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冷名家:斟酌出藝術,趙之琛的篆刻、隸書與其藝術思想的形成
1、趙之琛生平
書法和篆刻是中國傳統的文字藝術形式,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已經實現了從藝術載體到思想載體的演變。書法和篆刻不僅僅是研究歷史文字的重要途徑,還成為研究作者思想內涵的重要依據。
從殷商甲骨文開始,龜甲刻字已經十分成熟,這也為此後封建王朝「璽」、「印」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於明清,篆刻以篆書為基礎,疏密、雕鏤、離合的形態藝術已經表現的相當成熟,並發展出治印之學。篆刻藝術是集書法、雕刻藝術於一體的漢子特有形式,篆刻必伴隨書法,相輔相成。
隸書作為書法重要的流派之一,自漢朝以來,以「廟堂大氣」「金石氣質」一直承載著民族風骨,蓋可謂偉哉。傳至清朝,隸書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發展,基本完成了現有構筆模型,直至今日。
手中之書如漢人把筆」,趙之琛是清朝中後期著名的隸書與篆刻大家,自幼承襲家學,聰慧異常,是浙派篆刻藝術和書法藝術的代表,其篆刻師從於當時著名篆刻大師,「西冷八家」之一的陳豫鍾,後期則受到另一大師陳鴻壽的思潮影響,博取眾長,自成一派。
趙之琛以仿漢製為主攻對象,早年印作風格多變,極具穿透力,晚期刀法基本上趨向於程式化,建樹頗少。何元錫稱趙之琛「素負鐵篆之名,所刻合作者甚少,蓋印之所貴者文,文之不貴,印於何有?不究心於篆而徒事刀法,惑也」。
趙之琛治印數量位居「西泠八家」第一,產量極高。當然,對於趙之琛,歷代也是褒貶不一,有人稱其「天機所到,逸趣橫生,故能通兩家之驛,而兼具其美。」有人稱其「有意表現斧鑿之痕,鋸齒燕尾,千篇一律,浙派程式已趨結殼」。
篆刻之外,趙之琛書法藝術亦名噪一時,其以隸書為最,並善長行楷,本文著重研究其隸屬與篆刻成就,故以隸書為介紹對象。
趙之琛曾專註於鐘鼎銘文的書寫,所以隸書書法中融合了金文的特點。在厚重堅實中正欹錯落,既有隸書的灼灼工整,扁闊開張,又有金文的大小參差,落落自然。趙之琛的隸書,沿襲了漢碑的端莊嚴謹,用筆方面講究方嚴俊俏,輕重有序,別具一格,結構方面講究穩健勻稱,顧盼有致。「古不仿古,學書不造書,在道光、咸豐年間實屬不易。」
作為知名的篆刻和書畫家,趙之琛長期隱居,專心佛學,秉承了西冷大家的長處,詩書畫印造詣頗深,除篆刻書法外,他的山水畫作同樣引人入勝,畫作法黃大痴、倪雲林等人,蟲草花卉無一不精,無一不通,在「補羅迦室」書齋,獨創韻致,並有《補羅迦室集》行世。
趙之琛晚年作品很受歡迎,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72歲去世,在70歲以後依然筆耕不輟,生命遠播。
2、趙之琛思想藝術的形成
趙之琛的作品傳於陳豫鍾和陳鴻壽,精研老莊佛道,並效法古人。所以,受其思想影響,他的作品中有著濃厚的封建人文主義色彩和自然關懷,俏麗風格中蘊含著堂貴綿密,跌宕起伏,妙趣橫生。他的篆刻作品依然如此,整齊洗鍊,秀美高妙,透著放蕩不羈的性格和隨心所欲的自然風骨,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獨立。
明末清初以來,資本主義思潮在萌芽中踽踽獨行,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思想解放運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對自由的追求,這對浙派藝術的影響不可估量。隨著浙派風靡全國,影響越來越大,浙派名家也是層出不窮。
西泠後四家以趙之琛的師傅陳豫鍾為節點,浙派藝術不斷豐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個性特點,藝術表現也變得狂放不羈,更加豐富。
陳豫鍾生長在金石世家,印風傾向於秦漢時期的特點,相對來說比較拘謹,但是雅緻秀麗,端莊渾厚。從陳豫鍾開始,浙派已經意識到氣息的存在和重要,為了讓自己的弟子趙之琛學習氣息,他專門仿製「文章有神交有道」印,受此影響,趙之琛的書法篆刻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氣息。
陳豫鍾認為:「書法以險絕為上乘,制印亦然。要必既得平正者,方可趨之。蓋以平正守法,險絕取勢。法既熟,自能錯綜變化而險絕矣。」這個觀點對趙之琛的影響深遠。
除了要求工整端莊,丁是丁,卯是卯之外,陳豫鍾強調學會獨立思考,提高自己的綜合修養,
