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遠去 但這個展不該被遺忘(一)
上元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飄越散了。
除了故宮博物院的「紫禁城裡過大年」還在堅挺著那些塵封的儀式感,很多為春節而策劃的展覽也到了它們的最後時刻。
北京畫院美術館一層紅爍的燈籠和門上的兩個大福字似乎還沒準備好離開,而轉過去左側的剪紙窗花已經半耷拉著腦袋,作偃旗息鼓狀了。
「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展橫跨了戊戌己亥,一個月的時間,將年節的「雅風」和「民俗」鋪滿了美術館一到四層的空間。
通過館藏的110餘件書畫經典之作,介紹了中國文人所熱衷的風雅之事,讀書、撫琴、觀畫、雅集;借物言志的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寓情山水的自然哲學。
來一波展品,你們感受下。
春夜宴桃李園圖 仇英(款) 絹本設色 202cm×99cm 明 北京畫院藏
古代文人喜歡在自家庭園邀請好友雅集。雅集活動一般以欣賞書畫、飲酒賞景、聞香喝茶為主題。作品描繪了春天桃李盛開的景象,紅衣老者就是園子的主人,他帶著家眷與好友一起秉燭夜宴。宴席上的白色瓷質酒杯與朱漆制的盞托是典型的明代文人喝酒用具。桌上的捲軸可能是剛剛欣賞完的繪畫作品。主人身後的侍妾捧觶,那是中國古代青銅盛酒具。右下角三個茶童正在備茶,左上角姍姍來遲的仆童背著一包裹捲軸畫,準備酒後茶歇期間繼續觀畫。茶酒席後的紅木桌案上,擺放著古籍、捲軸、賞石、插著紅珊瑚的青銅觚以及酒具若干,這些都說明了此次聚會是一場非常高雅的活動。
松下撫琴圖 佚名 絹本墨筆
164cm×90cm 宋 北京畫院藏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古琴在中國一直是重要的樂器,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許多優秀的琴師或是高僧,或是哲人,或是士子,彈奏古琴是他們自我修行的方式。他們彈琴多是彈給自己聽或是給知己好友一二人聽。畫中遠景高山巍峨,直插雲霄,近景古松,一位長須老者在松下撫琴遠眺。儼然一人喝酒一人享、一人彈琴一人醉的感覺。
松竹梅石圖 李鱓 紙本墨筆
179cm×95cm 清 北京畫院藏
松樹,生機勃勃,常青不老,於逆境而生,與竹子、梅花在寒冷的冬日共同生長。因此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這三種植物是高風亮節的象徵,擁有崇高的文學地位。松、竹、梅,並稱為「歲寒三友」。文人寒士喜歡與歲寒三友為伴,以歲寒三友入畫,體現了他們對孤冷、高逸、不食人間煙火的追求。
紅梅圖 齊白石 紙本設色
176.5cm×47.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梅花不屑與桃花、梨花爭春鬥豔,而是在最寒冷的時節開放,其香氣是幽幽的冷香,被看作是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中國文人也常用梅花孤芳自賞的傲氣自比。中國民間還認為梅花的五個花瓣代表著吉祥,寓意著福、祿、壽、喜、財。
菊花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25.5cm×47cm 1912年 北京畫院藏
秋日,當露結霜凝、百花凋落之際,唯有菊花含苞吐蕊,獨自開放,因此被稱為「花中隱士」。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無不對菊寄情抒懷,詠唱不絕。菊花畫法多以勾勒渲染法來完成,但不論賦色還是水墨,都是表現菊花的傲霜之姿。「菊」和「居」,在中文發音中是諧音,因此,在民間圖案中還象徵著長壽、長久、安居樂業之意。
墨竹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37cm×68cm 1915年 北京畫院藏
竹中間為空心,象徵著虛心、謙遜。竹竿挺拔修長,象徵君子不凡的氣度。竹子四季青翠,非常適合作為園藝常用的植物,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大多種植竹子。在清風中,竹子發出簌簌的聲音,月影下竹子疏朗的影子,都使人莫名地感動。中國古人認為如果居住的地方沒有種植竹子,環境就會俗氣。
蘭 葉恭綽 紙本設色
25cm×2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蘭草以負陰抱陽的生長方式,隱遁於人跡罕至的山澗幽谷,靜靜地開放,清新淡雅,獨自芬芳,被譽為「花中君子」。蘭花被中國人看作是高潔典雅的象徵,古人稱讚品格高尚的人,常把他們比作「君子如蘭」。蘭花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非常高,從君王到文人雅士均愛蘭到痴迷,為其寫詩、吟曲、作畫。
