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國在黃海圍海造田,攔海大壩長達33公里,可增加土地5億平米

韓國在黃海圍海造田,攔海大壩長達33公里,可增加土地5億平米

韓國是東北亞經濟文化圈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年曾經和新加坡、香港等發展迅猛的經濟體並列為亞洲經濟四小龍,實力強勁,特別是在世界網遊、電子、汽車、化妝品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韓國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在戰後進行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甚至在1960年之前,韓國人均GDP還不到一百美元。上世紀60年代,朴正熙的帶領下,韓國經濟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期,並迅速躋身「四小龍」。

經濟的發展,註定會伴隨著人口的激增。二戰結束後,整個朝鮮半島上的總人口為2000萬左右,到1960年,僅韓國人口就已經達到將近2500萬,而韓國的領土面積才1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陝西省的一半,而且多是丘陵和山地,平原極少,高速發展狀態下的韓國,人地矛盾日益加劇。

黃海和韓國方位

與早期的香港一樣,處於半島上的韓國不得不向海洋要地。上世紀80年代,圍海造田的工程就開始被許多人所關注,畢竟填海可以造出沿海平原和港口,這對於地狹人多的韓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1991年,韓國政府宣布建造一座攔海大壩,將韓國西南部的湖南平原沿河口往黃海方向擴張,形成一個面積為5億平方米的圍堰,並藉由河水的淡化能力,逐步將這座水壩內的水和土質徹底淡化,形成淡水水庫,並在靠大陸一側進行填海,製造肥沃的農田和居民區。

在預算方面,韓國政府計劃拿出22200億元(韓元)投資資金,其中2萬億用於建造堤壩,剩下的用以維護和加固。預期將會建成一座長33公里,寬200-535米,高30-54米,超越荷蘭阿夫魯戴克攔海堤的世界第一水壩,取名為新萬金工程。工程意在製造出一個相當於西湖70倍大小的湖泊,然後利用周邊河水的淡化,最終形成淡水湖,並開展填海造田,使之成為陸地。也就是說,這個堤壩可以為韓國增加約半個崇明島面積的領土,這對於平原稀少的韓國來說,使非常有價值的。

但即使如此,這項工程從施工之日起,便遭到韓國內部以及一些國際組織的反對,他們聲稱堤壩建成之後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魚類和鳥類的氣息,工程也因此一度停工。後來,主辦方和韓國政府在經過長時間的協商之後,項目終於在19年後修建完工。2010年4月27日,新萬金海堤騰空出世,超越攔海之王荷蘭,成為世界最大的攔海堤壩。

不僅是香港、荷蘭和韓國,在世界其他地方,攔海造田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從整體來說,以河口圍堰形成淡水湖,然後再加以利用是填海造陸當中比較好的方式,特別是比較缺水,而又沒有適合修建大型水庫位置的國家,這樣做不僅成本低,而且還可以將本國淡水做到100%的利用,對土地的改造再利用成本也會大大減小。

據悉,印度也計劃在吉吉拉特邦的坎貝灣修建30公里寬的攔海大壩,用以發電、灌溉,以及解決當地飲用水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民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印度最長跨海大橋,長度僅2公里,為何耗時14年才建成?

TAG:草民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