他曾說:「昔人云,古來無不讀書之書家,無不善書之畫家。夫畫原從書出,而善書又必本於讀書。凡其所必讀之書,務須焚香獨坐,三複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學者,朝夕臨仿,形神俱肖。如此則其流露於楮素間者,無非盎然書味也;無非淵然靜趣也,無非古人法則也。」趙之琛藏身於山林,一生與世無爭,精研書法篆刻,其心境已無雜念,自然無為之道理透漏其中,書香氣質和浩大氣場充斥其中,實屬難得,
除了陳豫鍾之外,上文曾提到對趙之琛影響深遠的另一個人,那就是陳鴻壽,陳鴻壽的仕途並不順利,但是卻能書能畫,篆刻和隸書的水平也相當了得。他精通碑帖,「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識為多,精嚴古宕,人莫能及」。
相對於陳豫鍾,陳鴻壽顯得不拘於時,瀟洒自由,趣味盎然的追逐讓他的篆刻書法頗有意境。他的書法同樣以隸書為最。結構穿插恰到好處,清勁自由,在當時來說,風格並不多見,這對隸書的創新起著重要作用。陳鴻壽也以學習漢代碑文為主,他用筆的金石風格對趙之琛有著深刻的影響。有人稱其筆畫如同銀畫鐵鉤,簡約雄渾,瓷肆奇崛。相對於自古以來的隸書風格,他的隸書就像揚州八怪的書法特點一樣,狂放怪異,力透紙背。卻又尊重古法,未能跳出窠臼。
趙之琛在自己的琢磨和研究過程中,汲取了兩位老師和西冷前四家的特點,結合秦漢以來的書法篆刻,創造了自己的風格。
在篆刻方面,他打破了「白文忌細、朱文忌粗」的傳統,借鑒漢玉印白文印中的「切玉法」,讓篆刻密度實現了剔透統一。他還提倡朱文印的方圓並用,告別了浙派系列的蒼莽特點,他提出:「仿朱文以活動為主,而尤貴方中有圓,始得宋、元遺意,此作自謂近矣……」。這在當時應該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和對古往今來的突破,體現了「思離群」的精髓,但是這種突破並沒有對後世形成重大影響。
趙之琛死後一直毀譽參半,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將浙派風格帶向了程式化,是始作俑者。但是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誤會了趙之琛,趙之琛的藝術風格並不局限於浙派本身,也並不局限於日漸式微的程式化模式。
趙之琛終身布衣,專註於藝術的研究和發展。他的隸書深得漢隸書的真傳,篆刻則繼往開來,從秦漢時期的風格中實現了系列轉變。趙之琛學習十分刻苦,而且天資聰慧,他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成就,小時候的印作「文章有神交有道」流傳至今。他勤奮認真,一生印章數量十萬,每每追求精美,很少有粗劣的作品。因為數量眾多,所以難免顯得印風變化較少,但是仔細對比其不同時期的作品,還是能夠看出端倪。他的每個作品都可以算的上是精品,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算的上是精妙絕倫。
浙派比較強盜切刀刀法,以求達到漢朝印書的古拙感覺,同時保障線條和節奏的明朗清晰。所以,縱觀浙派作品,雖然韻律感很強,但是卻缺少線條和光感的變化,矯揉造作。這一點,趙之琛並沒有實現完全的突破,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浙地區溫和的環境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秀山秀水,粗獷不足。
趙之琛的印,平正之中也有細微的變化,用線條的變化彎曲實現對板滯的改造,疏密平衡,布局一板一眼,不急不躁。乍一看稀鬆平常,卻往往有淡然無畏的氣蘊。趙之琛善於仿造漢代印文,並運用到平時的印刻當中。浙派在這一時期,邊款等方面也逐漸豐富起來,畫面的張力噴薄欲出,表現力也變得更加有氣場。除了單刀短中款,趙之琛還有大量的長文邊款,楷書、隸書和行書兼收並蓄,並首創繪畫邊款。
因為趙之琛的刀法嫻熟,名聲在外,所以向他討要印章的人很多,有一部分印章為了趕工,所以難免被程式化。
3、清朝隸書藝術對趙之琛的影響
清朝時期,由於專制統治達到頂峰,「文字獄」等形式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日益加重,所以當時許多名家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轉向金石。因此,清朝時期金石文化日益強盛,隸書等藝術形式也日趨壯大。
清朝的考古學進一步發展,金石器物的出土也為金石和書法格局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當時的學者們提倡「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因此普遍博覽群書,魯迅筆下的考據癖描述的就是這一現象。
