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國取勝也不是好事,曹魏只要不玩脫,就完全佔據主動權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重大轉折點,此戰蜀漢軍力大損,實際上已經沒有了一爭天下的能力,只能和孫吳聯合,在曹魏的威脅下殘喘了,說真的,劉備大舉伐吳真的不是太明智,不僅僅是說他敗了,就算他勝了,還是大勝,哪怕是滅了孫吳,對於蜀漢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劉備攻下東吳之後,可以說佔了整個江南,東有長江天塹,西有蜀道盤山,揚州和益州是安全的,但是荊州呢,劉備剛剛攻下東吳,糧草軍力錙重消耗巨大,基本上無法再戰,這個時候曹魏大軍南下攻湖南,這裡不僅沒有山脈,水路還四通八達,劉備在攻取益州的時候,留下關羽守城,都必須要關羽聯吳抗魏,否則必丟荊州,而現在吳已被滅,只剩下蜀國自身疲憊的精銳和收編的人心不服的吳軍,守南郡得有多難,一旦湖南丟了,江南戰線就被隔斷,收尾分隔在揚州和益州,基本上完蛋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備軍隊的特性和曹丕一樣,都是陸戰軍隊,劉備水軍和曹丕的水軍能有多大差距,魏蜀對陣還是靠陸戰決勝負,劉備能發揮多少長江天塹的威力都是未知數,夷陵之戰,劉備靠的是荊州的一批精銳老兵,這些軍隊可能識水性,但人數實在不多,而益州軍都是出自蜀山的純陸軍,這些人能在水戰上發揮的作用基本為0,劉備想通過長江的保護必須像赤壁一樣靠水戰,但是實際情況是,蜀魏在這方面都是半斤八兩,但魏國的優勢在人多,同樣實力的水軍,你有5萬,我有15萬,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一邊倒,劉備只能靠陸戰,而陸戰,就不存在長江天塹一說,你只能奢望,曹丕軍隊長驅湖南,有可能水土不服。
對於曹丕來說南下的絕佳時機是,蜀軍剛剛新勝,吳國初顯敗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吳國一旦戰敗,曹丕立刻出征,只需15天左右就可以到達荊州,這時候劉備的精銳部隊才剛剛喘口氣,而收編的吳軍人心依舊不服,兩方戰力差距甚大。荊州區的長江,多支流,與北方平原有接軌,條條通往湖南腹地,防禦能力遠遠不如揚州末尾沒有支流的部分,而且在此之前,荊州落在東吳的手裡,劉備從東吳手中交接的荊州,在短短得時間內部署不夠完善,曹丕大兵壓境,劉備的殘餘精銳必須死守南郡,這時候揚州處於空虛狀態,要知道曹丕的兵力數倍於吳蜀任意一方,曹丕只需要分一部分軍隊,從揚州部分的荊州邊境,入長江支流就可以直通湖南腹地,這種情況就跟鄧艾偷渡陰平差不多,劉備立刻腹背受敵,只有一個孤南郡可守。
曹魏也完全可以等到吳蜀戰事結束,蜀剛滅了吳國,力量還不能為蜀所用,基本還是蜀國原本國力單挑魏國。魏國肯定也知道這時候絕不能拖,必然舉國而攻。而且蜀國要守的點從當初的一個漢中變成再加上長江沿線各個點,而且各點之間難以馳援,很難。蜀漢漢中常備兵力只有一萬多,魏國集中西部主力全力攻打蜀軍不回救的話基本就涼涼了。如果在蜀軍剛剛擊潰吳軍疲憊時,集中帝國東部主力聯合吳國在荊州南郡夾擊蜀軍,蜀軍基本也會涼涼,當時蜀國最好的結局就是打敗吳軍見好就收,搞好外交拿回荊州南郡就行。所以說,蜀軍擊敗吳軍後,曹魏只要不玩脫了就完全佔據主動權。
在當時想贏就必須得到世族的支持,為此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而劉備的蜀漢依舊實行舉孝廉,因此並沒有獲得益州氏族的支持,內部矛盾不斷。江東孫權也一直在平衡皇權與江東四大家族的平衡,後期孫權廢陸遜,殺功臣皆是此因。所以就算劉備真的打敗孫權,只要他不改國策,也是無法獲得江東氏族的支持的,所以也不會有人才支持,劉備還是得吃老本,等他五虎將,魏延,諸葛已死,他還是得玩完。 劉備等人的政治理想是重建大漢,恢復大漢的各種制度,而不是天子與氏族共治天下。
所以說在曹魏統一河北後就註定了只有曹魏能夠一統,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做的事也是正兒八經的政府思路,相比來說,劉備是個靠軍權控制蜀中的軍閥,根本沒法比了,何況當時全國最富庶的幾大州全在曹魏控制的所謂國家領土內。兩漢時期黃河流域是全國經濟重心,那裡的土地,賦稅,人口,城池,都高於南方,就算劉備滅吳與曹魏隔江而治,能自保就不錯了,打仗是很消耗錢糧的,不是江南地區能負擔得起的,況且那時江南還未開發,人口,軍隊,發達程度遠遜於北方地區。再說北方地區軍隊強悍,戰鬥力強,在明朝以前還沒有哪一個南方政權能夠向北統一。
※諸葛亮臨死棄用魏延,不是因其有反骨,或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