中國古人說,君子當如竹,美人當如蘭。蘭花原本是深山幽谷中的野草,優雅神秘,遠脫塵俗。常見畫蘭純以墨勾畫,畫家這種綠蘭的畫法在畫史上並不常見。
展覽還重溫了市井百姓的傳統習俗,對忠孝禮義的看重、對宗教信仰的信奉、對吉祥長壽的祈願、對子孫滿堂的期許,以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戲曲歌舞與生肖紀年。
戲劇人物 關良 紙本設色
35.5cm×34.5cm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戲劇人物 關良 紙本設色
34cm×35cm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戲劇人物 關良 紙本設色
42cm×35cm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戲劇人物 關良 紙本設色
42cm×35cm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這四幅戲劇人物作品尺寸相仿,是畫家關良根據著名京劇曲目《貴妃醉酒》所創作。表現的是楊貴妃因遭皇帝冷落而借酒消愁的故事。畫面不置舞台背景,僅出三位角色,從而彰顯了舞台中的戲劇衝突。其中一件作品上題有:「白石前輩指正,一九五三年關良。」由此可見,這四幅作品應是1953年關良所畫,然後贈予齊白石的。
相傳,在齊白石與關良還未見面之前,齊白石便從李可染那裡觀賞到關良的畫冊,他特別感興趣,還在那本戲曲人物畫冊頁上提下「關良墨趣」四個字。1956年,關良來到北京開會,特意前去拜訪齊白石。兩人相見甚歡,齊白石現場作畫贈予關良兩幅作品:《螃蟹》與《松鷹》。在《螃蟹》的畫作上,齊白石題跋:「良公老弟同道,九十三歲白石璜請講。」此作現存關良之子關漢興先生家中。對於這兩張畫,學者柯文輝先生認為是在關良與齊白石見面之後所畫。並提到,可染教授說:「老師很少寫這樣下款。」以示對關良先生的認可。
如今,齊白石收藏關良的這四幅人物畫被保存於北京畫院中。兩位大師因相互的傾慕留下的這6幅畫作,也被視為一段藝壇佳話。
鍾馗搔背圖 齊白石 紙本設色
89cm×47cm 1926年 北京畫院藏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相傳生活於大唐王朝玄宗時期。鍾馗生來面貌醜陋、猙獰。由於這個原因,他多次應試落第,最終憤懣自殺,死後成為專門捉鬼驅邪的神仙。後來民間百姓多把鍾馗的畫像張貼於門上或屋內,用來鎮宅、辟邪。
這件作品描繪了小鬼為鍾馗搔背的情景,小鬼為鍾馗搔癢,卻總搔不到癢處,氣得鍾馗鬍鬚都飛了起來。畫家齊白石將鬼神賦予人性化的色彩,認為鬼神也會癢。這癢不在上而偏搔上,不在下而偏搔下,搔癢者摸不到頭腦,癢者也極為不悅,如此生活中的趣事,被畫家表現得淋漓盡致。
鐵拐李 齊白石 紙本設色
100.5cm×44.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八仙」是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八位神仙,為道教所信奉,鐵拐李正是八仙之一。關於鐵拐李的身世說法眾多,流傳較廣的是鐵拐李原名李玄,修道時遇太上老君得到點化,之後李玄的元神脫離肉身遊歷時,他的徒弟誤以為李玄已死,便把他的肉身火化。李玄的元神無處可歸,只能附在一名餓死的乞丐身上,從此以蓬頭垢面、袒腹跛足的形象示人。因其常拄著一根拐杖行走,所以被人們稱為「鐵拐李」。佛教講究的是輪迴轉世,而道教追求的是此生的長生不老、修道成仙。因此,信奉道教之人常喜煉丹以求長生不老。鐵拐李是道教的神仙,所以畫家齊白石將其塑造成為雖然蓬頭垢面卻能煉就仙丹之人。齊白石也是用鐵拐李這個形象自比,他雖然是農民出身,卻因為自己不斷的修鍊,最終坐上中國畫壇的頭把交椅,這個過程形同煉丹。
龍女禮佛圖 張大千 紙本設色
96cm×59cm 1944年 北京畫院藏
龍女禮佛源於一個佛教典故。《法華經》中記載:八歲的娑竭羅龍王女,非常聰敏有 慧根,常常聽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華經》,小小年紀就已經通達佛法,後來見到佛祖獻上 無價的寶珠。龍女智慧通達,並懂得無私布施而功德圓滿,得全果真身,成為菩薩。畫家 張大千曾在敦煌考察石窟壁畫與塑像將近三年時間,臨摹壁畫276幅,為他的人物畫創作 奠定了基礎。這件作品就帶有明顯的敦煌壁畫的藝術特點。
從齊白石、張大千到溥心畬、于非闇;從明清到宋元。北京畫院拿出的作品足見誠意亦深諳主題。加上展陳設計和現代技術輔助的整體呈現。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是值得花一個下午好好體驗的展覽;而對於書畫愛好者,似乎專註於品讀自己喜愛的畫家和作品才是此中要義。(未完待續)
※古代帝後貴族的殮服「珠襦」,比金縷玉衣不在話下!
※漫談:乾隆一代帝王的床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