正是由於過度重視,清朝漢代隸書空前發展,《分隸偶存》、《金石文字記》、《分隸偶存》等書籍如雨後春筍,為隸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清朝隸書大家不斷的對傳統隸書進行漢子結構方面的改進和摸索,隸書的表現力和張力貫穿其中,靈魂性得到延展。
在趙之琛之前,將篆刻的一些特點注入隸書實踐中,讓隸書與金石完美的結合,已經有不少書法家進行過嘗試。最著名的當屬鄧石,「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清朝隸書別具一格,極富特色。
通過對漢代碑文的研究,清隸書學者試圖以抽象的存形,表現出線性結構和時間滄桑感,同事汲取南北朝詔版、磚文、鏡銘等文藝形式,與時俱進,打破了隸書和其他形式書法的隔閡。隸書大師鄭谷口就以草書的書寫方法注入隸書,朱彝尊則以歐法注入隸書,從而讓「筆意秀勁,韻致超逸」。注入此類,不勝枚舉,這種不同書法的融合,將隸書的動、靜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放意自得」,有效的傳達出自己的情懷和思想感情。
從宋朝開始,由於社會環境和審美的變化,文人墨客開始從硬毫轉向軟毫書寫,「筆要軟,軟而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因為軟毫尤其是羊毫儲墨量大,八面出鋒,更適用於隸書的燕尾運作,所以讓隸書兼具神態美。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這是公安派的核心主張。以意達情,以情抒懷,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一思潮在思想拘束的清朝中期在書法上被發揮的淋漓盡致,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解放思想,從漢隸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不恥雷同,良好修養,道德抒懷,宏闊視角,寬廣胸襟,精湛筆力,成為一時流行。「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影響深遠。
另一方面,在墨色上,清隸書主要講究活,潤枯相間、施水帶墨,為此在實際操作中他們極盡所能,留下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當然,由於碑帖的長期壟斷,導致很多時候隸書出現了書法風格單一,「館閣體」侵蝕,所以,清朝中後期的書法步履相對艱難,頹弱的格調漸漸出現。就這樣在不斷的與碑帖影響的鬥爭與前進中,隸書迎來了自己的新天地。
趙之琛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其隸書書法理所當然的受到這種思潮的衝擊,因為趙之琛本身是研究篆刻藝術和秦漢碑帖的專家,所以他的隸書風格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漢隸的古風傳承,同時又注入了金石文字的遒勁朴。加諸趙之琛因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長期隱居,所以其內心有一種突圍中的衝勁,又有一種看破自然的恬淡。這種情感表現在書法上,以情達意,就形成了趙之琛隸書的獨特風格。
趙之琛的補羅迦室印譜於道光八年自己刻制印成,成為研究趙之琛書法篆刻藝術的重要途徑。補羅迦室印譜共有二十冊,包含篆印、繪畫、書法等諸多方面,成為後世瑰寶。在印譜的序中,趙之琛被如此評價:「秋堂貴綿密,謹於法度。曼生跌宕自喜,然未嘗度越矩矱。……次閑既服習師說,而筆意於曼生為近,天機所到,逸趣橫生,故能通兩家之驛,而兼有其美」。趙之琛精巧的手跡,淳樸典雅,擁有濃濃的人文氣息。
清朝歷時260多年,屬於書法中興的時代,從順治時期的黃庭,遺教;到康熙時的董其昌大行、乾隆時期的帖學、中期的金石興盛,碑學興起,書法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局面,成就不遜漢唐,趙之琛作為書法篆刻的一代宗師,對浙派和後代書法篆刻的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版語文課本刪掉《陳涉世家》,意欲何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TAG:哲學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