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隸書更講究「膚肌之力」

隸書更講究「膚肌之力」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書寫隸書,行筆要「遲澀」,其實,粗細想想,似有不妥。這是筆力問題,也是書法運筆的方法問題,我談談個人觀點,歡迎同道探討。

何為行筆遲澀? 據說,東漢蔡邕在《石室神授筆勢》云:「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意為筆力奮力前行,似有物相拒,兩力相爭,對抗前行。即筆鋒在點畫中運行,與紙接觸而產生的摩擦力,有遲澀之感。說明遲澀是形容書寫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因人、因時而異的,並不能作為考量書法好壞之標準。

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書法要表現文字的自然之美,起筆要藏鋒,收筆要回鋒,使筆力蘊含在筆畫之中,筆畫才會有立體感,如美女肌膚豐滿美麗。很顯然,這才是書法之美的筆力即「膚肌之力」,才是考量書法之美的標準。

因此來說,隸書的「行筆要遲澀」一說,不夠正確。隸書的點畫源自篆,尤其是東漢時期的碑刻,隸書成熟,規範極致,相對於楷、行、草而言,更為凝練、沉著,加之碑刻因素,不見筆法,極易將刀刻痕迹誤讀為筆力。其實,早期的隸書,簡牘、帛書等書寫自然、率性,如圖一楚帛書;如圖二青川木牘;如圖三為漢簡。這種筆法,在禮器碑中得到了繼承,如圖四「異「、圖五「雷」、圖六「瑟」,可謂鐵畫銀鉤,又極具靈動之筆勢。

故隸書與其它書體沒有本質不同,書寫工整、規範,只是基本要求,不做作、刻意為之,自然天趣,才是隸書上品。圖六為清鄧石如隸書作品,圖七為清伊秉綬隸書作品,圖八為鄧散木臨史晨被碑,圖九為任政教隸書字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道之 的精彩文章:

傅山「四寧四毋「簡析
草書難在運筆中的法度

TAG:無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