地人,在戰爭上肯定會因為有退路而不會拚死抗戰,因為就算失敗了,他們還可以回家鄉,不如直接不戰,而是派兵去各個地方告訴流落的將士們,你們的齊王還沒有死,現在又有楚軍來增援,這樣一來。大部分的士兵都會反漢歸齊的,但是龍且不屑覺得此種戰略就算是贏了也勝之不武,而是選擇迎戰,結果就是韓信直接用計將楚軍的士兵們沖入河中,死傷無數。最終將龍且擊殺。

在韓信徹底的佔領齊國之後,此時的局面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楚軍已經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也就是說此時韓信佔在誰的哪一邊誰就會贏,在這場拉鋸戰中,韓信起到重要的作用,失去龍且的項羽深深的感到恐懼,因為自己的優勢已經失去了,思慮再三他決定讓使者武涉勸說韓信保持中立。

武涉見到韓信之後轉達了項王的意思,願意三分天下。武涉非常明確的表述了,劉邦有獨霸天下的這一個野心,並表示即便你現在這麼用心的效忠於他,早晚有一天他還是會向你下手,因為劉邦就是一個無賴。不如在楚漢之間保持中立,繼而三分天下,從大局勢上來看這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你離擁有天下掌握自己命運的最近的一次機會,如果錯過了這個歷史的機遇,將來你的命運如何可就由不得你了,但是韓信拒絕了武涉的這次提議,也正是因為這一個決定,完全改變了韓信的命運。

韓信表示自己曾經效忠於項王,但是一直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投奔劉邦,在漢軍中被賞識提拔才有了今天的境遇,如今怎麼能背叛漢王呢?最終武涉失望而歸。

韓信出身布衣能做到大將軍完全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劉邦的知遇之恩的確是韓信不願意背叛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韓信的實力不足以自立為王。我個人認為韓信的實力不足是他最終選擇站在劉邦這邊的主要原因。

在武涉遊說韓信之前,韓信曾派人請求封他為」假「王安撫齊國。當時劉邦和項羽在戰場上僵持不下,劉邦接到韓信的請求大怒但迫於形勢只得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向劉邦求封暴露了他自己底氣的不足,顯然他對於自己自立為王成功是沒有信心的。

韓信和其他諸侯王不同的是,他沒有自己的班底,而且他手下的重要將佐如曹參、灌嬰等都是劉邦的人。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的話,韓信始終不過是劉邦的一個高級員工,他不是一個創業者只是一個高級打工者。韓信既然不想創業(自立)那他就沒有必要背叛劉邦,畢竟他給劉邦立的功勞最多按道理講他站在劉邦這邊的受益也最大。而且韓信要是自立,他手下的將佐也未必能聽命於他。既然劉邦已經冊封他為齊王,他又何必冒著玩火自焚的風險自立為齊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戰爭 的精彩文章: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的原意指的是什麼?
他是明朝開國武將之後,土木堡之變挺身而出護國後來卻被朝廷貶職

TAG:歷史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