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被點燃證明其中含有膠?麵條能否放心吃?食品專家告您答案
麵條,一種太過平常的「主食」,食用概率相當之大;一種由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食品,市面上竟也存在著不靠譜言論。不知您各位有沒有注意,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則視頻:一男子先是將某品牌乾麵條放入水中然後出現了膠裝,之後將該麵條點燃,發現麵條的確可以被點燃並且還冒出了黑煙;以此視頻推出結論麵條中加入了膠。麵條真的存在問題?事實如何?
其實,事實並非傳言中所說的那樣。只要是麵條,無論是自己做的還是市面上售賣的,通過上述的實驗也會出現「變成膠」和「點燃變黑」的現象。
麵條變膠,是何原理?
想要弄清楚原理,先來看麵條的組成成分,說到根本麵條是由小麥粉製作,而小麥粉最重要的組成成分就是澱粉和麵筋蛋白。麵筋蛋白並不溶於水,揉面(加水)製作各類面類食品的過程中,其中這些蛋白質分子會延伸展開,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就會大量吸收,然後出現膨脹,導致分子間互相粘連,這就形成了麵糰的基本骨架組織,從而就會將澱粉分子包裹在其中,最終形成了筋道的麵糰。
小麥粉中歲寒的蛋白質包括醇溶蛋白、谷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等物質;這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並不溶於水,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麵筋蛋白;而麵筋蛋白這種物質中有大量的二硫鍵互相交聯,導致其不會輕易分散於水中。
家庭和面的過程中,一般會加入鹼(碳酸鈉)或者鹽(氯化鈉),這些都可以增強麵條當中麵筋蛋白等網路,從而揉出的麵糰也就更加筋道,在食品的加工生產中,有些廠家也會加入雞蛋、黃原膠等物質來改善麵糰的整體性能。
麵糰繼續加工,就會被擠壓成片,然後被切成麵條;經過了晾乾之後,這些麵筋蛋白的交聯結合就會變得更加緊密,而其中的澱粉分子只會讓他們「捆綁」的更加緊實,當然澱粉和蛋白之間並沒有完全結合。
經過了短時間的浸泡,或者遇到高溫情況,澱粉分子並不會掙脫麵筋蛋白的限制跑到水裡;但如果浸泡的時間足夠長,這時就會有大量的澱粉分子跑到水中,那最終剩下的那些麵筋蛋白網路就形成了「膠狀物質」。
其實,像面片、餃子皮、麵條等小麥麵粉加工食品,早「製作過程」中加入進行清洗時,澱粉和水溶性物質就會散失離開,最終剩下的就是麵筋,而麵筋的特點就是粘性較高且不溶於水;而且麵粉的等級越高,其要求的麵筋含量也就越高。
麵條中的麵筋蛋白含量如果太低,那麼麵條的彈性、韌度就不會太好,這樣就更容易斷裂,煮麵的時候也就更容易出現「混湯」(渾濁)的現象。
換而言之,北方有一種著名小吃「涼皮」,它的製作工藝就是通過「洗麵筋」製作出來的;很多人覺得面類食品泡水裡一段時間後出現的膠狀物質就是「食用膠」,其實完全是「社會謠言」。
更何況,其實麵條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的確可能會加入「膠」,例如可以添加「沙蒿膠」等天然植物膠,這也是在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明確規定允許添加的,只要按照食品添加類別和添加限量範圍來來添加,屬於「安全」行為。
言說於此,此乃「正常變化」,說到根本就是「麵筋蛋白」在作怪,無毒無害。
麵條能被點燃,這是「什麼鬼」?
麵糰,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講是有碳(C)氫(H)等元素組成,而這些物質都屬於「可燃性物質」,挂面在空氣當中點燃,很容易達到「著火點」,燃燒反應滿足了物質燃燒的三大條件(可燃性物、氧氣、燃點分度),自然就會燃燒。對於麵條來說,燃燒的表面積相對有限,一般很難充分燃燒,所以自然就會留下「炭黑」。
所以,挂面被點燃是一則很正常的事情,無需多慮。
麵條,一種家庭日常最基本「主食」,但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非議」,麵條成膠不可怕,麵條能燃燒也不可以,請您「放心吃面」。
註:文章內容屬於原創,希望給您帶來些許收穫,拒絕商業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速食麵致癌?速食麵沒營養?吃速食麵做到這3件事,保證無毒無害
※核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終於有答案了,告訴你最適合吃核桃的時間
TAG:王思露營養師 |